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可持續發展:自足適度生活的科學
作者:素拉傑·沙提拉泰博士,朱拉隆功大學(泰國)
Dr.Surakiart Sathirathai,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作者素拉傑·沙提拉泰博士(Dr. Surakiart Sathirathai)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是國際法、金融和經濟發展專家,具有20多年的學術、政府和工商業經曆,曾任泰國的外交部長、財政部長和總理的政策顧問,曾任泰國商業銀行主席和泰國石油公司總裁,是泰國具有領導地位的商業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位于泰國曼谷,是泰國最古老的公立大學,被尊爲“全國最有威望的大學”。
尊貴的陛下、著名演說家、尊敬的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上午能被邀請在尊貴的陛下面前參加第叁屆世界“佛教與科學”大會,並在這個非常莊嚴的聚會中進行這個主題演講是我最誠摯的榮譽。
長久以來,佛教徒和佛教神學家都知道並且相信,佛教和佛陀的教法可以作爲人類生存的科學。實際上,佛教不僅僅是科學的,因爲佛陀建議任何人在信仰他的教法前需要證明,但是,一系列這樣莊嚴的大會表明並且將繼續表明,佛法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兩大分支是如此之相互關聯和相互交織。了解佛教的基本原理就能夠使人明白許多科學解釋的基礎。理解佛法的基礎就能更好地理解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許多社會科學理論。爲了使任何人都有一個充實和有意義的人生,了解佛教和科學是一個補充。
今天我的演講將涉及到佛教與最近一些全球經濟發展的相互聯系,這種相互聯系越來越多地支配著目前、未來十年或甚至更久的世界經濟方向。實際上,人類能夠變得更好或是更糟、惡化或是改善,完全由這些經濟趨勢和發展的結果決定。然而,對于佛法的理解能夠爲了作爲一個整體的全人類的利益而重新定向這些趨勢和發展。
尊貴的陛下、尊敬的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自從冷戰的結束和柏林牆的倒塌,以及世界大戰後最大的反資本主義經濟的國家----中國,在過去二十年裏的經濟奇迹,我不相信任何人能夠否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更重要的影響力和它對每一個世界經濟的沖擊。不僅如此,我還相信世界的市場經濟對人類的福祉的利益和毀壞具有相同的巨大潛能。這完全依賴于人類如何選擇對市場經濟的信奉,完全依賴于人類是選擇讓市場經濟成爲利益我們的工具,還是選擇讓它無法控製並支配我們的命運。
對我來說,答案早已存在于佛陀的教法之中。
剛剛過去的兩次主要經濟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叫做冬陽貢危機)和最近2008年的次貸危機(也叫做漢堡危機),是大約十年間資本市場的經濟作用的兩次非常重要的例證,也是市場經濟的周期性利益和周期性毀壞循環出現的最好例證。此外,在這兩次經濟危機之間的十年裏,我們也看到了在世界不同地方出現了大量的經濟和金融動蕩,例如1998年俄羅斯的長期資本管理基金,1999年的拉丁美洲金融危機,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2001年的金融詐騙和安然傳奇,2001-2002年的阿根廷金融問題。當次貸的影響席卷大西洋區域時,我們又目睹了這一系列中最近的冰島金融體系的崩潰,這個國家僅僅有300,000多一點的人口。
這是怎麼回事?來自不同學校的經濟和金融專家數日甚至數周地一遍又一遍地解釋、爭論、贊同與不贊同,然而卻沒有結論。但是我相信,總而言之,所有這些危機和經濟動蕩都源于一些共同的根源。即他們都與資本的流動有關,或是在錯誤的時間流向了錯誤的地點,或是流向了錯誤的人。或是在最壞的情況下,資本是在錯誤的時間裏,流向了錯誤的人,錯誤的地點,所有這些因素積聚和合並在一起。
這是錯誤的,不一定是因爲它是不合法的;這是錯誤的,不一定是因爲它是被禁止的。在大多數案例中,這是錯誤的,因爲人有選擇——在大量不同的方式中選擇一個做的方式,但是卻選擇了一種特別的可以引起問題的方法。在自由市場經濟中,經常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選擇和如何鍛煉一個人的選擇。有時是用理性做出這些選擇,而有時卻沒有理性,有時帶有貪婪,有時帶有偏見,而有時是帶有愛或恨,喜歡或厭惡。
我們現在一次又一次地面對的金融危機當然不是計算機産生的,它們確實是人類創造的。這是那些有選擇權的人們在做選擇決定的時候有意或無意地導致了危機的結果。這是那些人做出不知足的選擇的結果,是做出不理性的和沒有遠見的選擇的結果。
就像在市場經濟中,生活和我們怎樣用我們的生活做出選擇決定了什麼是對和什麼是錯。這沒有因爲是不合法的或被禁止的而有對和錯,而是因爲這將導致我們的生活是痛苦還是持久快樂,所以才有對和錯。佛陀關于沿著中道引導生活的教法(Machima patipata)是關于人們在生活中如何做出選擇的教言。中道的實踐由八種正確的行爲組成,也就是在見解,思想,語言,職業,謀生,勤奮,良心及抉擇方面是正確的。(注:此處原文爲泰文八正道)(或者說八正道:正見解、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爲、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禅定)。
簡而言之,這就是在知足和適度生活的一生中做出選擇的科學的教言,是學會做出正確選擇和觀察正確與錯誤選擇差別的科學。遵循這種原理,一個人能夠分辨這種區別並做出選擇,可以一直保持遠離無限欲望的清醒意識。這是學習怎樣做出有利于生活的選擇並一直持續和維持這種選擇的指導原則。
1997年,廉價的貸款和從資本的流入中獲得最大利益的欲望導致了過度的資本流動。爲了獲得最大收益,資本流動被選擇到轉儲到經濟監管最少的地方。欲望比理性更大程度地支配他們的選擇,貪婪比適度更能支配他們的行爲。當沒有這些正確的基本原則指導而做出選擇時,一個人不可避免地脫離中道、不滿足、不適度,最終導致泡沫的破裂及持續性的消失。
在美國,貸款被提供給沒有償還能力的人。這種選擇肯定是合法和不被禁止的。但是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資本流入到了不合適的人手裏。由于忽略了合理性,爲了獲取最大利益,創造了許多條件來實現這樣的選擇。最終,這種超越了界限的選擇不斷被推動因此快速地發展成次信貸危機。
非常有趣的是我們注意到曾用了許多在華盛頓共識的原則下設計的恢複措施面對1997年的危機,以允許市場經濟這個無形之手來糾正自己而非采用政府幹預;然而在2008年的次信貸危機中,情況恰恰相反。到如今,當美國面對它自己的金融危機時,華盛頓共識變得不再有共識。後華盛頓共識用政府這只有形之手與私營部門一起成爲解決美國次信貸危機的指導措施。
現在,對一些金融管理機構有個要求。其原理就是有一個機構密切關注全球金融體系,以避免過度和不可控製的金融交易。這個機構必須監督不同國家間,尤其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的金融交易流量平衡;它必須警惕監管套利,以避免和阻止風險太大的交易,這發生在人們不進行非法交易但卻是基于過度貪婪的交易時。
治理不僅僅是遵守法律的問題,而且是關于用適度和合理引導的問題。換句話說,任何金融管理機構將被賦予責任,以確保金融體系以適度或是中道的方式運作,從而防止這個體系的破裂或是崩潰。
在生活中做出一個選擇也涉及日常的花銷決策。每一個人也練習做支出的選擇。我們能超支也能少花,能過度投資也能投資不足,就像貪心和欲望驅使我們的那樣。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能按照我們的原則、理性、和知足心要求我們做的那樣去花費,也就是堅持中道作爲我們的消費選擇。在負擔得起的時候多花些,負擔不起的時候少花些。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一個經濟中公衆和消費者消費。在經濟停滯時鼓勵公衆和消費者消費,而在經濟過熱時不鼓勵。經濟下滑時,爲了推動經濟鼓勵消費而不是存錢是更合理的,反之亦然。在合理消費的時候消費,這就是中道的選擇。
尊貴的陛下、尊敬的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如今,在討論任何問題時不可能不涉及到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它們既可以更大和更不可預期的程度通過自然災害以及以人爲災難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施加影響,而這個影響正變得不可估量。
衆所周知的關于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在這裏,問題不是氣體本身,那主要是二氧化碳,而是被排放進入空氣和全球大氣層中的過量氣體。二氧化碳主要通過我們的生産過程排放,而對自然資源毫無意義的開發和毀壞加劇了這個情況。同樣,自然資源也遠遠超過了可開采的程度。如果我們維持現在對自然資源的開采速度,我們必然需要一個半還要多的地球。
這是我們學會在我們的限度內生活的時候了。我們再也不能將超過可持續我們生活3倍的自然資源用光了。
這是我們全部采取中道方式使用我們的自然資源的時候了。我們再也不能無所謂地過度開發我們的資源而沒有爲我們的子孫後代維持這些能源卻將他們用盡。
這是我們嚴肅並有效地處理真正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時候了。我們再也不能將我們的孩子留在這被二氧化碳層層包裹的地球上嗆咳和窒息了,也不能留他們在一個嚴重自然災害易發的地球上了,在那裏會經常定期地發生極端的溫度、風暴潮、震動、消失的海岸線和小島、嚴重的幹旱和洪水。
這是我們保存和更新我們可以繼續賴以在地球上生存的任何資源的時候了。我們再也不能砍伐樹木、燃燒礦物質原料、汙染空氣和水,就像我們從不關心未來那樣生活吧。
這是我們轉向並跟隨佛陀的教法選擇中道的原則去過一種知足且適度的…
《佛教和可持續發展:自足適度生活的科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