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禅錄影▪P11

  ..續本文上一頁天精神並不差,今日上午蒙被睡一覺。從前有一境相又來,如白雲浮空中,冰山融化了,溫暖融融,在床上不太遠處,似有美妙音樂,聽磐坐香時,一坐又來,但知是境,于是丟開,反無事幹矣。然聽師說:“吾之大患,在吾有身。”我並不贊成,何必虐待四大。今後“我”與四大成立君子協定,不再虐待它,故今日在座上做氣功。

  師雲:何以作如是想?對與不對,自己去參!

  魯居士:今來再溫習教理,溫習禅定。其他無可說者。

  師雲:汝已是叁次打七,汝可只談功夫,不談禅,用心做功夫。

  楊管老:也說不出什麼,只覺得很舒服,也無煩惱,只腿子稍痛。至于聞韓居士哭,向佛一拜,我不自主哭了。于是又想:他人哭,我又何必哭,于是反而哭不出,但心念不起而定住了。但要我說,我亦說不出道理。

  師雲:你現在說話時還保得住嗎?

  答:似乎保得住。

  師雲:望你保住,願明日因緣湊合,能再來參加。

  (九點四十五分放參)

  第五天──農曆正月初六

  (早飯後行香。七點上座。七點叁十五分下座行香。)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每次打七法會常爆出冷門,誠然:善知識,放狗屁,如來佛,騙人的。一點不錯,我即是汝等諸人之一大話頭。我在此不敢定,怕一定就誤時誤事,怕出定無話可說,如何向諸位交待?于是不得不在此打妄想,想把什麼話來大家說?且平日送往迎來,說話談笑,非妄想而何?“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倘蹙眉閉眼,心念不動,即是道耶?何者是佛境界,不能達到,實是胡說。但叁藏十二部所說爲何,可以下二句包括:“內淨其意,是諸佛教。”妄想紛飛,雜念不停,即是大病。對與不對,自參!學問之道: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可在此處體會之。

  慈航本爲渡人物,怎奈衆生不上船。有若幹人,不曾來參加打七,必作若幹恐怖活動上之猜測,倘請其來參加,見我等瘋子一堂,又不肯聽話,將來下山必生毀謗。與其讓其將來造口業,不如讓其怨忿也。諸位現在此間,不知有何好處,下山後便知也。四海紛擾,天下大亂,不發大心救世濟人,如何是好?如何度人?從自度始。諸君在此享此大清福,世間尚不知有幾多人凍餒也。應善自猛進!(八點整上座。)

  (八點四十分下座行香。)

  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走!(香板。停。)

  何爲禅宗?即佛之心宗,亦即吾人之心宗,旨在證得。古德雲:“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好比獨眼龍。”故永嘉曰:“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明白這個,爲根本智,則善于說法,通身是手眼。且須求差別智,因世間各有一行,爲求說法方便權巧也,故菩薩須學五明。更須福慧雙修,猶如兩輪,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福報亦須盡力爲之,此乃菩薩心腸,故雖求而不著相。一念清淨,不著一塵,即與諸佛體性相接,念佛等作用即與十方諸佛之用相接。故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如何能證得?即教汝一心不亂,一念專精,自可交感。學念佛淨土與學密宗者注意。倘雜念紛飛,猶如自己信號電波已亂,如何能與諸佛菩薩相交感耶?有人謂學禅者必落小乘,即知道了這個,而冷湫湫地去,如此說則可;但謂學禅者必落小乘,實爲胡說。汝等又以爲無佛無菩薩耶?我今問你,你自己是有是無?倘你自己是有,則佛菩薩亦有,只是汝未能明道,功夫亦不夠,故不能知耳。是以今之善知識因汝太愚,功力不足,姑教汝存疑,以待來日耳。

  (九點十分上座,九點四十分下座行香。)

  出口大氣,一切皆休,空空洞洞,靈明覺爽,就是這個。連這個也不滯、不守,才是。現在一般佛教徒,以爲除密宗之外,中國即無佛法,是真不得了。西藏密法,絕對莊嚴絕對清淨,我等實修不起,需錢不赀,壇場儀規莊嚴,常先以一切用器供佛,酥油千盞,晝夜長明,即點不起。再以金銀銅器以爲嚴飾,上師之影亦不敢踏。初步修法,拜滿十萬拜,先學持咒觀想,手中或搖鈴打鼓,或結手印,叁業絕對清淨,比普通瑜伽,一壇法修下來約兩個鍾頭。欲想發財有發財法,需要何種即有何法,應有盡有。真正觀想成功,絕對現出佛境界,毫不虛假,此爲生起次第,修福慧資糧。次爲修圓滿次第,亦如前法修之,持咒觀想搖鈴鼓,忙得不得了,然後突然身心放下,手結叁昧印。汝若問此是何等境界?(香板一擊──)就是這個。提起放下,放下提起!就是這個。

  密宗起于蓮花生大師,是爲紅教,後分出白教、花教,後又出宗喀巴大師的黃教,修法均大致相同,後再有達賴、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世世轉世傳法。紅教大圓滿,白教大手印,大法亦不供佛,不挂佛像,以絕他心妄想,與禅宗相似,但系北宗之漸教,而非南宗頓教。余往西藏一探究竟。拜唝噶大師等多人爲師,彼大有禅師之風,甚是諧趣,搖桌使佛像動。余告曰:內地禅宗有高于此者,未開口先打叁十板,師然之。再談黃教,其修法有如天臺宗叁止叁觀。定慧等持日久功深,則證得菩提,如攀枝摘果,如撥芒刺背,頓脫苦厄,黃密即系似此。吾人一切能舍,但此色身則不肯舍。須知此血肉這軀乃父母欲念所生,盡爲業氣所聚,是以前賢大德想盡方法,先以欲鈎牽,而有氣功之傳授也。至于藏密有謂非修雙身法不能即身成就者,因後世流弊太大,元代穢亂宮廷,即爲明證。故至宗喀巴大師乃改革之。然而: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唯有明得這個,則一切法皆是佛法。是故: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有差別。倘孔子、老子、釋迦、耶稣等聖,異地異時而處,則道亦如之,唯說法方式不同耳,何必存心毀謗哉。倘 欲隨緣點化之,亦勿勉強,蓋明白這個,則一切宗教豈非出于這個而何耶?是以可先贊歎之,此乃以欲鈎牽,令其歡喜,然後慢慢引之入道。此實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也。

  (十點上座。十點半下座行香。十點四十分再上座。十一點十分下座行香。)

  口業爲何?愛說話即口業。古人雲: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故寡言少過,古之大豪傑之士,多沈默寡言,吾人應少說話。一日中有用之話僅十之一二,無用之話十之八九。必要時古人常禁語,現時當末法時代,應宗教兼通,方堪荷擔好來大法。古人看教亦可悟道,以《楞嚴經》言,佛與阿難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佛最重要的結論:“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天目禮作偈曰:“不汝還兮複是誰,殘紅落滿釣魚矶;日斜風動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又有破楞嚴者,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注:《楞嚴經》原文系“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古有末山尼者,有灌溪閑和尚欲往勘之,問曰:“如何是末山?”答曰:“不露頂。”又問:“如何是末山主?”答:“非男女相。”溪乃喝曰:“何不變去?”答曰:“不是神不是鬼,變個什麼?”溪于是拜倒,侍役種菜叁年。

  (十一點四十分上座。十二點下座。)

  (下午一點十分開始行香。一點二十叁分上座。兩點下座行香。楊先生摸摸腿,自言自語:學道不在腿子上。師聞言曰:)

  對了!學道不在腿上,然則兩天皆困在腿子上。此地亦非煉腿之地。參禅最怕老皮參,知見雖有,然在功用上即過不去,實爲見地不真,終不濟事,說亦說得,提公案亦知道,只是生死到來過不了關。不如先學道家密宗,先將氣脈打通再說。昔有禅德,老年死危,臥床叫苦,其徒曰:“師尊莫叫可否?多難聽,昔日威風尚在否?又是否有一不痛者在?”師曰:“有。”召徒前來,喔喲數聲,曰:“這個不痛。”擲枕盤膝而去。

  (兩點二十分上座。兩點五十分下座。休息。──叁點十分上座。叁點四十五分下座。行香──四點上座。四點叁十分下座。行香。)

  百丈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肉身有生老病死,而這個卻不因之而衰,故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要用便用,用後便休!行坐時應如此體驗,注意身體何部分,該部分感覺即特別敏銳,倘不注意,即不感覺。即以腿痛說,一注意之,疼痛加倍,倘不去理會,則疼痛減輕。功力再深者,實根本無所謂。雲何解脫?即是如此實驗之,否則,空知理論而無實證,則生死到來,毫不得力。體會個什麼?即體會此“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之這個。這個在眼能視,在耳能聽,在腳能走,現在大家站立著如木柱,爲何不走?而一聽號令即行走,何故?即是這個之用。善體驗之。

  (四點五十分上座。五點叁十分下座。行香。)

  定無出入,心無內外。倘謂無出定入定,是爲無修持經驗,倘謂有出定入定,早該吃棒。

  頓的就是漸的,漸的就是頓的,善體會之。但有名言,都無實義。

  (六點上座。六點叁十分下座。行香。)

  上午將白教大手印大略講過,現在再補述之。時在四川,紅教樂剌活佛將傳大法,登記者約一百余人,而經其選擇結果,只二十人,傳法嚴重之至,衆人跪得腿酸骨痛,再叁請之,始出登座,半晌無語,忽以板拍案,下座去。衆人茫然,再請之出。大師曰:我最高之法已傳,汝等智劣不懂,今傳汝等較次等之法:“我即是佛,一切不管。”下座去。衆人依舊不曉,再請之,大師出,曰:“不得已,再與汝等傳金剛薩埵,則此法較易懂。”然其如此作法,與禅家相去不遠。在小說西遊記中即有一段,謂唐僧至西土取經,初予以無字之經,不識是上上等經,乃再易以有字之經。此雖系笑談,但亦有深意在。此與傅大士爲梁武帝講《金剛經》,一拍案便下座,汝道是同是不同?

  西藏向輕視內地之無佛法,抗戰時期西藏大德東本格西在成都講經,有人問:“山河…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禅七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