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禅錄影▪P25

  ..續本文上一頁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住是什麼?《華嚴經》說:“初發心,即成正覺。”一般行者就是初發心那一下把握不住,所以禅宗祖師說:“當下即是。”按心理學上說有正常的心理,變態的心理。真正正常的標准是什麼?“正常”應是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心理,“睡起渾疑身不覺,一竿曉日半床風。”坦然而住,說不知道都知道,說知道都不清楚,慵慵然,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境界也,心裏平靜,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也。現代心理學突飛猛進,對這點還應該要仔細研究。

  (四點整)

  我們現在參一個話頭,《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個話頭可以商量,“法”指法性之法,盡管去想。《法華經》又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念念不可得)

  憨山大師有一次正參究肇論,下了坐,揭簾立于階前,忽然風吹庭樹,飛葉滿空,則了無動相,曰:“此旋風偃嶽而常靜也。”接著他去便溺,了無流相,曰:“此江河競注而不流也。”此時,他對生來死去的道理,才大有悟入。這也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參!

  又有一次,他在五臺住茅蓬習定,定不下來,溪水吵得不得了,在溪橋上打坐,坐了好久,忽然聽不到溪水聲了。出定後飯已生毛。這只是一種定,與已悟未悟不相幹,但與悟道有很大的關系(須知四禅八定隨時可以出入)。後來憨山大師在某施主家修行,忽然一夜之間禅病大發,做詩數百首,不能停,乃躺下大睡,禅病方愈。

  練腿子,身體好,一定要多走,走透了以後,筋骨會堅固,氣脈可以流通,所以古德常說:“踏破草鞋,下盤才會穩固。”

  憨山大師往盤山頂上參一位老修行,是一個怪人,頂禮也不理,熟了飯自己吃,也不讓他,叁天以後,憨師夜裏出來自已經行,頭頂一片光明,心清如水,以爲得道,去問隱者,隱者曰:“此乃色陰境耳(生理轉變現象),非是本有。”

  大師在崂山海邊打坐,水天化成一片大光明,謂之海印叁昧。

  黃老居士閉關後,身外一片光明,此身已不屬己有(這也是色陰生理現象)。又一次來信說:行住坐臥均在定中,但硬是有一個東西,以爲見到自性(這是識陰境界)。修行不容易,沒有明師指點,很容易著魔,誤入岐途。未證謂證,以盲引盲,太危險了。西藏密宗必須精研顯教十幾年,而且必須精通唯識法相之理,然後依止密法上師修持密法六七年,有所悟入,方許上山閉關精修,閉關談何容易!

  (晚上七點一刻經行時――)

  阿彌陀佛像多半畫的塑的是立像。從外型說,代表度人無休歇。立有立的樣子,要像阿彌陀佛的樣子,眼睛眯成一條縫。慈悲祥和,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要照這個樣子用功,走著也要用功。怎麼用功呢?念頭坦坦然然,就這麼走,比打坐都好,頭要向後稍仰,眼要眯成一條縫,不要向兩旁看,胳臂要擺開。盡量地擺動。頭正眼正,不要放逸,莫打妄想,要象打坐時一樣,坦然而住。要行而忘行,住而忘住,像阿彌陀佛一樣的慈悲祥和。

  你看初生的嬰兒手幾乎不大動的。最愛動他那兩條腿子。這就活力旺盛的表現。再看那老年人,年老力衰了,先是兩腿的知覺麻木不仁,最後甚至兩腿癱瘓,這是活力衰退的緣故。過去一般禅堂的規矩。坐多行少,兩腿運動量不夠,所以氣脈不能暢通,不能得定。同時要知道坐是禅,行也是禅,乃至語默動靜,無一而非禅。一定要弄成林雕泥塑的樣子才算禅嗎?禅是活潑潑的。什麼都不知道了,才算定嗎?那是外道定,禅宗所不取。

  那麼,什麼是禅呢?告訴你,圓明清淨就是禅,不是麻木不仁,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外面一切聲音動作清清楚楚,而此心靈靈明明,了無挂礙,毫無執著,一片祥和,一味的慈悲。把心放開,不要在身上搞,把心放下。“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生了也無礙呀!妄念來了隨他來好了,不要去壓製它,久而久之它就不來了。不要去修正它。昏沈來了,讓它去昏沈好了,昏沈過去了,自然清明了。不要勉強提起精神來對治它。“六根才動被雲遮”,動也無礙呀,那知道六根動的那個東西並沒有動過呀!

  第四天――農曆正月初五

  “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這是一句不得已的話,不得已的法門。上乘法門,就是那麼坦然而住,就對了。可是坦然而住,卻很不容易把持得住啊。念頭怎麼死得了呢?

  宗師要有殺人刀、活人劍的手段,黃檗祖師說:“大唐國裏無禅師”,“不道無禅,只是無師。”好好用功,自然有接引你們的辦法。

  你們把外形先弄正了,內心自然慢慢也會正;外形不正,內心怎麼也不會正。要像昨晚那個樣子;像阿彌陀佛那個樣子,慈悲祥和,拿眼睛照著,心中無事,行忘其所行,外形很有關系,這才是經行。像這樣莊嚴恭謹的經行半小時,心中無事,不成道也成道了。

  “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生滅如何生滅?當生的時候它就生,當滅的時候就滅,一步一步。生滅滅生,誰要你去滅它!如果百事不知,才是學佛,學木石去好了。如片雲點太清裏,坦然而住,生滅又有什麼妨礙呢?就是這樣,坦然而住。圓明清淨,動靜二相,一切了然,無挂無礙,你聽雞鳴狗叫,客人來叫門,聽得清清楚楚,哪個挂礙你呢?

  “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爲法不同。”“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誰無念,誰無生。”無念是你,無生是你,念佛的也是你。真無生,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無生無不生。木石人沒有靈性,不能成佛。真正體會到清淨圓明,就是我,不要求無相。所謂一念清淨,如何清淨?沒有清淨之相可取。(師擊香板一下)你看多清淨啊,雞鳴狗吠,清清明明,行住坐臥,都在修行。

  雖然在走路,還是像打坐一樣,輕輕松松,嚴嚴謹謹,不管前面有人,不管後面有人,心中無事,不要放逸,就照這樣經行就對了,就是一動一靜之間,走不是動嗎?香板一敲,停下來不是靜嗎?這一動一靜之間的“這個”,要看清楚。

  同安察禅師有詩曰:“問君心印作何顔,心印誰人敢授傳?曆劫坦然無異色,呼爲心印早虛言,須知本自靈空性,將喻紅爐火裏蓮。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火裏現蓮花,自性如此也。

  “真不立,妄本空。”(師擊香板一下,)你看到個什麼?看到個“什麼也沒有”,認得清這個“什麼也沒有”就差不多了。“有無俱遣不空空”,你不求空自然空啊!你向哪裏去求空啊!“第一義”在哪裏呀!在第九義上!大家都被第一義捆死了,害苦了。愛昏沈時就昏沈,愛散亂時就散亂,就這樣坐一枝香看。

  不追尋,不修正,不調整。坦然而住。(師擊香板一下――)

  這是什麼?清清淨淨的,本自具足,能生萬法。就是這個,把握住這個!“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夏醫官好像美鈔掉了找不到那個樣子。幹什麼!放松!

  (下午兩點半)

  佛法本來平常,就是這麼一點,無邊妙用百千法門,都從這一點發出來。但是見到這一點很難。無始以來在輪回中,被塵勞煩惱遮住,透不過這一點靈光。一切智慧、神通、山河大地,都從這一點發出來。易學說:一畫未生以前。數學上稱之爲零,不是數了,只是一個概念,代表開始未知數,也是代表無窮數。佛經上很多數理的概念,佛菩薩能通一切智,他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事萬物都從一而來,累積千千萬萬之一而成千千萬萬。見到了這個一,保養這個一,久而久之,神通具足。就是不容易信得過,信得過就是信自己,就是信我,就是信叁世諸佛。後來習氣太深,把這個一遮障了。沒有見到這個一,一切學問都是假的。見到這個一以後,要發大心,發大願,就是如此,其他皆不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一是個什麼?什麼都不是。

  《華嚴經》第八十卷,入法界品。什麼是法界?就是華嚴境界,也就是剛才所說的那一點。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奉命去參彌勒菩薩。一念專精,一念至誠,佛菩薩就和你光光相感。“信”――不是信佛,不是信他人,要你信你自己的心。本經經義說:“信爲道源功德母”。一個人修道缺少“信”字,心就狹隘,譬如你們都已經見到一點,因爲對于佛法信心不足,雖然見到,卻所得者少,所以也就“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著。”執著一個法門。“于少功德便已爲足”,“不能善巧發起行願,不爲善知識之所攝護,不爲如來之所憶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門,如是境界。”“若周遍知(圓融),若種種知,若盡源底,若解了,若趣入(體會進去),若解說,若分別,若證知,若獲得(把握住,是你的),皆悉不能。”見道以後,才修道。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爲神。

  (四點整)

  截斷衆流固然對;不截斷衆流也對。不打妄想對了,打妄想也對。就怕你放也放不下,挑也挑不起。(師擊香板一下)你看一切雞鳴犬吠,清清明明的就是。這個時候啊,心中你空空洞洞的,清清楚楚,不要加上一點力,這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樣子也是,中間不是;有些人樣子是,中間也是。放不下,挑起來。我所說的,聽不懂也好,他生來世,會一聞千悟,獲大福報。般若道場,十分莊嚴,“唯大英雄能本色”,此事要有大魄力,乃大丈夫事。

  不要用心太過,放松!空空洞洞。放四大,莫把捉(不管身體),寂滅性中隨飲啄。(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由它去。)

  此事,至誠至敬的人,大忠大孝的人,秉天地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便可以過來。修行者千千萬萬,見道者能有幾人?見道而能成功者能有幾人?書生最不容易入道,滿腹經綸,詩詞歌賦,沒有辦法。

  (問法師--)

  和尚,心中有何疑處…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禅七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