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氣就會下沈,永遠不會得定。輕清者上升爲天,重濁者下凝爲地。五、六十歲的人能夠經常心向下沈,真陽之氣自然上升,保持健康長壽。你看一切萬物皆從地上生出來,此乃生生不已,一切生命之根也。要想長壽,身心無病惱,一定要放下。密宗破瓦法,是修行向上的法門,容易往生。心向下沈,是長壽法門。
腿子痛腰酸背痛,心太緊張了,呼吸就不勻了。呼吸太松了,(如老僧入定,此中無生機,是枯禅,一點用都沒有。)就要深呼吸幾次,使氣機充滿,活活潑潑的。心境放松,不守靜,不守定,不守空,不要用心去修,就是這樣修下去。把身體放松,用意向下沈,沈到地心以下去。身體先調和了,百脈皆通了,自然可以得定,身心都放下,就沒有障礙了。
空與有那些道理,都可容易明白,不要去思維它。“萬法本閑,唯人自鬧。”這是古德的兩句名言,也就是“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什麼定、靜、空,那都是化城,都是黃葉止兒啼,你們都不去管他,就是那麼一坐,什麼都不管。我來幫助你們一下,(師念佛號數百聲)――把心放下,空掉,自然與佛光相接,諸佛與你們灌頂。(師又念佛號數十聲)你看一片光明,一片清涼。(師續念佛號數十聲)這就叫“坐念”,以清淨梵音來念佛,可以超度亡人,亦可以超度活人;以此清淨梵音,使人心地清淨也。但是自己如尚未得定,念佛度鬼,毫無是處。
(下午兩點十分)
爲什麼中午打坐容易昏沈?因爲午時一陰生,人身爲一小天地,生命之根在“子”(海底,會陰),頂在“午”(頭頂)。陽生于子,陰生于午,陽氣上頂,初覺頭頂如鐵箍,陽氣正上頂,氣脈通了,即無此痛的感覺了,陽氣到海底或到頭頂,到氣脈大通後,即無感覺,好象昏迷,但此昏迷與衰老臨死時之昏迷不同。後腦部分有內分泌(西人稱生命之源)下降,刺激下面,生起淫念;如能把後腦後仰,即可醍醐灌頂,華池神水下降。水火既濟,可以不漏;任督二脈,有小珠子在轉動,呼吸停止,四肢酥麻,內外一片光明,慵慵然,如醉如癡,慈悲喜舍,淫念自無。
漏丹的對治方法,即……(按此法須得面授,否則不如法,會漏得更厲害,反而害人。故師囑刪之。)氣脈通了以後,仍大有事在,就是身外有身,神通變化,廣度有緣。
全部的佛法,兩個字可以包括,就是“空““有”二字,談空莫過于《般若經》,談有莫過于《華嚴經》。妄想雖然不好,但你如能做到堅固一念,(如楞嚴十種仙)位于天人菩薩之間,也可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真有定力也可以一念專精,淨土宗的一心不亂,密宗專一瑜珈的修法,不使思想念念遷流,何嘗不是由此入手。
真的智慧透了,色身生理的困擾也克服了。佛法重在慧解脫。見地透了,真的修持也到家了。現在讓我們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能觀的就是自在。坐在這裏,靈靈明明。能觀內觀外,應付一切,以能觀的觀所觀,就是初觀自在。向上他就升華,向下他就下墮。成凡夫的,成菩薩的,就是它。向外馳求,好像離開你了。達摩說:“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待人接物時,稍稍管帶他一下,他就在這裏,這就是“行”。久而久之,就是“行深”。“照”較“觀”輕松一些了。“忙中做事要從容”――擺下來,靜個兩叁分鍾,這就是“敬”。閉關是要你在靜中體會出它來,出關以後還要在動亂之中曆煉。一片慈和安祥。“照”字,心境朗然,佛法不在枝末上去下功夫,下乘的方術,便等而下之了,所謂“做人容易煉心難”,氣脈歸元以後,此身與天地合一,法身無量,如月在中天。《華嚴經》雲:法身清淨,遍一切處。”無所在,無所不在。不要起心動念,另外造一個“觀”的境界。
色不異空(凡夫境界),萬事紛纭。這就是空,何以故?你把握不住啊!
空不異色(聲聞境界)不要守空,或抓住清淨。
色即是空(緣覺境界)。
空即是色(菩薩境界)。
般若之體――相空,是諸法空相――空一切外相,把空也要空掉。一切相空了以後,般若之體自然現前。這個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啊。相空了,就是不染汙,不執著,六根還是六根,六塵還是六塵。一般人誤以爲見空相就是究竟,見了空相以後,還要入世,隨緣度人,得體以後還要起用,所謂出世入世毫無挂礙,生死,涅槃,成佛與否都無挂礙,無修無證,不被生死所縛。自然無挂礙,無挂礙即無恐怖。
空並不是沒有東西,明心見性,確有其事,所以經說“真實不虛”。
把般若明白了以後,才能開釋《華嚴》。《華嚴》爲唯識要典,本經講十方法界只有一位毗盧遮那佛,一切諸佛均系此佛之化身,乃法身本體佛也。一切菩薩羅漢衆生都是他的化身,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釋迦佛初成道時所說,乃向諸天所說,一音說法,衆生隨類得解。一切衆生的語言都是此佛的語言,一切聲音都是佛說法故。本經與其他各經不同。他經從身心(小我)修起,而後與法界合一。本經從宇宙說起,從法界起修而與身心合一。本經包括印度數千年學術思想。“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場面之偉大,文字之美妙,太壯觀了。但是衆生心量狹隘,接受不下來,其實衆生真的心量確是那麼大。一般人以爲表法而已,確實真是那樣,因心量太窄故不知。杜順和尚、李長者,均是弘揚本經大德,成立華嚴宗。學禅的人到達一念清淨時,即與毗盧佛法性之光明相觸,整個虛空都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不過只是此一大身的一小部分。打破空間的錯覺,一切聲音,都是你的聲音,一切色相都是你的色相,不過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被習氣妄想所障,不敢認此廣大無邊的法身爲我身乎!上下五千年,只是一彈指耳,縱橫十萬裏,又有什麼隔礙呢?
妙焰海天王頌佛偈曰:“佛身普遍諸大會(虛空即我,我即虛空),充滿法界無窮盡(一切衆生法身皆如此),寂滅無性不可取(一念清淨)(不執著),爲救世間而出現(一切聖賢),如來法王出世間,能然照世妙法燈(說法如雲如雨),境界無邊亦無盡,此自在名之所證(觀自在)。佛不思議離分別(坦然而住),了相十方無所有(空間觀念破掉),爲世廣開清淨道,如是淨眼能觀見(非肉眼乃清淨眼也)。如來智慧無邊際,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衆生癡暗心,大慧入此深安住。
心量要盡量擴大,一念清淨,就是華嚴觀。
(晚上八點十分坐末枝香)
現在我給你們顯一下華嚴境界看一下,但並不是耍把戲。修行人一般都在身上搞,很難超脫。現在我告訴你們一個超出身體的方法,把心念從頂輪抛出虛空,上升到無邊際的高空,同時下降到無邊際的下方,旁邊前後左右也是無邊無際,把身體的觀念空掉。就是這樣坐下去,身體的痛苦,知是知道,可是不去管他,痛苦自然減輕,久之可以得定。這時虛空即是我身,我身與虛空無二。我們這個身體不過無盡虛空中一個微塵。要離開這個身體去修,可是也要借著這個身體來證。這樣修久了,心量自然逐漸擴大,慢慢就可以與諸佛相接了。
第叁天――農曆正月初四
全部佛法,就是講的這個“覺”字,禅宗謂之明心見性。也就是宇宙全體寂然不動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淨土,常寂光土。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士。念佛一心不亂,可以在臨終時往生西方,在那裏聽經修行,花開見佛,見你真心自性之佛。末法時代《楞嚴經》先失傳,淨土密宗大行。出家以後,欲證菩提,趕緊多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多看古德語錄,走禅的路,有所證悟,再弘淨土、華嚴。佛在菩提樹下,發大願說:“不證菩提,不起此坐。”到第七天擡頭見到明星(二十幾的殘月)悟道,曰:“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即擬入涅槃,天人跪請住世,曰:“止!止!我法妙難思。”于是先講《華嚴》,次講小乘法,末講大乘法。
執著惡法固是妄想,執著善法亦是妄想。永嘉雲:“不見一法名如來(妄想隨他來往,不著空與定),方得名爲觀自在”。妄念不執著,妄念亦不能留,美妙境界亦不能留,只有靈明之性要找出來。釋迦誕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什麼我?參!
“ 長伸兩腳眠一寤,醒來天地還依舊。”睡眠是一個小生死,要向這一方面參一參。有一問題,不能解決,就要參。參一個話頭:“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參出了答案,我們互相研究研究,更要發大願,度衆生,解決衆生生老病死之苦。還要多培養功德。
念佛要像我昨天一樣,一口氣一口氣地念,出聲念,力氣衰了的時候,就默念,心念。一面念一面參,念到念佛的聲音念不出來了,叁際托空,豁然一悟,就能有成就。平時不認清這個境界,到臨終時,心念也提不起來了,悔之晚矣。如此情形,我生平接觸過的學佛人多矣,真可慨歎。
上智中根下愚,均可修此法,“修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此李文和偈也。出家人修慧易,修福難。娑婆世界,衆生煎熬,修行最易成就。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多培法緣,廣結善緣,出家人修福單靠禅定是不夠的。
觀世音菩薩以觀聲音而悟道,其實,一切樹林鳴鳥流水,音聲都在給你說法。如何可以聽到呢?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聽到。不要依身,不要依心,不依亦不依。把心放開,就可以聽到,(師念“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數百聲曰:)文殊菩薩大智成就。欲得智慧成就,須多念文殊菩薩,求其加庇,西藏密宗大威德金剛即此菩薩。虛老和尚叁步一頭,拜文殊菩薩上五臺山朝聖,是很有道理的。(師繼念“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數十聲曰:)祈求文殊菩薩加庇,使你們諸位身心清淨,早得大智慧成就。
《金剛經》也是講大智慧成就,本經的精華即是“善護念”叁字。須菩提問:“應雲何住?”即如何安此心也。“雲何降伏其心?”佛答:“如來善護念諸菩…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