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正觀略講▪P3

  ..續本文上一頁便不致于隨他起而動搖了。有些人搞不清楚,硬說只是氣脈在動在搖,自己實在沒有幫忙它,也沒管它,它自然在動,沒辦法。甚至認爲是神奇,是道的妙用。這真叫人啼笑皆非,不可說,不可說。因爲不懂現識的道理,那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念頭的異熟等流在作怪啦!

  教你一個咒子

  身體在搖,不是沒有念頭,所謂自己感覺沒有念頭,只是好像沒有第六意識的分別妄想。其實搖動本身,正是大念頭,須將這感受空了才對。這個不空,沒有用的。聽到沒有?快把受陰抛得一幹二淨,"受即是空"。抛不開,你念這個咒子"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昨天有位同學在搖,我告訴他,教你一個咒子,一念就不搖了,"搖呀搖,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好寶寶!不要搖呀,不要搖。"(衆哈哈大笑!)什麼道理?念頭控製念頭,有何難處,有何稀奇。搖動本身,腳痛腿麻,都是念。你說難也難,說易也易,明知是這一念在作怪,但此念就難自空,麻還是麻,痛還是痛,因此你別吹牛了,生死到來,病了!老化了!痛苦啊!更難空舍。明知生死是空,但依然生生世世,不脫輪回,隨生死所轉。那麼受陰那裏來的?氣脈來的。所以有的修法需先把氣脈打通。這是有爲法,對的,也是一大方便。氣脈真通了後,肉身不受障礙,一上座,身見自然空,然後再了心,便容易些了,要曉得身與心各占一半,這一半給身體牽住,給四大控製住,很難了,非得把氣脈四大色陰這業氣先解決不可。所以,你看心經般若修法多高明。(講到此,現場指示一人說:這是觀心,就在心頭這裏觀,但別低頭。〕

  空裏談空 都是空話

  接著,觀自在菩薩提到"想"---思想,思想很難了。(問)你們聽唯識課,第八阿賴耶識有沒有五遍行?(答:有。)(問)五遍行裏有沒有想?(答:有。)想的作用多厲害,然而"想不異空",你空得了嗎?觀自在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你卻在這裏圖個空的境界,對不對?(自答說:不對。)因爲"空不異想"。空是你想出來的,你還得進一步同觀自在菩薩一樣照見"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的大乘境界才對。想沒關系,想來想去,它留不住,你現在想想看,亂七八糟,天南地北無所不想,想包子,想饅頭,想點心,想過年,想回家回小廟子,擔心老師罵,坐著不敢動,很痛苦,入一切苦厄,落在痛苦深淵。唉!你說這胡思亂想怎麼辦?嘿!你盡管想,想死了也沒關系,你要留它也留不住的,"想不異空",何必想去求空,自性本空,了不可得嘛,如果你到了空境,那麼"空不異想",空仍是妄想所變。所以大乘菩薩不是把妄想空了才證道,大乘菩薩以般若觀照,"想即是空"。舍利子啊!那想陰本來自身空空,不要你去特別抓住一個空,抓住一個空,“空即是想",那麼,空也就是妄想。這樣講是在傳法,不是在講經哦!一點一滴自己要觀透。前面所講的,五陰去了叁陰。更接下來,“舍利子啊!行不異空,空不異行。"我們身上血液循環,生命中五陰的因緣際會,宇宙的運行,異熟等流的生命生生不息,都是行陰。譬如我們打坐閉眼息念,什麼都不想,黑洞洞,空空的,你以爲是靜態,其實行陰正在轉動,你不知而已。因爲它是意識心不相應的行法。你打坐閉眼,剛上座不久開始清淨,後來變亂了,然後又清淨,無非行陰在流轉,在流轉的就是行陰。然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舍利子!在這行中,當下就是空,別再尋尋覓覓去造成一個空,不然,空也就是行陰的現相了。要觀好,那麼你這一念的意識也如此。"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分別意識完全空,道理同上。

  五蘊一空 依性起修

  經講到這裏,我們再念念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你若真有大智慧,不管什麼禅宗或般若心宗,只來一照。由觀至照,當下辦到。心中念頭一空,五蘊一空,便到家了。不能的話,再來修修有爲法,仍有八萬四千法門,可資助解脫五蘊。假使五蘊解脫之後,觀自在菩薩又再告誡舍利子說,舍利子啊!"是諸法空相"。真解脫了,一切法皆空,有爲法、無爲法皆空,一切現象皆空,般若空性現前,無比解脫,無上解脫。現在大家打坐都不觀心,一個念頭都觀不下去。觀清楚了,它本性空的嘛!念頭是想,“想不異空"。有位同學一天到晚研究經教,講的吹的,好像老母豬的肚子那麼大,全在妄想中,做不到"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沒辦法。只這麼一觀照,不空了嗎!即是諸法空相般若解脫。般若觀照爲的是解脫五陰煩惱,但在境界空之中,你須了解這時是照,不是觀。這個空的自性,不生不滅,別怕五陰來去,想也好,不想也好,想而不想,想過不留,無住無著。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過去所造的業力、染汙,從來未停流,一切清淨心念也未停流。你想保持一·個清淨的心境,就錯了,這是大妄想。因爲它本來不垢不淨,空嘛!那裏有個清淨呢!?清淨已經不空。你說這白顔色最幹淨了,其實有個顔色叫白色,不已著了色嗎?空,沒有白不白,黑不黑,以此類推,"不增不減"。

  無量法門誓願學

  你能做到一切法,一·切思想,一切作用,一切感受,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便懂得諸法空相。但要觀照透徹,後頭還有很多東西,還有修法,你們參不透。不要以爲一路到底了事。今天先講到這裏,下次,也許明天也許周四,不一定,依你們修持狀況再談。剛才首先教大家怎麼打坐修法,第一:上座忏悔。第二:發願,第叁:修習觀心法門,依心經做般若正觀。那麼有人說,老師你又教白骨觀,又教念佛,又教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那麼多,究竟學那一法?現在又多個般若正觀,叫我們怎樣修?那些都是助道品,都是加行法,到頭來非得接上般若正觀不可,所以"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因爲"色不異空"。既然空不了,那你就修修白骨觀,到達有爲空的清淨境界,你還沒證果,就把這般若正觀的法門暫時收拾起來,以後必要用到。再來念念佛,求加庇,利用念佛法門,"受即是空",覺受的境界空不了,可用打通氣脈等等的功夫方法,以便透徹自性空境。凡此種種皆是方便,佛在維摩經說,有盡、無盡法門,菩薩必需修學;有爲,無爲,究竟是一條路子。"有爲須極到無爲",記住,"法門無量誓願學"。下座,休息。

  觀與照是同是別?

  我講過"般若正觀"是佛法正修行之路。現在要問大家,觀自在菩薩的"觀",和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這二者依你們的看法究竟有沒有差別? (陳同學答:沒有差別。) (蔣同學答:觀指主體,照指客觀。也就是說,在做功夫時,自己要了解外在的東西,心不要給它抓走,須照住它。如果不如此的話,我們心中的偏計所執性及依他起性,便會在自我裏造成許多錯誤的概念,障礙自己。) (OO法師答:照可以說偏向于止和靜方面,爲根本慧,觀則是一種抉擇,屬分別慧。二者是一體,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林同學答:我對剛才叁種說法不完全同意。觀可能還只是在自性本體的功用上做功夫,到了照以後,已經能夠洞見自性本體了。) (OO學僧答:我認爲觀比較屬于意識妄想這方面,照則是屬于智慧的抉擇。) (周同學答:觀是般若的本體,照就是本體起用的境界。)好,你們都講得很好,很像一回事,但也都統統吃鴨蛋,得零分。大部分同學都還在談理階段,光說不練,如何把這法門切實用到心地上才是正題。你們看,佛法由世尊,傳到弟子迦葉、阿難,目鍵連等人手裏,便有了各自不同的講法。等于孔子的學說到了子夏、子遊、子張、子貢一代,理念的表達和事物的偏重,就不一樣了。各有成就,各有所得,然而究竟有偏頗,並不圓滿。你們剛才所講,彼此體會不同,大致還算不錯,但是都沒有正中問題的核心。現在我把心經切合修持用功的法門,順便融合一點教理的分析,試著貢獻大家,認識般若宗,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禅宗、心宗、達摩宗的眉目。其實,你們許多人尚未對這個法門真正深入,全心全意用功修持。你以爲教理不是修法啊?!其實,真正的教理正是切身的修持法門,一定要有形有相的方式才叫修法嗎?那是次等法。上等之法,理事圓融,法界無礙。理即事,事即理,理是教理學理,事是行持功夫。真通了教理,見地透徹,這見地就是功夫。

  般若正修事理一定圓融

  所以你看華嚴經有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功夫到了,理也到了;或者理到了,功夫也到了,事事無礙法界,根本沒得理存在,全是事了。譬如我們日常行住坐臥.都是一件一件的事,每件事都有它在哲學上和科學上的道理。但是我們每個凡夫都自自然然曉得上廁所、穿衣服、吃飯、事事無礙,樣樣平常,根本不管那個理不理。因此,理的極致就是事,理事雙亡,能所不立,才得證成佛。告訴你們,這樣便是參禅啊!今天一問大家,依然沒得辦法。以前都講過的,現在仍茫然不知重點所在,這很嚴重,很糟糕。大家要好好走般若正觀的修持路線,不只爲了自己將來的成就,自己成就了也可以教他人,幫助他人。有同學在此地學了一小段時間,還沒學成便離開。到了外面,念佛的團體請他去說法,推也推不掉,這才曉得還須更上一層樓,每日謹言慎行,戰戰兢兢,把修學日記寄給我看,每天做些什麼事,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清楚。過不了多久又跑回來,想繼續好好學。到處需要人啊!以後你們都要輪流出去弘法,不行的話,這裏也別再混下去了。這裏並非養老院、托兒所,自立立他,自覺覺他,犧牲自我,普濟衆生,這才是大乘菩薩永不退失的行願。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心。"要你們…

《般若正觀略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觀正脈研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