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弘法,究竟到那裏去呢?這就要看你們如何去開創了。樣樣都要靠老師,不行的!難道死了以後,還要老師給你定個棺材;然後:"老師,你幫我裝進棺材。"在棺材裏還要說:"老師請你把我的頭擺正一點。"這樣行嗎?!所以這一回寒假禅修,要求比以往嚴格,不是鬧著玩的。希望大家善自護念,各有心得。如何觀?如何照?前面已說明過。現在再問一個問題,觀與照應屬于何種般若?(有同學遲疑地試答:"是不是實相般若?”)錯了。你們這樣回答等于在猜題,心存僥幸,要不得。依禅宗而言:"思而知,慮而得,此乃鬼家活計。"要想一下才知道,研究考慮一番後才曉得,都不是本份自性般若自然的流露,不算修道本色,而是猜疑伎倆。
學佛從有尋有伺開始
般若的內義包括下面五種: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漚和般若),眷屬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觀自在菩薩的"觀"和照見五蘊皆空的"照",二者都是境界中事,都是境界般若。我們修證的叁個次第--"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無覺有觀"(無尋唯伺)、"無覺無觀"(無尋無伺)--可以體會到觀與照的分際。觀的境界就是尋,有如在找一個東西,比方一根針掉到地上,怎麼辦?屋內一片漆黑,只好借著燭光或手電筒的亮光慢慢尋找,慢慢探索,這是"有尋"。"伺"則不尋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裏等著吧,本來到處移動的小亮光停在一個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漸放大,這是伺的境界。最後,瞎貓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徹天徹地,便到了照見五蘊皆空,無所障礙。凡夫學佛,不管是學密宗或者顯教,一開始都是有尋有伺。觀想一下觀不起來,即使觀起來又跑掉了,自己很慚愧,又忏悔,又難過。然後再觀想尋回來,這樣七騰八折,後來勉強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剛剛以爲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尋尋伺伺,最後終于到達了無尋無伺地,不思善,不思惡,便相當不錯了。心中隨時起觀,念頭何處來?何處去?等到功夫較爲純熟,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靈,有人就拼命看的很牢,對不對?這又淪爲下品修法,你死心眼看著那一段幹什麼!看臭水溝啊?!嘿!你就忘了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未來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的念頭當下即空,你看住它執著一個空幹嘛?這是不用智慧去參!因爲那個空也是你心意識所造,當不得真。那麼你不看它,怎麼辦呢?看與不看之間如何取舍?我如此一講你們便傻了,稍稍深入一點,我就曉得你們吃不消。修行人真到了解脫處還有什麼觀心不觀心的。解脫便解脫,毫不拖泥帶水。但是剛開始時,一·切都要從般若觀心來。心經告訴我們: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般若是諸法之母,非修般若不可。
境風吹識浪 自有定盤心
純正的般若觀心法門,觀自我心意識的生生滅滅,本無所謂在何處起觀的問題,婆婆媽媽,多此一舉。心並不在內外中間。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觀法,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頭部,引起高血壓等病症,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輕輕在心頭作觀的方便;又怕你們不懂心頭部分,特別說明在心窩子這裏,兩個乳頭中間,肋骨銜接凹下之處。就在這裏自然起觀。你看我多麼有耐心。常常你們一大堆不是問題的問題,我都一字一字靜靜的洗耳恭聽;每個禮拜那些糊裏糊塗,莫名其妙的日記,我都坐著幾個小時,規規矩矩、一句一句仔細看完。這就是忍辱波羅密,其實忍都不必忍,忍性自空。觀與照有層次上的不同。大家注意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怎樣修行呢?行住坐臥,起心動念,隨時在觀照中。若說觀照到得心應手,那麼你那個能觀照的是什麼東西?觀心到了某一程度,自然因個人業力不同而現出各種境界。有人到時就看到圓光,有什麼事問他,只要在圓光中一看,就知道了,一執著便上了邪路,錯了。境界倒是真的,所看的山水人物也是真的,並不一定是這一生的事。那麼這是不是妄念?----是妄念,是六塵緣影,甚之,是第八阿賴耶種子識的變現影像。所以要觀這個念,這個念不動,你怎麼看見?!念不動,怎麼會起境界?!頭動,氣也動,氣不動,境界還出不來呢,對不對?!一切境界皆是念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感覺也好,思想也好,氣脈也好,都是相。你把這道理弄清楚了,才容易上路,才不會出差錯。大家要觀照清楚,隴侗不得,然後看到境界,呸!!!去你的,正一正,動一動,連個鬼影部沒有,還有什麼境界不境界。這是個法門喔,密宗有一個大手印法門,大力吐一個"呸"字,頓除一切妄想雜念,使心境立刻變得海闊天空。當年我的老師袁先生,告訴我他以前參禅、參話頭的經驗:一心一意,晝夜不懈,參到吐血也不管,男子漢大丈夫,死了就死了,決不退悔,有一天,早晨起來疊棉被,把被子這麼一抖,又是一個太陽出來;再抖兩下,一個一個太陽,接二連叁滾出來。嘿!他說原來什麼學劍仙、學看光、修行得神通的,都是這樣。去他的!你來騙我幹什麼!被子也不疊了,吐它一口口水,打坐去了。真是大修行人,再怎麼"境風吹識浪",絕不被境界所轉。然而到達"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究竟了沒有?--不究竟。況且你們還沒有照見五蘊皆空。只好慢慢觀,隨時念念回光反照,如此行深了,自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們念朝暮課誦楞嚴咒的偈子,有"將此身心奉塵利,是則名爲報佛恩"兩句話,這也是行;行深了,自然照見五蘊皆空。
輕輕從心頭起觀
你們現在坐在那裏,五蘊都不空的。有時氣脈動,氣脈是什麼?都是四大色法變的。氣是風大,脈是水大、地大、火大的綜和,是由神經初步發起的作用。氣脈通不了,色法空不了,身心空不了,實相般若無法現前。因此第一步先要依"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起修,等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四谛中便沒有苦谛,滅了苦谛即道谛,而五蘊就是集谛,一個般若觀心法門便把"苦集滅道"貫徹盡了。要離一切苦,先滅一切集,如何滅一切集,得了道才滅一切集。這不只是講道理,都是修法哦!大家好好奉行觀自在菩薩的教法,觀照這個色身色法同性空的關系。不然閉起眼睛打坐,裏頭一片漆黑,懵懵懂懂,自己搞不清楚,多可憐,多悲哀!你們現在如此觀心,不要向頂上觀,不要在腦子裏觀。平平安安,自自然然,輕輕從心頭起觀即可。千萬不要硬抓住肉體,把肉體看得那麼嚴重。若是作白骨觀,白骨那個空架子,重心大概也在心頭這一部分。聽懂了沒有?要把每一句話聽進去,不要表面專注,其實昏昏沈沈,莫名奇妙,白白浪費時間。話記不住,就是落在無記中。若能每句話明明白白記住,心中卻無妄念雜想,這才是定的憶念之力。好,現在告訴你們,剛才你們幾個人的回答,還算有點影子。觀與照,彼此同而不同,有層次之別。若是修行到了照的境界,那便到了理無礙法界,但尚未達到理事無礙法界;或者勉強說到了理事無礙法界,不過還沒完全,差不多是介于理無礙與理事無礙法界之間。然而,凡是不能真正用功修行,光在那邊講道理的,不論是觀是照,都是理法界邊事。還有人問,無尋無伺的境界跟無記如何分別?無記就是無記,無尋無伺就是無尋無伺,就這麼簡單!般若波羅密多的功行深時,自己自能分別,沒有修,空談妙理幹嘛?(此時有同學問:觀是修道位,照是見道位,對不對
師答:就功夫而言,勉強可以這麼說,但還不真是。)
爲大家講個禅故事
現在爲大家講個禅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會。事情發生在唐末五代,現今湖北武漢叁鎮地帶,有名的黃鶴樓就在這裏,風景很美,唐代名詩人崔颢有詩爲證:"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當時有個撣師,自己認爲已經大徹大悟,有一次,他到一位修道已經到了家的大居士那裏去化緣,所謂"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大居士接待這位禅師,知道他來化緣,就說:"好啊,大和尚,我問你,答得出來一切供養,答不出來,免談。”和尚說好,你問吧。居士就問:"古鏡未磨時如何?”一個古老的銅鏡,髒兮兮的,生滿銅鏽,沒有擦幹淨前怎樣呢?和尚答:"黑如漆。”染汙得像沾過油漆一樣,黑烏烏的一片。居士又問:"古鏡既磨後如何?"假使好好靡擦幹淨了後怎樣?和尚答:"照天照地。"這下可好,大居士說:“不行,對不起,請出去,不供養你。"沒有錯啊!依教理講,那禅師這樣回答,一點都沒有錯,古鏡未磨,此心還沒得定發慧,沒悟以前,黑如漆,那裏有錯?古鏡既磨後如何?照天照地,那不是唯識所講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了嗎?但是宗門祖師禅與如來禅不同。你們如果去化緣,遇到同樣的情況,給人掃地出門,你服不服氣啊?不服氣。這和尚當然不服氣,再去修行,又住茅蓬潛修,叁年以後,再回來化緣。大居士看到他又來了,好啊,請坐,我問你,還是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答:"此去漢陽不遠。"再問:"古鏡既磨後如何?”答:“黃鶴樓前鹦鹉洲"。嘿!請接受供養。這是什麼道理?叁年的曆練畢竟沒有白費。他先前所答,已非泛泛之輩玩口頭禅的階段,真也到了相當程度,也有相當的功夫,但仍不行。照見五蘊皆空,便算了道嗎?不對的,我們這位大維摩居士說不對就不對,你有什麼辦法。這次寒假共修,每個人都要好好觀心,不做觀明點,或者念佛念咒等等其他功夫。明點是心造,念佛念咒也都是此心在念,觀想佛菩薩亦是同樣這顆心在想。凡所有想,皆是境,佛也好,魔也好,山水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境界;能起境界,能想,能諸般造作的,非境。所觀所照…
《般若正觀略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