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禅七日▪P29

  ..續本文上一頁沒辦法了,所以這一生不是現代佛,就被那個羅漢、看相的都看對了,就是那一關,他也不是自己要破戒,就過不了,所以鸠摩羅什,皇帝派了十二個宮女給他做太太服侍他,當然有夫婦的關系啰,跟他出家這些徒弟們大家也依樣畫葫蘆,照他那個樣子,也可以討太太,鸠摩羅什法師一看這個不得了,你們這些年輕出家的跟我這樣學啊,我又不是自己要的,沒有辦法,鸠摩羅什法師有一天在翻譯院把一些年輕出家的要討太太的和尚找來,他開了特別的聯歡會議招待,每個人前面擺個碗請大家吃面,然後大家很高興,結果拿出來每一個碗裏頭,都是縫衣服的針,吃面,大家吃啊,諸位請啦。這個怎麼吃啊,縫衣服的針到喉嚨穿到死的,他說你們不吃啊,好,我吃,他都吃掉了,所以有名的曆史故事叫羅什吞針,你看他是怎麼搞的,這個針啊他都吃下去,腸胃也沒有穿了,這是什麼特異功能,什麼功夫啊,有名的故事叫做羅什吞針。然後告訴大家他吃完了,你們都要討太太學我嗎,你一碗的這個面會吃得下去再來,第二步他下命令從此不准,大家就不敢了,這是鸠摩羅什法師的故事。

  四禅與氣脈

  佛法是不共法,修禅定打坐作功夫這是共法。共法,是什麼意思?共有的。譬如雙腿盤腿打坐作功夫等等,修定之學,甚至于四禅八定都是共法。怎麼共法?不只你出家人,佛教比丘、比丘尼就是和尚、尼姑會有這個本事,其他的外道任何宗教都有。譬如天主教,老的天主教講不講打坐呢?講打坐。天主教的打坐你們沒有看過,我當年在成都的時候,還有一個法國的神父,他打坐得非常好。他們打坐,是一個亭子,自己做的,警察站崗電話亭那個樣子,這些天主教的神父要修持進去打坐,身上挂一個念珠。天主教的念珠也可以說從印度文化這樣過來。穿個黑袍子坐進去,亭子一關就坐在那裏。我們叫閉關,把門關起來修行,天主教叫避靜。我常常笑他,你們,沒有辦法,給佛教,翻譯名詞都不對,避天了靜就進入鬧的地方,佛教的閉關是中國文化《易經》上來的,你們怕叫閉關,那有什麼關系呢,叫做避靜,避靜(指點寫黑板的同學),天主教叫避靜。避了靜就不對啰,就是要找鬧了,這個翻譯都是問題。

  

  他們天主教在我們這有坐得很好的時候,有一個…這個法國神父就告訴我,他坐得好的時候,自己就覺到升天了,會離開坐位兩、叁寸。我說,你有這個本事,坐得很好,其實是安那般那氣的作用,自己就離開坐位升起來。我說,那不能再升了,他說不能動念,一動念我現在,嗯,升起來,咚,屁股又坐在位子上了,動了心,就不行了。這是介紹前人經驗給你們聽。不動念呢,慢慢氣充滿,他自己又浮起來。所以講到定法是共法,譬如基督教、天主教跪下來的禱告,實際上,上帝、主啊、阿門,“阿門”,念,嗡

  啊。實際上是這樣翻過去,跪下來,禱告禮拜,這些都是共法,等于我們中國的儒家的。

  

  你看我們中國古代的帝王、聖賢坐在那裏,一定要端容正坐,這個也就是打坐的姿勢之一,你真這個樣子做到,一天不動,就算你有定力,行嗎,這也是一種打坐的方法。是中國儒家傳統從祖宗來,所以你看我們看祖宗上輩畫個容,那個時候沒有照像,靠畫畫,這樣坐著,後來我呀,我年輕好奇問過老一輩子,你畫了容沒有,叫畫“容”,容貌這個“容”,那個時候還沒有照像。畫過,他說我畫了,留給後人,畫容好苦啊。我說怎麼苦呢?頭發梳好,衣服穿好,坐在那裏,一個畫家在畫面,下面,就是寫真,真的就是照你這樣畫。他說要好幾天哪,那個畫家叫你坐到不動,不要動,就不能動啊。頭也不敢歪,就給他畫,他畫到這一邊,叫你臉過去,不要動,你就要這樣看到,永遠不能動(頭部動作)。給他畫,這是“畫容”,我們在學藝術叫“寫真”,寫下來真實的樣子,以前叫“畫容”。我們到香港古董店看看,很多古董店,前一輩子人做大官的,那個尊容夫婦一對,都挂在人家那裏做古董賣,所以世界上什麼地位,什麼了不起,都是騙自己的,誰知道留下來那個給人家做畫畫,做生意在賣呢,有什麼意思。…有什麼意思。講這些道理,歸到打坐的範圍是共法。佛法的“不共法”在哪裏,不是打坐功夫,打坐共法當然……

  

  所以人家有許多人說,學佛的人,那個人有功夫,一聽外道,就罵人了。好像佛法,我的佛法是最高,當然我的頭也剃得最光,跟人家不同。我說你想想看,外道都會,你怎麼不會呢?既然你那麼高的人,外道都會的本事,你怎麼不會呢?應該會啊。成佛,佛能通一切法,佛能窮萬法之源,佛的他的智慧成就那麼大。通一切法,窮萬法源,根源都知道,外道會的,佛都會,就是你的佛法,我會的外道們做不到,這是佛法的偉大,就在這裏。那麼世界上的共法,定的境界大家會,你不會就不行啰,所以我們要把定的原理,告訴大家,自己修持之路,懂了這個原理慢慢去實踐。我們講修行,修行,換一句話來說,這個修持的原理懂了,自己去實踐,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修行是把這一套學理變成實踐之學問,這個就是修持之路。

  我們現在講“禅定”,在佛學裏頭舊的翻譯,一個固定的名稱,叫四禅八定。四種禅配合下面四種定,叫四禅八定。初禅 二禅 叁禅 四禅,大家都知道吧,都知道,四禅。這個看起來四禅八定,都是佛法同外道的共法,共有法。初禅定,名稱,舊的翻譯,叫離生喜樂。二禅,叫定生喜樂。叁禅叫離喜得樂。四禅舍念清淨。這四個禅定境界,也就是功夫境界,修佛法同外道共有的功夫境界。也就是學佛的,念佛也好,參禅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觀也好,共同會到達,真正對了,幾乎有相同之處,到達這個層次,這個程度,這個層次。但是不管外道,佛法內道,不管是什麼。

  

  好像今天的世界,今天社會。不管你西藏、東藏啊,隨便那裏,那一個人修持能夠達到初禅,離生喜樂的,因爲我這個人啊,孤陋寡聞,沒有看見過。以我的標准,也是佛法的標准。初禅定,第一步這是共法哦。現在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講的更清楚一點,這一段,就是我們吃中飯以前講到,你們那一本《瑜伽師地論》,二百七十吧,是不是,叁百七十,叁百七十(問別人頁數)。現在他的翻譯,叁百七十這一頁。靜慮者,他翻成靜慮就是禅定。謂四靜慮,四個階段。

  

  一、初禅定,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就是離。古代的翻譯,鸠摩羅什法師那個時候的翻譯,離生喜樂。簡單明了,清清楚楚。玄奘法師的翻譯,也簡單明了,清清楚楚,又加了一點注解。初禅從離生,沒有用喜樂兩個字了,有尋有伺,初禅就是說你靜坐在那裏,還在尋找呢。有沒有達到定的境界,那麼有尋有伺這個尋找,我用現代話比方,等于你拿一個電線的插頭。插頭在哪裏呀,試一試,不對,沒有插上……這裏,這裏(插插頭的動作)“有尋有伺”,咚,一下插上了,這個伺,有尋有伺。那麼從真實的翻譯,我們大家尤其青年同學們,你們讀佛學院都聽過了,離生喜樂,初禅都會講了。我們現在懇切的,真實的,很踏實的討論一下,不管你念佛也好,打坐也好,或有沒有打坐都沒有關系。你初步的修養,到達了離生喜樂的境界,有沒有?假使沒有,我們也學道學佛,或者進入佛門,換句話,你沒有得到佛法的享受耶。所以自己的,凡夫的思想、情緒,身心都改變不了,只要達到初禅的境界之一,身心,身體,整個的肉體,包括裏頭的氣脈,包括精神思想,乃至個性作風都會改變,自然會改變。初禅境界,你注意“離”,爲什麼加一個離生喜樂?脫離原來舊有的習慣,同時由精神跟肉體的作用,慢慢修養到最高處,有脫離之感,有解脫之感。換句話說,精神、身體有升華的境界,就升華了。那麼有離,有脫離之感,而生出來什麼呢?喜樂。不要隨便看喜樂,你一看就懂了,多用腦筋想想。“喜”心理的狀況,心理每一天最苦的環境,最髒的地方,最不如意的事,嘿……自然會喜歡的,沒有事,彌勒菩薩這個相一樣,每天咧個嘴都在笑的。打你一個耳光,嘿……你手痛了沒有?對不起啊,不要把你手痛了。罵你一聲,也嘿嘿,對不起啊,對不起啊,不要生氣。就會這樣。這是比方,有脫離之感。生出來生理、心理,都在轉化。離生,喜,心境都在喜悅境界裏頭。“樂”,生理感覺的狀態。你看我們一個人,活著每一天,自己也很健康的人,你覺得自己有快樂嗎?不見得,不是裏頭難過,就是那裏眼睛不對,再不是牙齒痛,就是兩個腿盤久了,腿又麻,又酸。說打坐禅定很樂,盤腿我的媽媽,好苦哦,一點樂都沒有,離生喜樂,我只有今生受苦啊,也得也初禅的一部分了。兩個腿盤著,叫我坐在那裏半天不動,沒有得離生喜樂,得個現生受罪,對不對?這一定都得了的,就沒有達到初禅,有脫離之感。喜樂,樂的狀態,我告訴你,所以修密宗講氣脈通了,什麼道家叫奇經八脈通了。

  

  真正氣脈通了,奇經八脈通了,爲了什麼?爲了達到初禅的離生喜樂的“樂”。“樂”是什麼,得一個非常快感的境界,這個快感的境界一來,什麼男人想女人,女人想男人,對不住,離。一點事都沒有,不相幹,不需要了,因爲他的本身發起的樂感,超越了這個,這個情形,所以彌勒菩薩後面還有瑜伽師叫菩薩內觸妙樂,你生命內部,觸到、碰到,插頭對了,發生一個奇妙的一種快感,超越了現實世界,現實生命,內觸妙樂,這叫離生“喜”,心理的狀況,“樂”,生理的狀況。那麼在這個過程裏頭,就是密宗,所以我們大家看到西藏密宗一個最了不起的,講氣脈啦,奇經八脈,中國的把這個身體,“奇經”你們都知道吧,都曉得吧?不要客氣,在這個地方也不要謙虛了,在別的地方不要傲慢了,奇經八脈,大家修道家的,最喜歡搞這一套了。

  

  督脈從背上起到頭頂,對不對?你們都知道,我隨便講一點,任脈從舌頭起,到頭頂轉…

《南禅七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宗與道家(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