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禅錄影▪P26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有無進步?(答:不見好。)怎麼不好?(答:心中尚不清淨。)清淨不是道,道不在清淨上,清淨亦是道,但是那個清淨不是道。參禅就是要起疑情,你多少年來修行,總是求清淨,求定,要放開心來參這個能清能淨的東西,不要參枯禅。當你在清淨的時候,那個能清淨的是誰?趕快找出它來,不能入寶山空手而回。楊居士說清淨心,其實清淨亦無心。魯居士愛護你,希望你成一個大宗師。你要努力去參啊。(師擊香板一下――)

  老子曰:“大音希聲”,韓居士你想聽法嗎?哼!我已經說了半天了,可惜你聽不到。這個世界上,找一人活死人還找不到,活死人才能大活啊!(師擊香板一下――)

  你看哪!就是這一下,萬籁俱寂,無所謂清淨,無所謂不清淨,要在這上面看准了它。

  (晚上七點二十分)

  下午拈提《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人有誠心,天有報應,人有善心,天有感應。不起此座,可以成佛。什麼辦法呢?就是這樣坦然而住,就可以成佛。和尚要參一個“誰”字。善惡之分只在一念之間,此心正,此理正,負盡天下人也沒大患。此心不正,此理不正,作善事也有咎。

  從理入者,如蕭先生;從行入者,如楊管老。從理入者,就是坦坦然,沒有事。此事必須要切實用功,“不遇明師莫強猜”。好好依止上師,把以前那些佛法都要丟掉,重新來過。一念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好好坐一枝香。

  皇天不負苦心人,要至誠至敬,好好用功修行啊!像開玩笑樣子學佛,一輩子也學不成功的。

  (晚上九點整)

  項教官今天如何?

  項答:今早老師打香板時,忽見一片光明,身心愉快,但是很快就丟掉了。下午有一次打坐,看到很熱鬧的大街,又有人打麻將牌,很快就看不到了,不知是怎麼一回事。

  師雲:打香板見到光明身心愉快,是光影門頭。看到大街和打牌,是習氣呈現,把他丟掉最好。

  魯居士今天怎樣?

  魯答:今天下午行香時,剛剛繞佛一圈,腿就軟了,只好下來休息,不知道怎麼一回事。

  師雲:這是氣機初動之相,你們老年人受不了,所以要坐下來養它。你幾十年來學佛,跟我打七多少次,護法濟貧行善,這些年所求的氣脈,難以發動,只因般若不足。

  韓居士今天怎麼樣?

  韓答:今晚坐香時,兩腿兩手好像用繩子捆起來的樣子,渾身蒸熱,呼吸有些不勻,因爲老師訓示我們不要修整,我就沒有去管他。不知怎樣呼吸逐漸粗起來,好像喘息一樣,竟克製不住,後來老師用手按我頭頂,命令我把呼吸調勻,我就慢慢把它調勻了。後來右腳如被火燙一樣,一會兒就好了。在這一段時間裏,內心明明白白,外面一切聲音動作清清楚楚,身體內部的變化,也非常清楚,就是妄念自然沒有了。在下座開靜以後老師曾問我,看到個什麼?我說什麼也沒有。

  師笑笑說:你昨天問我,怎樣修行,就照這樣去修行就好了。

  第五天--農曆正月初六

  禅宗又名般若宗,也叫達摩宗。禅那就是禅定,叁藏十二部經典,離不開思維修,也就是禅定。大乘六度是禅定成功才能得智慧般若;小乘也是戒定爲基才能得慧。因爲習定以後,氣機才能發動,才能得定。古來祖師機鋒轉語中,很多講的氣脈,你不經驗過,就不會懂。身心的修法,各宗派雖然不同,但都是講的這個。而個人業力不同,知見不同,知識不同,身體不同,所以現象也就不同。

  如何修?久坐必有禅。真正佛法並不只是“坐”,可是你們這些知識分子,要把過去一些世間知見,一切佛法道理都丟掉,硬是要“久坐”,才能有所成就。佛法要能抵得住最大的病痛窮苦,而一切知見,沒有真功夫都抵擋不住最苦的磨難。

  朋友之道,在規過勸善,在這個打七時間,我都是真心奉勸。我不輕易印證人,如果輕易許人,便會害了別人,自己也犯了大妄語戒。真正發了道心,爲自己也好,爲了生死也好,爲救世也好,要好好發心,好好用功,此事非將相之所能爲,將相能征服天下人,而不能征服自己這個心念。非大丈夫、非真英雄是對付不了這個心念的。各位呀!發個勇猛精進心吧!

  古德說:“味到真時唯是淡”,修行亦複如是。“天向一中分造化,道于心上起經綸。”注意這個“一”字和“心”字。修道者,修此心也。修行深入後,起用,就可以神通變化。見道而不能起用,那還不是你的,一定要哄他,不離開他,久而久之,就可以起用了。

  禅宗自達摩祖師以來,都主張平實。到六祖講用功,講境界,也非常平實。六祖以後的祖師們,怕修行人執著用功的境界,所以不講這些,而詩偈大行。到唐末宋初以後,便以奇特(奇言妙語)爲高,以四句八句爲主,大家都在猜謎了。

  “甯可將身下地獄,不把佛法送人情。”黃、楊、魯叁居士近乎初禅定境,進一步可以得小果。會不會掉呢?功用境界非究竟法,當然怕掉了,但是也離不開功用境界。一般人以爲打坐就是禅,其實是大錯。我們也不是學禅,只是要立志學佛。立此大志,不達目的不止,要發大心,好好地坐一枝香。

  外道打坐,有的也可以一坐幾個鍾頭。但是那和見道以後的一坐幾個鍾頭不同。外道的打坐是練出來的,與這個不同。昨天晚上有一位居士很像見道。但是據我看來並不是,只是似是而非,可是離見道也不遠了。所以楊管老問我,那位是不是見道,我說不是見道。我絕不亂蓋冬瓜印子的,出世間法絕不可以亂送人情的,如果我亂許可他。他自己明白,他知道我說的不對,豈不是騙了他?他不會受騙的,那麼我這個金字招牌可就倒下來了。世間法有時可以送送人情,般若心印,不會亂送的。

  昨天講到見道之事,達摩祖師有兩個路子,一個是理上入,行持功力沒有到,容易退失。從他悟理,非是家珍。靠別人,穩不住。古人又說:“悟後起修”,也就是見道以後再加上行持。第二個是行上入,楊管老居士是行上入。如何謂之入呢?身心證驗。道家的與密宗的都對(身上用功),也都不對。了無一物可得,一片光明,就是佛的路子。楊管老兩次現前,但所見的理不深入,功夫還會丟掉。行上入的有好處。但是要精研教理,補其不足。蕭先生昨天只是理上入,不是渾身滾進來。

  近幾年來,有許多人得少爲足,狂傲得不得了,不求更上一層樓。又有人以爲我有密法不肯傳人,或偷、或抄,不光明,不是學佛學道。你不至誠懇切地問我,我只好不講;你不懂就要問,有什麼可以害羞的?肯真心問的,我就講,我豈是有所偏愛呢?

  平靜的時候,妄念提都提不起來,但偶一不慎,喜怒哀樂之情發起來,更厲害,此心不能安,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修行必然的經過。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覺,到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品五明,才到如來果位,此漸修之路也,豈有那麼容易呀?修行人要“防微杜漸”,此心不能安,是你氣機沒有歸元,觸到你的感官,所以不得安。凡夫心脈只開一脈,到八脈具開時,氣機動得更厲害,佛經裏都有對治法門,用之皆有效。密宗用戲曼歌舞來疏解它。禅宗修法對此不安之一念,都不用對治法門,正念一提,叁際托空,心就安了。重新安了以後,功用見地,又更進一步了。

  楊管老問我“沒有見道以前,知道這個是道,見道以後又發生疑情,以爲這就是道嗎?又有些信不過,這是什麼道理?”現在我要用禅家的風範回你一句:“這不是道?你把道拿來給我看!”參!

  你在清淨圓明以後,忽然變去,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是煩惱魔。如何破去此魔?一念清淨,魔既是佛。此心坦然平靜,天人都不知道的樂處,何況是魔呢?不求靜,不求定,要跑出去,就讓他跑出去,你那個知道它跑出去的那個沒有動過。

  魯居士啊!你住得遠,又不好學深思,這次以後,要好好把持住,不要把它丟了。這些話都好好記著。見道以後 ,何以會變去呢,初見清淨圓明,貴爲黃金,過些時就跑去了,不要抓住它,有一點抓住它的心,就是後天的執著,它就跑了,不去抓它,它反而在那裏,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清淨圓明本來沒有離開過你嘛!何用你去用心抓它呢!俗語說:“沒有問題,請放心好了。”這放心二字,雖不是佛經裏的話,但是修行的人真能放心就好了。

  不要求清淨,本自清淨,何須更求清淨。把清淨也要放下,放下更放下,放到無可放處,這就是你安身立命之處。“損之又損,以至于無。”就是這個道理。

  你們聽!風聲樹聲,一陣陣,一聲聲,清清靜靜,都在你的心內。肇法師說:“會萬物于己者,其爲聖人乎。”

  當我初入道時,我的老師印證我,說我明白了。平時我最怕鬼,一夜,到墳場去坐,完全不怕鬼了。眼通,耳通也經驗一番過來,馬上被老師打破。到峨眉閉關,也時常發生楊居士一樣的問題。七月十五夜裏我在山上施食度鬼,普賢菩薩大放光明,爲我證明。以後出關到各地參訪,乃至遍學顯密等教,經常起疑。深信不疑至今,不過十五六年耳。古人說,大悟十八回,小悟無數回,也確有道理,談何容易。得無所得,了無所了,就是要認清此心。認識了此心清淨,還是要養它,會有種種變化。如何培養此心?修禅定。“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不是比喻,真的像看電影一樣,如夢如幻的呀!凡夫境界都是向外跑的,一板子之下,向裏跑了,放射的電能向內收回,全宇宙的電能一起向你射來,而你心性沒有通達,不易接受,所以時時會有退心。

  《法華經》最重要的幾句話:“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信“一心是佛,一心成佛”此外並無二事。(對楊管老說:)信心清淨,便生實相。須知不明心見性,不能除去貪嗔癡。了無一物--就是本來面目,什麼是本來面目?本來無面目。你參參看!

  理是障道的,但是當你見道以後,就不怕理障了。

  十方諸佛,皆從定中得來。如何定法?認清本來面目…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禅七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