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手頭還是有許多條子問問題,又捨不得,所謂捨不得啊,扔了,現在我趁這個時間答,不過你們寫條子不是這樣寫法,我還接到幾個條子,就是很……看了很生氣,瞋心就來了,沒有受過教育,名字都不寫,好像下一個條子,老子下給兒子一樣,我是你兒子啊,寫給兒子嘛,下面還要寫一個父字,爸爸寫給你的,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文化程度,所以撕掉了,這也是個教育,就給你撕掉了,送給另外一個先生去答複你,那個先生姓字的,叫字紙簍,還有,你們問問題,這是打七了,不要……要曉得主題嘛!你問現在講得是什麼嘛,你學的聽的是什麼,在這個裏頭問問題,超過其它的,你等我在別的地方講別的課的時候,你再問嘛,我是學得觀音菩薩,那個千只手,千只眼,一個手裏頭有一個眼睛,亂七八糟的東西多了,講別的,你問別的嘛,講佛法問佛法嘛,結果問佛法,你問我怎麼做小偷的,那怎麼……唉來不及了,不是這個本題啊。現在趁這個時候,我看看有些可以答複的答複,有些也許我不知道的,無法答複。
有一位同學寫個條子問我問題,他說你講的法門是不是道家,仙家所講的性命雙修的金丹道,問題問得很好,問得非常不好,不曉得你是學佛還是學什麼的,有書本都擺在這裏,我講的什麼東西還有錄音呢,還有錄像呢,都擺在這裏,這幾天每一點動作都擺著,說的什麼內容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你講的法是不是仙家的性命雙修啊,你說我剛剛給你拿的是什麼書啊,是不是仙家的性命雙修呢,你不曉得聽到哪裏去啰。你看過性命雙修的書沒有,我告訴你,性命雙修是道家的,是宋朝以後,元、明之間所提出來的問題,也對,性命雙修,道家的術語,批評我們佛家的人,學佛的人,也批評一般修道的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道家的話,你們要記就記嘛,心裏又想記,這不是矛盾,最好吧,用意識去記,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祖宗的那個祖,不修丹,萬劫英靈難入聖,這是道這宋元以後,提倡性命雙修的講法,他批評一般學佛的人,禅宗也好,淨土也好,是只修性功,只講心理方面的,明心見性心理方面,但修祖性不修丹,不煉丹,所爲丹,就把身體煉健康,身體修得長生不死,就是丹道,但修祖性不修丹,萬劫英靈難入聖。充其量,死後,中陰身的這個陰神不散,沒有辦法達到真正的成佛成仙的境界,沒有達到聖人境界,這是批評佛家的。一方面他又自己批評道家的,只修命,只曉得把身體用氣功,修氣脈,吃藥、煉金丹修得長生不死,只修命不修性,對于佛家的心性之學沒有搞清楚,此上修行第一病,還是不對。
因此呢,主張性命雙修,那故事多了,假使你們這裏今天是道觀,是白雲觀也好,張天師的道府也好,我今天來給你主持講的道家修仙煉丹之學,就不同啰,就另外講法,那就不講佛家了,因爲你道家不懂佛家了,我是每一家都做過他的幹兒子,隨便那一家的家裏事,我大概都知道,可以亂講,你不行啊。我現在給你講的氣脈什麼,用佛家密宗,也引用道家是爲了你學佛真正的修定,不但修好了法身清淨,也修好了報身圓滿,這個法門,那麼根據的是什麼呢,拿來佛說的入胎經,再加上這兩天講的《瑜伽師地論》,給你提綱要,《瑜伽師地論》,我的媽媽,一百卷啊,你看四厚本,我還特別爲了你們,叫臺灣趕出來,一個電話到臺灣,給一個老同學留守臺灣辦事處的,《瑜伽師地論》立刻印,我到廈門要用。噢,是,印多少本。我說大概幾百本啦,印了以後這位同學很快辦事,立刻印好,就趕快裝運送到廈門,你看人家都是菩薩發心,然後打個電話,老師!都印好送廈門。我說多少錢啊。四萬多。我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叫你影印一下,一點點嘛,你何必全部印呢。反正既然印了,做功德給人家全部啦。我一聽這一棒打我也打得蠻好,好好……阿彌陀佛,功德無量啊!這一部書一百卷啊,也是唯識法相學的大宗啊。楊仁山居士,歐陽竟無居士,包括太虛法師,太虛法師也是楊仁山居士的學生,歐陽竟無大師也是楊仁山的學生,後來的熊十力是歐陽竟無的學生,當然我沒有見過楊仁山,那是前輩啊!歐陽竟無我們熟的,熊十力是歐陽竟無的學生,王恩洋也是歐陽竟無的學生,這些都是唯識學的大師哦,那個太虛法師要去跟歐陽竟無,兩個人還是同學師兄弟,要討論“法相”,那個歐陽竟無先生脾氣非常大,太虛,他有資格跟我來談這個,就拒絕了,我們都笑他,怎麼那麼“我慢”呢。講這些,所以現在給你們《瑜伽師地論》,沒有講什麼性命雙修,講金丹大道,你不曉得聽到哪去了,叫牛頭不以馬嘴,不過如果,你看到性命雙修,你想做參考,你有這個本事,不要走錯了路線,你們可以做參考,那你應該看過道家一本書,比較靠得住談性命雙修,接近于佛法相同的叫《性命圭旨》。
禅定和結使與修行方法,叁四禅境界等
在上午我們介紹了見思惑,這個小乘法門的最基本。現在我們需要了解,見思惑是佛法修證最根本的道理,這十個思惑是根本煩惱,基本無明所在之處,見惑,也就是無明的現狀。如果我們拿現在學術觀念的分類,完全屬于心理的、精神的,這五個見惑同思惑連在一起,是見解上的根本困擾,同有生命以來,根本的困擾,兩個合在一起,就是十個結使,所謂“結使”,我們古代兩種翻譯的,就是十個“結”,打在那裏的結,很難解脫所以修行,學佛就是解脫這個結,又怎麼叫“使”呢,就是說我們生命在輪回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轉到每一個部份去,所謂六道輪回,它的根本的動力,就是這十個東西,十個作用,在使我們向團圓的路上旋轉,所以合起來就叫做“結使”,我們修持解脫是解脫這個東西。在佛學裏,配合叁界天人,其實不止配合叁界天人,就是上自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這個層次,下至十八層地獄這個層次,那麼總合起來,就是九十八個結使,一層一層的配合。所謂普通講八十八結使,因爲這十個是根本的,以這個來計算,道理在哪裏?
我們做一個比方,等于一個人生下來這個脾氣,我們現在講這個人的脾氣,這個人的個性,他從娘胎出來,由嬰兒變成幼童,由童子變成成人變大人,他的脾氣個性,天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在教育上特別注重孩子的性向問題,孩子有這個天才,有這個個性,他有畫畫的天才,結果呢,你硬想他學物理,或者學電子、工程,這就要了命,不行的。如果這個孩子生下來有文學的天才,你硬要他學運動,學科學,違反他的性向,他的本身……這個現在教育非常注重這個,所謂性向教育,這完全是准確的。我常常說世界上一般人做家長的,一個教育,文化教育,基本在家庭教育。自己做父母的,對于孩子基本的教育,沒有弄好,要求學校,這是不可能的。學校教的是知識,基本的教育在父母。由一個嬰兒到幼童,到十幾歲的一個孩子,父母兩個人的一舉一動的生活就是教育。假使父母兩個人天天吵架,這個孩子受的教育,已經非常高明了,甚至孩子對父母是反感,下意識裏頭已經種下了種子。
所以我說今天我們的國家最嚴重,我所擔心,憂心忡忡是下一代。一家生一個孩子,然後兩家配來寵愛他。等于一個嬰兒生下來兩方面,五六個人在愛他,寵愛得比皇帝比太子還厲害,下一代不曉得怎麼辦,我所憂心的是這個,而我們做家長的人呢,做父母的,老實講,自己的教育還成了問題,如何把這個模式教給下面。同時做父母的還有個錯誤呢,自己一輩子沒有做到的希望,都寄托在後代身上。因爲自己讀書笨,希望兒子讀書啊,要讀書啊,實際上你都不會讀呢,讀個屁,就是要嚴厲的管他讀,因爲自己做不到,要他來做,下意識的,他不是有意的。自己想發財,做不到,叫孩子趕快啊,拼命發財呀,做不到的。性向問題,我們現在不談教育,談的太多了。
就是說我們根根上帶來,這個小孩的性向、個性、脾氣,這是基本了,如果這個孩子將來到了中年,長大了,成人了,或者他發了財,做個大老板的,非常偉大的公司的董事長,或者他到了政府機關做了偉大的首長,身份不同,形象不同,你說他那個個性、脾氣一樣不一樣?一樣,不過稍稍兩樣一點,那個兩樣一點,是外形的改變,脾氣大的一樣大,脾氣好的一樣好,甚至于說他到了六十多歲退休了,回來做老太爺了,那個脾氣、個性還是一樣,教育對他有沒有改變?沒有改變。我一輩子各種教育,都做過學生,軍事教育、普通的教育,甚至大學裏到大學研究所教育,在我手裏畢業的碩士、博士也一大堆,我始終的感歎,我的結論,教育對人一點辦法都沒有,改變不了他,只是增加他的知識,他的個性。所謂改變不了,他原始是個什麼本質,就是什麼本質。這個佛學呢,在《楞嚴經》來講根性,就是根性,根根來的,本性,幾乎是改變不了。所謂教育讀到由小學到碩士、博士了,甚至在外面很多經驗了,他那個本質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教育等于在這個本質上加了油漆層,你把它油成什麼顔色,就是,他本質還是這個。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了解了自己從生命帶來的,這個個性、性向,對了,進一步就了解佛學了。
那麼一個人的生下來的個性,性向,他又怎麼來的,依我們佛學來講呢,叁世因果來的。一個精蟲、一個卵藏,配上我們那個中陰身,拿普通話,靈魂,叁個東西結合來變成一個人投胎來。這個,所以每個孩子帶來的個性,十分之叁是父母個性的遺傳,母親同父親,甚至他的相貌也是兩邊遺傳作用,這個遺傳是因緣裏頭的,增上緣,是加工的,不是根本,根本這個個性是前生的業力帶來。所以你們學了唯識曉得了,佛學裏頭,種子生現行,現行,前生帶來的種性,變成這一生的,所有的現象,行爲,所以我們生出來你看,同一個母親生七、八個孩子,每一個孩子相貌,相同中間又有不同,不同裏頭相同,而每一個孩…
《南禅七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