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歲,中國的古代的傳統文化,周朝開始六歲入小學,先要開始認字學作人。學掃地,洗碗拉,這個什麼勞動的動作學會,所謂學灑掃應對,清潔衛生、做人做事。認識字這是六歲。十八歲入大學,長大了,學做人。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叁句話我暫時不解釋,那很多了。
什麼叫佛?你們都學過佛的,佛的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對不對?考試我的考卷答對了沒有?你們也不點頭也不搖頭奇怪了,都入定了。答對了沒有?大學也一樣,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自覺,在親民--覺他,在止于至善--覺行圓滿。那怎麼做得到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所以要止、定、靜、安、慮、得一套功夫下來,同講修養佛學是一樣的。所以後來中國的翻譯把禅,同大學“定”字連在一起,就稱爲禅定了。禅定的功夫真有靜的功夫,剛才講過行住坐臥都要定。你說比丘戒,假使受了戒,爲什麼出來化緣啊?走路都很端正,那麼威嚴呢?不是的。他真在定中走路,做人做事自然嚴肅起來了,不是故意的,故意勉強做不到的。所以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個叫定。那麼這樣的定,所以合起來叫禅定。禅定這兩個字翻過來到了唐朝,我們那位老學長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二十年回來,他重新翻譯經典,不滿意。禅定,所以他老兄翻的經典呢,叫做靜慮,禅定就叫做靜慮。他幹脆把意義明白地翻出來,實際上還是用了大學裏頭的。古代的翻譯用了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慮這個定,玄奘法師不滿意古代的翻譯,新的翻譯--靜慮。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還不是一樣?換湯不換藥。這個叫禅定我們再作解釋。現在我們回轉來。大家剛才都坐了一堂,坐的蠻好。雖然叁十分鍾勉勉強強及格,真的打七明天假使連著這樣八堂給你坐下來,你不回去叫媽媽那才奇怪。不要看一下下是很好,連到下去就不同了,那是真修持了。正式練習還早呢。現在是外形。內容呢?幹什麼?大家坐得好好的,在禅堂裏半個鍾頭真不錯哦。你看這個禅堂不多不少也有一兩百個人吧?一兩百個人半個鍾頭以內沒有吵架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也沒有一個人敢動一下扭一下,是不是你們功夫到了?不是啦。因爲那麼多人看到你,這裏都一個一個過來看住彆住的。你也曉得明知道不能定,格老子也只好定他一下子。這也是定,什麼定?假假定。作假也可以定住了嘛。這是外形。裏面的思想怎麼靜下來?外形沒有什麼了不起,裏面的心境怎麼樣定下來?剛才有兩位同學,好像溫州來的,我們的老鄉,來問我,女的是不是不能守丹田?我說你啊,最好提問題當衆出來問。因爲我答複你一個,別人也可以聽到。這是無私。換句話我講話跟你一個人講半個鍾頭,我給一百一千人講,我實在劃得來。你一個人聽了你也劃不來,你再去講給人家聽,又講了話又變了。守丹田,道家的方法叫守竅,最好不要用。那要跟你講道家守竅的道理,不能守的道理多的很。你守這裏(南師手指自己天目穴)幹什麼?這裏有道啊?還是肚臍下面有道?還是哪裏有道?爲什麼要守它呢?那個是道家裏頭的偏差的道,叫做旁門左道。守了半天你修一萬年,不過修成這樣(南師拿出一具人體骷髅)吧?有用嗎?這個道理要搞清楚。講邏輯告訴你,能守者是心,所守者是竅。譬如念佛,爲什麼禅宗到了後世要參一句話頭念佛是誰?這是明、宋、南宋以後的禅宗了,已經變得一塌糊塗了。喜歡用參話頭。到了明朝、清朝,就參一個話頭--念佛是誰?我當年就不喜歡參。這個話頭啊分好幾種。一種是有義語,有意義的話,一種是無義語,沒有意義的話。譬如念佛是誰,這是一句。什麼叫話頭?現在話就是問題。什麼問題啊?念佛是誰。因爲我們學佛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是所念的佛號。能夠使你動起念的那個是什麼東西?所以說念佛是誰?你可以講念佛是我啊。我是誰?問題來了。我是這個肉體嗎?還是什麼東西?一路追下去。這個還不是參念佛是誰的方法,不過是一路追話頭追下去。那麼這個守竅同念佛同什麼一樣道理。你那個意識守到身體的某一部分。所守的是這個現象,能守的那個東西找到了,那個才是道,才是佛,你不要在這個肉體上搞了。你要問我女的爲什麼不能守丹田,女性跟男性是不同嘛,這個用不著解釋。你生理要我給你解釋,可惜了我如果是醫學院上課,你要是學醫的,那我痛痛快快畫圖給你解釋清楚了。因爲在這裏是很嚴肅的宗教場所,男女的形象身體就不同嘛。什麼叫守不得?譬如你練武功,練這個膀子,你天天看到它這裏練,練了半年以後,這個手特別粗,這是講守。所以你守丹田,注意打起坐來守這裏,充血在這裏,一充血,這個堤防一崩就不得了。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簡單,懂了沒有?所以假設守上竅,年級大了,一守這裏,好,血壓高了。最後,血壓一高了,一看紅光滿面,哎呀,真的有道啊。一臉紅光就是血壓上升,到某一個時候真得道了,無疾而終--血壓上來,腦充血,一下子就沒有了(死了),當然得道了。所以守上竅也不能。所以不能守竅。現在這個順便也答複了你。講到靜下來思想怎麼停住的方法多的很,佛告訴你有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個方法,你看我們選定哪個方法?現在我們一般的先不講禅宗怎麼參話頭,一般講念佛。千萬注意,念佛,我現在是非常贊成大家念佛的。很多人誤解,哎呀,南老師最討厭淨土宗,我說沒有這個話,我絕對崇拜淨土宗,提倡淨土宗,但是我不常講淨土宗。淨土宗是很了不起,淨土宗是大密宗,秘密;淨土宗也是大禅宗;淨土宗也是大止觀的方法。不過,大家不能隨便念,
要怎麼念佛?南無阿彌陀佛,第一要注意,不能念成南無窩彌陀佛,不可以。南無阿(音啊)彌陀佛,不是窩。阿跟窩有什麼差別呢?這要學過梵文華嚴經的字母,阿……開口音,嘴巴張開,這個舌頭是平正的。心平氣和這個聲音發出去。世界上的一切東西,生、發,出生、發展,只有這個聲音。你看任何一個小孩生下來,第一次開口學講話,阿,阿,阿。窩是下墮的,向下沈的。當然大家曉得,南無(namo),你照廣東話讀就對了。爲什麼用南無這兩個字啊?後來密宗不用南無,那個南用另外一個南,無就是一個囊字一樣的,有時侯用谟。爲什麼呢?我們中國唐朝的國語就是廣東的客家話。後來唐朝亡了以後,政權轉移了向南方走,因此南方的人叫這些人是客人,所以變成客家了。廣東話、客家話包括閩南話是宋朝的國語,那個無字讀“谟”。廈門的話,有啊無啊的無,就讀成“谟”,就是這個谟。所以唐代的叫白話翻譯梵文,皈依兩個字,並沒有翻它的意義,不叫皈依,就翻音“南無”,南無兩個字就是皈依。阿彌陀佛的阿是梵文,剛才講過了。我告訴你們大家喜歡修密宗啊念咒子,世界上真正的咒語發音有個普賢如來根本咒,我現在傳給你們,也不灌頂,你們也不要我頂灌,就可以了。叁個音,嗡(ong)阿(a)吽(hong)這叁個音。這個宇宙人類萬物,就是叁個根本音,嗡,你們課本上那個念成什麼啊?念成唵(an,ㄢ),爲什麼變成唵呢?因爲唐代的翻譯密宗,梵文翻過來
“嗡”,那個字念嗡(ong),後來到了元朝蒙古人一念就嗡(eng),帶一點鼻音,再到漢人又翻譯蒙古人就變成唵就這樣了,一唵兩唵就唵得不曉得什麼唵了。嗡,喉嚨帶鼻音沖到腦部打通腦部氣脈,嗡,等于那個打鍾一樣,咚……阿,胸部的音,吽,丹田發音吽。嗡阿吽。那麼修密宗的呢有些一天到晚坐著念,他是秘密不讓你看見,自己手打一個手印放在裏頭,嗡嘛嗡……吽……就是說打通腦部、胸口、丹田,所有的氣病、氣脈。所以淨土宗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阿,這阿字音。阿字的意義啊,就是無量無邊,放開來。彌陀,壽與光。所以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光壽佛,無量光無量壽。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之間,什麼有這個光能、光源不動,不生不滅。無量的壽,時間,光,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講了半天,並不是講淨土哦,還是回轉講我們剛才靜坐。就拿這句佛號來,修淨土的人就告訴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看哪個做得到,一心不亂。你看我們大家念阿彌陀佛,你們年輕的又不肯念,又不想念,又不願意念,爲什麼我找他,阿彌陀佛應該來找我的啊,年輕人會有這種(想法)。這個你看一般人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嘴裏念,心裏在想別的地方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常講一個非常有趣很深刻的一個故事。有個媽媽,老太太,信淨土宗,天天在家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兒子啊,高中畢業要考大學,正很緊張,考試課,做功課。這個母親就在敲木魚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兒子看這個媽媽,聽得功課做不下去,吵死了。等到媽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兒子,“媽……媽……”,這個媽媽就把木魚停下來,做什麼?這個兒子一聲都不響。等一下她看兒子沒有事,又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敲起來。這個兒子看她敲的差不多,“媽……媽……”,這個媽媽:“幹什麼”?兒子又不響了。哎,好生氣。最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是念,兒子說,“媽……媽……”。這個媽媽就生氣了,你幹什麼?我要念佛你吵什麼嘛?這個兒子說,你看,媽媽我還是你生的是你的兒子,我不過只叫了叁次,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叫他,他更給你氣死了。這個故事你覺得好像是取笑,很深刻的道理。念佛沒有念到一心不亂,我們一邊在念,五點鍾了,肚子有點咕噜噜地響,不曉得幾時吃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曉得晚上的素菜好不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太沒有用,這叫非定也。所以念到一心不亂者,就是定。一心不亂,誰能夠做到?真做到了,兩個腿盤起念佛,出聲也好不出聲也好,念到了只有這一句佛,身體也忘記了腿也…
《南禅七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