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楊管老:從前一人坐,現爲集體打坐,覺得氣氛當然兩樣。坐時今天有兩次特別好。我向不作打油詩,今天坐至最清淨時,此詩突然而來。心境極安然,現可常常找到它,有把握了。而且今天耳根特別好,我是我,它是它,分得很清楚。從前不會用耳,今天突然會用。
師雲:此乃觀世音入道之門,“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但特別注意,“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明了這個,此是多大之收獲。
(十點二十分放參)
第七日──農曆正月初八
(早飯後行香)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今日向諸位提供一堂大法,宣說西方極樂淨土世界。
(一)佛法中最高深者爲《華嚴經》,此經再叁宣講西方淨土。顧名思義,不但欲垢穢不存,即淨亦不立,空無所淨。西方,乃人世間假定之名,或在銀河系,或在虛無飄渺處,但絕對有之。阿彌陀佛主持,意即無量壽光,宇宙間一切現象物質均有變化,唯有光遍滿一切處,時間無始無終。故要求諸位下山後,隨時隨地應記得在此居士林之甯靜,不論在朝在野,均能如此,方可把本修行。下講《阿彌陀經》……。
(二)心花開則見佛,見到此自在天真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明白這個,即是淨土,恢複本地風光。
(叁)知空,微波不興,不知有亦不可;有,即是舉心動念,全波是水,全水是波,就是這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倘僅知空洞悠閑,不敢起用,則是小乘羅漢。
(四)念佛須專精一念,須知空有來去之力學原理,有如離心力向心力然,互相消長,自然如此。故念佛至一念專精,專精至如搓繩然,緊張至極點,則豁然而斷絕,連念頭亦提不起,則寂滅現前,是即佛境界,故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五)下山後,世事紛擾又來,乃無可避免者。中下之人,不見可欲,則心不亂,諸君則不致如此,然則必須發大心,依普賢菩薩願,濟世度人。
(時,師領導行香,念佛數分鍾,香板響處,衆立定。)
此時一念不生,此即是淨土,此即是極樂世界。既無苦,亦無樂,不存苦樂二念是名極樂。蓮花化生,清涼世界也。現立刻上座。
(七點五十分上座)
(師在座上持佛號。魯老居士情不自禁而泣,向佛叁頂禮,向師頂禮。)
大悲心從自心中自然流露,認得這個,看得清楚,善保任之,禅淨雙修去。
(八點二十分,師念佛爲各人灌頂加庇。八點五十五分下座,行香。時,大衆行香次。師默然而坐,衆各至佛前及師前禮謝。)
(九點二十分)
此法會就此結束,末法時代,衆生智慧福德均差,禅淨雙修去,一切諸法,如夢如幻,還有麼?在哪裏?
(拍香板──)
這就是大話頭。有許多話,說不完,亦不必說。各人現時可走者走,坐者坐,此七日中,我之嬉笑怒罵,應作佛法領會。
還我話頭來!
(擊案有聲──)
還我本來真面目。
(一笑下坐。法會圓滿。)
總報告──上午十點開始
魯居士:希望在臺北設一小道場,能有懷師住處,諸方來參者有住處,不一定是廟宇,住家之房屋,以免師到處搬遷不定也。望大家合力發心。
朱教授:初時以爲很對,禅病而不知。昨日又覺似小孩學步。以後應從小處做起,以補救我之粗心散漫。我初明己事,出話不恭,這在修行上不大好。
蕭先生:我本想不說,但亂絲上湧,唯望說到哪裏就說到哪裏。(一)我來居士林是初次,一切完全不懂。我來此曾費甚大力量參究,全神貫注,故恐有對各位不周之處。(二)向老師謝恩,因我見師用盡氣力,爲我前所未見者。(叁)謝謝楊管老及楊先生甚多,乃非錢能買,法會由發起人倡起,甚不容易。(四)初時怕佛學,怕掉下去,不能出來。初時聽經時,實因嘯公之面子。(五)現我覺得此事至難得。過去讀莊子、陽明,曾碰到“這個”,但電石火光,稍縱即逝,然仍記得。後聽經時,覺得對是事說得清楚之至。于是發心盡可能參加,甚至碰飯碗亦不計。來此後,有四次碰到,但又丟了。朱兄靠近告我:要信,要認。靠板子打出來者,不算數,自己應盡力究之。即是佛說真空,亦有問題,最後乃認得就是這東西,心中特別有味道,而又平常得很。過去,對經像不了解,常大不敬,今日則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又特別虔敬。然今日又有一感想,即佛並未欲他人來向他恭敬禮拜也。將來弘法教人,應活用之;擴大其影響,不一定坐著也。故謂我是教徒亦可,大叛徒亦可。
傅太太:我爲一無學問之人,然現在對佛法認識更深,身心都有進步。現我覺得吾人只要證得自性佛,不必拜偶像。認識後尚不能自足,應努力上進,認識這個後尚應努力證得,和老師說話如此有力,吾人則不行,是以光說口頭禅,毫無用處。現覺身心輕安無比,得未曾有,非無生忍而何?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乃頂禮。在頂禮時沒有思想,亦無不思想,能聽,亦無所聽。
傅居士:我學佛甚久,但終被知解所縛。今日我等深蒙老師開示,縱然明了,但今後事情更多,應自己隨時在日常事務上磨練,並親近老師指導,望各位勉勵我。共荷大法,救度衆生。
譚居士:下山後,家庭主婦不能免俗,但下山起,一直如在居士林行香一樣。我向來不拜佛,今日自然而拜,甚爲奇怪。
師雲:汝之煩惱解脫了嗎?
譚答:解脫了。
師雲:汝早應解脫了,人生如水月空花,有緣即聚,無緣則散,一切如夢裏空花,有個什麼?
張委員:在歡欣之余,深感勝會不常,殊緣難再,不盡依依。剛才見各位甚感動,我更爲感激。過去要說者在小參時均已說過,我來參加打七,有如閃電一般決定的,收獲豐富,滿載而歸,非常劃得來。另外,數月來,承老師指導甚多,極爲感謝,屢次頂禮,均未允,今日頂禮之夙願已償。
韓居士:九年前在基隆遇師,當時即感到此爲吾師。數年來未能用得上功,現在略嘗念佛叁昧。法身父母,此恩難報。另者,自思以下根參加禅七,有自不量力之感。在此參究之後,自己乃深信不疑,故大哭叁聲,出此塊壘,痛快平生。
聶先生:感師恩慈悲准來打七。來此後見各位精神,更增我慚愧心。此七日來,使我對佛學有更明確之認識,知道這是“天人合一”之佛學。過去求定而不可得,現隨時能在定中。由于師慈悲,使我眼淚無法抑製,不得不走出去,今更發心力求上進。
金先生:七日來明白這個後,更應小心調養身心。
楊管老:參加法會爲生平第一次。實際只有叁天。一向聞師講經說法不如這叁天收獲大,尤其聽各位小參之報告,多有啓發。最後盼各位尤應注意師說,效法普賢願王,行大慈悲救度衆生。再者,我望各位回家,應供一尊佛像,設一佛堂,自己修行。師說無佛,實是權說,應注意師亦說,佛菩薩的確是有,不可錯會了。
劉女士:追求這東西二十年,走了多少冤枉路。過去多向宗教哲學上鑽,尤其向基督教鑽,因過去均在國外也。後聽《楞嚴經》。我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之人,更不願盲目迷信,但聽到“佛不打妄語”即深信不疑,于是聽經繼續下去。再者,對拜佛念佛向來未弄清楚,現在弄清楚了,故在拜佛時,自覺恭敬極矣。師苦行得道,今教給吾人,不知如何能報。師整日舍命陪世人,我乃想起《楞嚴經》所說“是善知識,自輕身命”。我二十余年在摸黑路,現在頓覺光明,自信愈興奮之至,故說感激之言,亦是多余也。我今發二願:第一願不必說,現說我之第二願,即:劍樹刀山爲寶座,龍潭虎穴作禅床。
師雲:禅七這種打法,可謂獨家製造,別無分號。我乃自行參照禅密,唐宋方法,因衆生習氣煩惱,各有不同,故吾等之禅堂規則不足爲訓。如照傳統打法,僅能學規矩,故曰無定法。其次在堂中嬉笑怒罵,因人而施,應作佛法會取。倘作世法會,那就完了。在我門中不能悟者,應自檢察。我亦未曾悟,佛亦未曾悟,然諸位均大有入處。倘瘋狂自高,自謂已大徹大悟,則非狂即癫。今日之世,狂人正多。然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法未教人一定出家,但隨各位心願,視衆生心,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得其時,素願而行,不得其時,水邊林下去。最後,佛堂器物各歸原位,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歸家穩坐。
一九六二年
南師懷瑾禅七講錄彙編
時間:一九六二年二月六日至十二日農曆歲次壬寅正月初二至初八
地點:臺灣省陽明山新北投居士林
記錄:長 記
第一天--農曆正月初二
(師擊磬叁下,供佛叁枝香,禮佛如儀。開示――)
兩年前曾舉辦一次禅七。今年由楊管老、蕭先生、張教授發起,因緣成熟。祖師說,我宗法如大海水,盡各位的需要,應所知量。這七天我要充老師,過了這七天,我們仍然是朋友。如果各位真有開悟的,不是我能使各位開悟,而是各位自己開悟。古人說:“演揚佛法,”語語出自心田,凡我在這七天裏所說的,各位都要向道上去體會。這七天只有我說,我講的話不是專對某一個人說的,千萬不要做世法來想,否則不會得利益,諸位以前所學的學問理論,要一概丟掉,要從頭學起,如果真能丟光的話,一定會得大利益。過了七天,我們還是朋友,各隨尊便。
坐半小時,走半小時,不可左顧右盼,飲食起居要隨衆。張教授要禁語,其他也不可閑談,不會打坐的向楊、魯二位先生討教。
(十一點五十五分開始坐第一枝香,開示――)
禅宗並無固定的方法,所謂無門爲法門,在無辦法之中想出一個參話頭的絕妙方法。現在我提出叁個話頭由各位選擇,已有心得的也要參一個話頭,千萬不可自作聰明,以前的通通丟掉。什麼是話頭,就是一個大問題。
(一)“念佛是誰?”以念佛一事代表一。(或“打坐的是誰?”)
(二)“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此一話頭,也包括了“生從何…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