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
著譯者: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本經又稱《華嚴經》、《雜華經》,梵名為Buddha-avatamsakasutra,Buddha-avatamsaka譯為一大群聚集在一起的佛,即「大方廣佛」;avatamsaka又指王冠、花環、環形裝飾品,即雜華嚴飾之意,全譯為《大方廣佛雜華嚴飾經》,因此《大方廣佛華嚴經》應為梵文直譯的名稱。
而就經題來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法喻因果」並舉,「理智人法」兼備,全經要旨可說皆在其中。「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軌範的意思;「廣」,是周遍的意思,也就是總說一心法界的體用,廣大而無邊,所以稱為「大方廣」。「佛」,是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的人;「華」,是譬喻菩薩所修的十度萬行,成就萬德圓滿果體的因行;「嚴」,是莊嚴,也就是開演因位的萬行以嚴飾佛果,因此稱為「佛華嚴」。也就是以文殊菩薩的大智,運用普賢菩薩的大行,來莊嚴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果上的體大、相大、用大,所以稱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
本經是如來成道後的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的自內證法門,是教法中的根本*輪,所以稱為「稱性本教」。又因根本教法是屬頓教法門,因此也稱「初頓華嚴」,經中內容記述佛陀的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妙旨,構築重重無盡的宇宙圖景和諸佛境界。
關於此經的宗趣,中國古來有各樣不同的見解︰如齊曇衍說此經是以無礙法界為宗,隋靈裕說此經是以甚深法界心境為宗,隋慧遠說此經是以華嚴叁昧為宗,隋達摩笈多說此經是以觀行為宗,北魏慧光說此經是以因果理實為宗。唐賢首(法藏)依慧光所說加以充實,即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為此經的宗趣,這就成為後來華嚴宗師對此經的共同見解。
本經的梵本,自古以來即有種種異說,據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記載,龍樹菩薩在龍宮中見到本經有上、中、下叁本,其中上本與中本的頌數品數浩大,非凡力所能受持,所以隱而不傳;而所傳的下本,即是十萬偈四十八品(或謂叁十八品)的《華嚴經》;其後,世親菩薩作《十地經論》以釋十地品,金剛軍、堅慧等論師也造有十地品的釋論。而《華嚴經探玄記》卷一,是將本經分為恆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等六本。另據《大智度論》卷一○○則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四十華嚴經)的梵本共有十萬偈;但是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則稱《華嚴經》僅有百千偈,故稱《百千經》。另外,《華嚴經旨歸》、《華嚴經疏》卷叁等則舉出此經有異說經、同說經、普眼經、上本經、中本經、下本經、略本經、主伴經、眷屬經、圓滿經等十種別稱。
而此經的藏文譯本,是由印度勝友、天王菩提和中國西藏智軍共從梵文譯出,並由遍照護加以複校,共一一五卷(奈塘目錄作一叁○卷,德格目錄作一一六卷,實為一一五卷),內分四十五品,前四十四品相當於唐譯本前叁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當於唐譯本第叁十九〈入法界品〉,又藏譯本比漢譯本多出第十一品和第叁十二品,其他各品文句上也頗有出入。
本經是大乘佛法要典之一,龍樹在《大智度論》中引用《不思議解脫經‧入法界品》、《漸備經‧十地品》之經文,而其所著《十住毘婆娑論》就是廣釋十地品的著作,之後其弟世親受其影響進入大乘佛法而作十地經論。此外,印度佛教諸教學皆以十地品(經)為立足點,由此可知本經的崇高價值。
此經傳入中國之前,是先有別行本的傳入。公元二世紀中,後漢支樓迦讖於洛陽譯出《兜沙經》一卷,是此經別行本漢譯的開始,吳支謙、西晉竺法護、聶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朝,也都有《華嚴經》的別行本譯出。在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中,曾列舉這類別行譯本叁十五部,今略就現存各本並對照唐譯各品會(著錄於括號中)列載如下:
《佛說兜沙經》一卷(如來名號品、光明覺品),後漢支婁迦讖譯。
《佛說菩薩本業經》一卷(淨行品、十住品),吳支謙譯。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淨行品),西晉聶道真譯。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十住品),西晉竺法護譯。
《菩薩十住經》一卷(同上),東晉祇多密譯。
《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十地品),西晉竺法護譯。
《十住經》四卷(同上),後秦鳩摩羅什譯。
《佛說十地經》九卷(同上),唐屍羅達摩譯。
《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叁卷(十定品),西晉竺法護譯。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壽量品),唐玄奘譯。
《佛說校量一切佛刹功德經》一卷(同上),宋法賢譯。
《佛說如來興顯經》四卷(如來出現品),西晉竺法護譯。
《度世品經》六卷(離世間品),西晉竺法護譯。
《佛說羅摩迦經》叁卷(入法界品),西秦聖堅譯。
《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同上),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一卷(同上),唐地婆訶羅譯。
《佛華嚴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二卷(普光法堂會),隋闍那崛多譯。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同上),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別本華嚴),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同上),唐提雲般若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一卷(同上),唐提雲般若譯。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同上),唐實叉難陀譯。
完整的《華嚴經》是在東晉支法領所傳入,至隋、唐時代此經盛行傳通,於是漸次形成專弘此經教觀,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的華嚴宗。
首先是隋杜順(法順)著《華嚴五教止觀》、《華嚴法界觀門》彰顯此經玄旨而開一宗的基礎。之後賢首(法藏)集其大成,著《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是疏解本經舊譯的重要名著,華嚴宗因此又稱賢首宗。而至實叉難陀的《八十華嚴》譯出後,賢首(法藏)更以垂暮之年參與譯場筆受,並依據新譯《華嚴經》著《開脈義記》一卷、《新經叁昧記》一卷、《七處九會頌》一卷、《華嚴略疏》十二卷,以顯釋新經文義。後來清涼(澄觀)更大振華嚴的宗風,撰《華嚴經玄談》九卷、《華嚴經疏》六十卷、《隨疏演義鈔》叁十卷,成為華嚴宗師疏釋新譯本經的最大名著。其弟子圭峰草堂寺宗密也著有《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六卷、《行願品疏科》一卷,以顯彰澄觀的心要。以上專弘此經並因而蔚成一宗的法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五師,世稱華嚴五祖,為漢地傳播《華嚴經》的主要宗師。
此經在中國的漢譯中是一部大經,被稱為「五大部」之一,其漢譯本共有叁種︰
一、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又稱《舊華嚴》、《晉經》,或稱為《六十華嚴》。收在《大正藏》第九冊,經號278。梵本原藏於遮拘槃國,為遮國傳國之寶。遮王感念支法領為法之誠,於是付予此經前分叁萬六千偈。東晉義熙十四年由佛馱跋陀羅譯為華文,內容為七處八會叁十四品。此經儘管比較簡略,但是文字非常典雅,從文學角度去閱讀時,堪稱精品。
二、八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唐經》,或稱《八十華嚴》。收在《大正藏》第十冊,經號279。梵本原藏於西域于闐國,唐武則天以六十華嚴處會不周全為憾,因此遣使往求。于闐王於是請實叉難陀攜經東來,從事翻譯,而參與此次譯經的還有義淨、菩提流志等,武則天也親臨譯場並綴序文、題品名。此經內容共有七處九會叁十九品,品目較完備,文義在叁譯中也最為暢達,因而在漢地流傳最盛。
叁、四十卷,唐般若譯,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又稱《貞元經》,或稱為《四十華嚴》。收在《大正藏》第十冊,經號293。梵本原藏於南天竺的烏茶國,烏王欲來朝禮,得知唐德宗崇奉佛教,所以手書此經來華進貢,德宗於是命般若譯梵為華。內容是勘同新舊兩譯《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但文字上大為增廣;尤其是有普賢十大行願和新添的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是前兩譯《華嚴經》中所未有的。
由於漢譯本中以唐譯八十卷本比較完備,其歷來相關的注疏相當多,現存者有:
《開脈義記》一卷,賢首(法藏)
《新經叁昧記》一卷,賢首(法藏)
《七處九會頌》一卷,賢首(法藏)
《華嚴略疏》十二卷,賢首(法藏)
《續華嚴經疏刊定記》叁十卷,慧苑
《華嚴經音義》四卷,慧苑
《華嚴旋復章》十卷,慧苑
《九會章》一卷,慧苑
《華嚴經玄談》九卷,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澄觀
《華嚴經鈔科》十卷,澄觀
《大華嚴經略策》一卷,澄觀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澄觀
《新華嚴合經論》四十卷,宗密
《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二卷,湛然
《新華嚴經論》四十卷,李通玄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大意略敘》一卷,李通玄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李通玄
《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李通玄
《大方廣佛華嚴經要解》一卷,戒環
《華嚴經疏論纂要》一二0卷,道霈著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叁卷,道通
《華嚴經綸貫》一卷,復菴撰
《皇帝降誕日於麟德殿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玄義一部》一卷,靜居
《大方廣佛華嚴經叁十九品大意》一卷,永光
《華嚴疏鈔會解記》十卷,觀復
《華嚴法相槃節》一卷,道通
《華嚴經大意》一卷,善堅
《華嚴經綱目貫攝》一卷,永光
以下就…
《大方廣佛華嚴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