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正觀略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合乎法忍。能念念布施,自然精進;念念來則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禅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小乘佛法的修持,對行者的心理狀況有個名稱叫“有覺有觀"。念佛也好,觀想也好,顯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覺有觀,有知覺,有感覺在觀想,心清淨與不清淨,身體舒不舒服感覺得到,這便是有覺有觀起修的境界。那麼修到了無覺,肉體感受沒有了,還有觀,是比較進一步的修行人,但觀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無覺無觀,感覺不存,更不必起觀,自然清淨,如此小乘的禅定修法才算有基礎。然而你要知道,這個清淨,它是心意識所顯現的清明境界,不過已經不錯了。如果由此繼續定慧等持修下去,既使不了菩提,也可證果。所以舊譯修觀方法"有覺有觀"。玄奘法師棄而不用,新譯"有尋有伺"。"尋"的心理現況,一個念頭去接另一個念頭,一個思想去接另一個思想,就是尋的現象。"伺",妄想念頭好像停止一樣,似乎不大用力,很靜,但其實還是念。古人譯爲"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裏,談心理修持的狀態,提出叁個程序,玄類法師將之異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些心意識的心念變化過程形態,自己須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這般修持所産生的功德和妄想的關系究竟如何,瑜伽師地論以這叁地概括得層次分明,這裏暫且不提。

  般若就是無上咒

  那麼觀自在菩薩的"觀",就是般若修法,難道另外別有個法嗎?!假使真有一個咒語,要念咒子才對,你圖的是什麼?心經末後不就有個咒嗎?“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觀自在菩薩說;你們不要亂念咒子啦,般若就是無上咒,沒有其他咒語超過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這個咒子,使人能解決一切問題,“真實不虛",不是蓋的。“即說咒曰”我現在說給你們聽,"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這便是大咒。因此關鍵不是咒不咒的問題,你以爲念個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門正是最好的咒,“觀"自在就是咒,觀自在就是陀羅尼,總持法門。開始一切都在觀境中修

  觀與舍,這麼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到了最後已不是觀,觀還用心,而是無覺無觀了。身心真空,不須念念再舍,而是自然靜,當下就"照"見五蘊皆空。我常比方,觀,這一法門,好像打一盞燈籠,或拿支手電筒找東西,光有限度有範圍,找,找,慢慢找;照則不是,整個大電廠開了,如太陽照耀萬物,一刹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爲的觀想,畢竟有限,非普遍。等觀到純熟,一轉徹底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什麼?身體的感覺沒有了,無感覺,全盤空掉,那時全不考慮腿痛不痛,麻不麻,什麼都沒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覺性,如有所悟,"五蘊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麼簡單,可是做到了嗎?做不到。你們要是這樣修起來多好,非成就不可。

  色與空的問題

  因爲有人做不到,所以觀自在菩薩又爲舍利弗說明色與空的道理。佛在楞嚴經所教的修法是漸次空五蘊。第一色陰,(地水火風)這個身體如何空掉?你們打坐盡管坐在這裏,很舒服,還是有身體感覺,色陰空不了;爲什麼?因爲有地水火風緣聚的關系。地就是肌肉和筋骨,水

  身上的血液唾液等,火

  生命本能的勢力,風則是氣脈,氣脈怎麼會沒有?身體自然有氣流走動,沒有氣就死亡了。密宗修氣脈,是把四大先修好了,容易將它空掉,了了色法,而誰在修氣脈呢?這就不屬于氣脈問題了,氣脈沒修好,我們這個肉體四大業氣籠罩之下,別說念頭空不了,感覺都空不了。色法不空,受陰難除,一天到晚在這裏,不是頭痛,就是腿麻,飯少吃,餓了!多吃了,肚子發脹!心情不好,無不都在感覺之中。甚至你看我不起,我生氣;我看你不順眼,你討厭,完全沈醉在受陰裏,妄想空不了。行陰是生命的本能活動,你更空不了,隨生死流轉,要病的時候,無法不病;要死的時候,就活不下去,心意識都控製不了。于是佛菩薩善知識們替我們想很多的辦法。從色身上了的,修氣脈。從心地上了的,修止觀。從信仰上了的,念佛念法念僧。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般若的差別智,都是根本般若演發出來的差別智慧與方法。在色法上,你說沒有氣脈的作用嗎?沒有肉體中各種身心變化嗎?肉體明明擺在這裏,怎麼了?有時你自以爲精通佛法,曉得自己不要生氣,可是今天肝火旺了,脾氣來了,控製都控製不了,一發不可收拾,皆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主使了你,你無法做它們的主宰,它用你,你不能用它。因此,心經第二段菩薩慈悲告訴舍利弗,也是一種感歎:"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薩先講修法原理,五蘊裏頭第一重色蘊。舍利子,你當如此觀,如此了,不走修氣脈的路線,但可了氣脈。所謂氣脈肉體是業氣,業氣存在,這股力量行到肺部,肺部就起作用,有所變化或生病。那麼假使你不用其他方法,天天做教理觀念,也可以,白骨觀就是了色法的根本方法,將身體觀成白骨。白骨觀、不淨觀屬有爲法,因爲衆生做不到色即是空,只好先修白骨觀、不淨觀,等修到白骨流光,光也空了,便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白骨觀你既不能觀起來,不能不修啊!佛初步傳法給弟子們,大多都是要人修不淨觀和白骨觀。而根據佛經統計,佛在世時的弟子,由白骨觀證果的太多太多了,這是以有爲法了色法的最佳法門。此外還有很多別的途徑,如密宗的修氣脈,修明點,修拙火。拙火修成功了如何呢?拙火不是一團火,若成一團火,是火觀成就,終究還得歸空,與其他法門殊途同歸。修氣脈並非氣脈修成便了事,雖然氣脈爲修道途程中的必經之路,但並非究竟。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那麼不用上述修法,直接走般若路線,如何空色法?---觀。內觀,觀色法,色就是空,有智慧一觀就入,便把色法身體空了。慧力不夠,修有爲法不淨觀、白骨觀等等,照樣空。到了空,就是究竟了嗎?你氣脈化掉空了就是嗎?不究竟啊!舍利子,"空不異色"。空了以後,空也不留,有個空的境界,清淨的狀態,也是色法的變相,與色法沒有兩樣。所以第一步告訴你小乘聲聞的"色不異空",證到了空呢?空還要空掉,"空不異色",空依然是有相清淨,心意識所變現,仍是執著。那麼你說到了第二步"空不異色",連空也空了,那還不是嗎?還未徹底清淨,只到一半,不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法本身就是空,用不著你去空掉它,它的本性念念遷流,時時不住,本來不住,你去空掉幹嘛?這是大乘境界了。"色即是空的,空即是色",由于本來空,才有色,有肉體,有物質世界的起用,你別去追求另一個空,認爲是道,是究竟;如果這樣,還不是的,因爲空仍是有。一切萬有諸法,一切宇宙現象,都因空而有,無真空便無萬有的緣起。譬如房間不空則不能用,因爲空才有多種用途。萬法從空生,從空滅,空生空滅,並非沒有,它有生有滅,來去自在,生滅自由。"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自性本空,故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二法絲毫沒有兩樣,何必造作去空色法,多費心機。但又何不可造作諸法,生起一切妙用呢!到此才爲大乘的成就境界。經文一開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已經傳法完畢。明知你空不了,因此說,舍利子啊!五蘊皆空,談何容易,第一色法便夠難辦了;別說色法,身見能夠空得了嗎?我們打坐在這裏,腿子到這個時候非麻不可,就是色法氣脈不通,身見不能空的關系,若無氣脈,坐一萬年也沒問題,大家口口聲聲五蘊皆空,你到了嗎?到了便成就、成佛,不需修了,到達無學之地。所以說,舍利子啊!不容易呢!需要了色法,"色不異空"。懂嗎?懂了,嘿!不要抓住一個空,"空不異色",空和色並無不同。那麼,假如對色與空,兩頭都不執著,對不對呢?還不對,還沒真用心。"色即是空",色法當下便是空的,不必多此一舉去空,不要執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如此,"受"--感覺的狀況。“想"--思想。"行"--生命的動能。"識"--現識。亦複如是,都同上述色法四句話一樣。禅宗要人"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就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大家應從此細加體會。本經的中文翻譯太高明了,不把色蘊後面四句,一句一句重複羅嗦的再譯。若是用科學邏輯的方法,要將受、想、行、識和色法一樣,一句一句寫出來,可是本經不循此途,而以文學手法--"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一筆便交代圓滿。然而不羅嗦也不可以啊!般若法門,是最高智慧的成就法門,一般凡夫,怎麼能懂?色法剛才已講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交代完了,再來一談感覺狀態。舍利子啊!"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現在自己觀照看看,腿都坐得差不多了,有些人本來滿定的,現在是定的反面,難受到不得不搖動。坐久了不舒服,甚之,煩躁不安,這是受陰在作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能嗎?如果現在有人拿把手槍,你動一動就打死你,這一怕,就忘了這雙腿,只注意到手槍,管不了身體酸痛脹麻,好像是空掉了似的,這是心的變相作用,注意力的轉移,受陰變相爲駭怕,不是真能空了此感受。因此要觀,觀心爲要。但你觀心的感覺即是念頭,你別以爲只有思想的作用才叫念頭!人坐在那裏,百千種滋味在心頭翻滾,就是受陰沒空,受陰不空之故。譬如坐著氣脈使身體自由搖動,一搖已是動念了;因爲你念頭跟著身上氣脈,與受陰配合。如果受陰不與之配合,…

《般若正觀略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觀正脈研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