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 解题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著译者: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本经又称《华严经》、《杂华经》,梵名為Buddha-avatamsakasutra,Buddha-avatamsaka译為一大群聚集在一起的佛,即「大方广佛」;avatamsaka又指王冠、花环、环形装饰品,即杂华严饰之意,全译為《大方广佛杂华严饰经》,因此《大方广佛华严经》应為梵文直译的名称。

  而就经题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全经要旨可说皆在其中。「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轨范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也就是总说一心法界的体用,广大而无边,所以称為「大方广」。「佛」,是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的人;「华」,是譬喻菩萨所修的十度万行,成就万德圆满果体的因行;「严」,是庄严,也就是开演因位的万行以严饰佛果,因此称為「佛华严」。也就是以文殊菩萨的大智,运用普贤菩萨的大行,来庄严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果上的体大、相大、用大,所以称名為「大方广佛华严经」。

  本经是如来成道后的第二七日於菩提树下,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的自内证法门,是教法中的根本*轮,所以称為「称性本教」。又因根本教法是属顿教法门,因此也称「初顿华严」,经中内容记述佛陀的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妙旨,构筑重重无尽的宇宙图景和诸佛境界。

  关於此经的宗趣,中国古来有各样不同的见解︰如齐曇衍说此经是以无碍法界為宗,隋灵裕说此经是以甚深法界心境為宗,隋慧远说此经是以华严三昧為宗,隋达摩笈多说此经是以观行為宗,北魏慧光说此经是以因果理实為宗。唐贤首(法藏)依慧光所说加以充实,即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為此经的宗趣,这就成為后来华严宗师对此经的共同见解。

  本经的梵本,自古以来即有种种异说,据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记载,龙树菩萨在龙宫中见到本经有上、中、下三本,其中上本与中本的颂数品数浩大,非凡力所能受持,所以隐而不传;而所传的下本,即是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的《华严经》;其后,世亲菩萨作《十地经论》以释十地品,金刚军、坚慧等论师也造有十地品的释论。而《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是将本经分為恆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等六本。另据《大智度论》卷一○○则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四十华严经)的梵本共有十万偈;但是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则称《华严经》仅有百千偈,故称《百千经》。另外,《华严经旨归》、《华严经疏》卷三等则举出此经有异说经、同说经、普眼经、上本经、中本经、下本经、略本经、主伴经、眷属经、圆满经等十种别称。

  而此经的藏文译本,是由印度胜友、天王菩提和中国西藏智军共从梵文译出,并由遍照护加以复校,共一一五卷(奈塘目录作一三○卷,德格目录作一一六卷,实為一一五卷),内分四十五品,前四十四品相当於唐译本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当於唐译本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藏译本比汉译本多出第十一品和第三十二品,其他各品文句上也颇有出入。

  本经是大乘佛法要典之一,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引用《不思议解脱经‧入法界品》、《渐备经‧十地品》之经文,而其所著《十住毘婆娑论》就是广释十地品的著作,之后其弟世亲受其影响进入大乘佛法而作十地经论。此外,印度佛教诸教学皆以十地品(经)為立足点,由此可知本经的崇高价值。

  此经传入中国之前,是先有别行本的传入。公元二世纪中,后汉支楼迦讖於洛阳译出《兜沙经》一卷,是此经别行本汉译的开始,吴支谦、西晋竺法护、聂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朝,也都有《华严经》的别行本译出。在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中,曾列举这类别行译本三十五部,今略就现存各本并对照唐译各品会(著录於括号中)列载如下:

  《佛说兜沙经》一卷(如来名号品、光明觉品),后汉支娄迦讖译。

  《佛说菩萨本业经》一卷(净行品、十住品),吴支谦译。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净行品),西晋聂道真译。

  《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十住品),西晋竺法护译。

  《菩萨十住经》一卷(同上),东晋祇多密译。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十地品),西晋竺法护译。

  《十住经》四卷(同上),后秦鳩摩罗什译。

  《佛说十地经》九卷(同上),唐尸罗达摩译。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三卷(十定品),西晋竺法护译。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寿量品),唐玄奘译。

  《佛说校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同上),宋法贤译。

  《佛说如来兴显经》四卷(如来出现品),西晋竺法护译。

  《度世品经》六卷(离世间品),西晋竺法护译。

  《佛说罗摩迦经》三卷(入法界品),西秦圣坚译。

  《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同上),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一卷(同上),唐地婆訶罗译。

  《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二卷(普光法堂会),隋闍那崛多译。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一卷(同上),唐实叉难陀译。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别本华严),唐实叉难陀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同上),唐提云般若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一卷(同上),唐提云般若译。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同上),唐实叉难陀译。

  完整的《华严经》是在东晋支法领所传入,至隋、唐时代此经盛行传通,於是渐次形成专弘此经教观,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為宗旨的华严宗。

  首先是隋杜顺(法顺)著《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彰显此经玄旨而开一宗的基础。之后贤首(法藏)集其大成,著《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是疏解本经旧译的重要名著,华严宗因此又称贤首宗。而至实叉难陀的《八十华严》译出后,贤首(法藏)更以垂暮之年参与译场笔受,并依据新译《华严经》著《开脉义记》一卷、《新经三昧记》一卷、《七处九会颂》一卷、《华严略疏》十二卷,以显释新经文义。后来清凉(澄观)更大振华严的宗风,撰《华严经玄谈》九卷、《华严经疏》六十卷、《随疏演义钞》三十卷,成為华严宗师疏释新译本经的最大名著。其弟子圭峰草堂寺宗密也著有《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行愿品疏科》一卷,以显彰澄观的心要。以上专弘此经并因而蔚成一宗的法顺、智儼、法藏、澄观、宗密五师,世称华严五祖,為汉地传播《华严经》的主要宗师。

  此经在中国的汉译中是一部大经,被称為「五大部」之一,其汉译本共有三种︰

  一、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又称《旧华严》、《晋经》,或称為《六十华严》。收在《大正藏》第九册,经号278。梵本原藏於遮拘槃国,為遮国传国之宝。遮王感念支法领為法之诚,於是付予此经前分三万六千偈。东晋义熙十四年由佛驮跋陀罗译為华文,内容為七处八会三十四品。此经儘管比较简略,但是文字非常典雅,从文学角度去阅读时,堪称精品。

  二、八十卷,唐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或称《八十华严》。收在《大正藏》第十册,经号279。梵本原藏於西域于闐国,唐武则天以六十华严处会不周全為憾,因此遣使往求。于闐王於是请实叉难陀携经东来,从事翻译,而参与此次译经的还有义净、菩提流志等,武则天也亲临译场并缀序文、题品名。此经内容共有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品目较完备,文义在三译中也最為畅达,因而在汉地流传最盛。

  三、四十卷,唐般若译,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為《普贤行愿品》,又称《贞元经》,或称為《四十华严》。收在《大正藏》第十册,经号293。梵本原藏於南天竺的乌茶国,乌王欲来朝礼,得知唐德宗崇奉佛教,所以手书此经来华进贡,德宗於是命般若译梵為华。内容是勘同新旧两译《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但文字上大為增广;尤其是有普贤十大行愿和新添的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是前两译《华严经》中所未有的。

  由於汉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卷本比较完备,其歷来相关的注疏相当多,现存者有:

  《开脉义记》一卷,贤首(法藏)

  《新经三昧记》一卷,贤首(法藏)

  《七处九会颂》一卷,贤首(法藏)

  《华严略疏》十二卷,贤首(法藏)

  《续华严经疏刊定记》三十卷,慧苑

  《华严经音义》四卷,慧苑

  《华严旋復章》十卷,慧苑

  《九会章》一卷,慧苑

  《华严经玄谈》九卷,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澄观

  《华严经钞科》十卷,澄观

  《大华严经略策》一卷,澄观

  《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澄观

  《新华严合经论》四十卷,宗密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二卷,湛然

  《新华严经论》四十卷,李通玄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李通玄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李通玄

  《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李通玄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一卷,戒环

  《华严经疏论纂要》一二0卷,道霈著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三卷,道通

  《华严经纶贯》一卷,復菴撰

  《皇帝降诞日於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部》一卷,静居

  《大方广佛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永光

  《华严疏钞会解记》十卷,观復

  《华严法相槃节》一卷,道通

  《华严经大意》一卷,善坚

  《华严经纲目贯摄》一卷,永光

  以下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长阿含经 解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