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禅錄影▪P27

  ..續本文上一頁!氣機發動了,把它由海底沖上頂去,與天地合一。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乃養氣而已。當心佛法如何?

  華嚴境界,是一真法界。真者真心也,清淨圓明之心也,見著真心以後要入一真法界。“出息不隨外緣,入息不居蘊界。”靈明一點。我們這個身體只不過是大宇宙中之一點而已。不要亂聽啊!魯居士還是守丹田,聽呼吸。好好坐一堂啊,放心去坐,我給你們看著。

  明末朱舜水先生乘海船去日本,遇到大臺風,看到前面兩盞紅燈,據說既是海妖來覆滅船只。他立刻取紙筆大書“敬”字,焚化後投入海中,即時風平浪靜。他這只是一股正氣,正氣亦可通靈。

  此心靜的時候,一念不生,充塞天地之間,與十方諸佛光光相接;此心動的時候,可以爲惡爲善,一念邪,則生陰氣,便于鬼神相投。

  一念不生全體現,空空洞洞,明明白白,道之根本在此一心。“放之則彌與六合,收之則退藏于密。”怎麼收?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道體也)。用的時候,此心一動,忠孝仁愛,用到濟世度人,功德圓滿,就可以神通具足,于宇宙合一,充塞于天地之間。

  “不見一法名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上座。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舉手攀南鬥,回身倚北辰,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外得。”

  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是自己的,平平常常,如此而已。

  聖凡俱盡,似睡非睡,有一點道心可得,都不是。經教都給你說完了,字字皆是黃金。

  參要真參,悟要實悟,證要實證。

  (晚九點開靜後)

  楊管老問:這一枝香,我一上座就好像昏沈,像是要睡覺的樣子。我又聽到老師說:“昏沈就隨它去昏沈,散亂就隨他去散亂,不要去修正它。我就沒有去把清淨圓明的境界用心去把持住,知道自己好像是睡著了,但是清清靜靜,外面一切響動,聽得清清楚楚,心情非常舒服,就這樣坐了一枝香。我不懂這是怎麼一回事,請老師開示。”

  師雲:你跟我學佛五、六年,這一次總算是讓你摸到了邊。這兩天我總是拿話來引你,不要修正啊!不要修正啊!可是你總是翻不過來,知道嗎?這樣才是入定的前象。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跟著就會一步一步到達,一切神通妙用,也要從此定中發出來。要能夠隨時隨地,一切動作雲爲,行住坐臥,都不離開這個,就可以有大成就。

  韓居士問:我今天在黃昏時坐一枝香,跟楊管老的情形一樣。

  師雲:功用上是對了,見地上還沒有透,還要多多努力用功,才可以到達楊管老這個境界。

  師謂楊管老曰:你看你前兩天,氣機發動了,氣機竄動,氣脈不能歸元,所以精彩外露,面如桃花。你今晚能夠大休大歇下來,氣脈初步歸元,所以精華內斂,氣色馬上就不同了。若能再退藏于密,一切鬼神都找不到你了,就是一切天人也找不到你了。這時天地與你合一,宇宙和你一體,就可漸漸地與佛光相接了。

  第六天--農曆正月初七

  孔子曰:窮理(參也)盡性(了自性,圓明清淨一直保持下去。)以至于命(一切萬法之根也)。從何來立命呢?從混沌中立。孔老夫子是個真參禅的人。只做功夫不參此理,不能透此理。一肚子佛法的人。又要趕快把它丟掉。

  洛浦問:朝陽已升,夜月未現時如何?

  夾山答曰:龍銜海珠,遊魚不顧。

  (有人問師:“猿抱子歸青嶂裏,鳥銜花落碧岩前。”是何境界?師答:水淨沙明,一文不值。)

  夾山祖師曰:“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這幾句話很重要。道家《陰符經》:“機在目”、“機在心”。古德見桃花而悟道。“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眼睛不定,心就不定。釋迦佛睹明星而悟道,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神光下視,永遠不能得定。像電燈的開關一樣,你把它插中,就對了。

  (師召某某法師對面盤膝而坐,糾正其姿勢,命法師注視師之印堂部分,眼神慢慢定住。師與法師交談時,法師二目又定不住了,師命其如前法定住:)以後說話時,行路時,看經時,一切時,一切處,均應如此定住,便有出家人的威儀了。打坐時,先把兩目定住了,然後再慢慢半閉眼睛,閉眼目光勿下垂,把兩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規矩。若是兩眼向下看,絕對不能得定,只是坐著休息罷了。

  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發,平常也等于在禅堂裏一樣精進,就容易成功了。我今天香板一打,大家停下來,都不像前兩天那樣定了,都因爲明天要下山了,所以不像以前那樣精進了。就是開靜以後,休息的時候,都未免松懈了,不如不休息的好。但是,不休息又不行,好,休息一下,輕松一下,再好好坐一枝香看。

  唐修雅法師聽誦《法華經》。作了一首歌曰:“山色沈沈,松煙幕幕,空林之下,盤陀之石,石上有僧,結跏橫錫,誦白蓮經,從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迹狼迹,十片五片,異花狼藉,偶然相見,未深相識。知是古之人,今之人,是昙彥,是昙翼,我聞此經有深旨,覺帝稱之真妙義,合目冥心仔細聽,醍醐滴入焦腸裏,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經之旨,可憐彈指及舉手,不達目前今正是。大矣哉,甚奇特,空王要使群生得,光輝一萬八千土,土土皆做黃金色。(心地平,大地就平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如此。其實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比極樂世界更美妙。你不能入定,看不到呀!)四生六道一光中,狂夫猶自問彌勒。我亦當年學空寂(認爲空即是道),一得無心便休息,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驢乘非端的.我亦當年不出戶,不欲紅塵沾步武,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行行皆寶所(紅塵裏即是佛境界)。我亦當年愛吟詠,將謂冥搜亂禅定,今日親聞誦此經,何妨筆研資真性。我亦當年狎兒戲,將謂光陰半虛棄,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聚沙非小事。我昔曾遊山與水,將謂他山非故裏,今日親聞誦,始覺山河無寸地.我昔日猿未調伏,常將金鎖虛拘束,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是心即是佛。師誦此經經一字,字字爛嚼醍醐味,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齒。只在勞生方寸裏。師誦此經經一句,句句白牛親動步,白牛之步疾如風,不在西,不在東,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一何苦,酒之腸,飯之腑,長者揚聲喚不回。何異聾,何異瞽,世人之耳非不聰,耳聰特向經中聾,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經中盲。合聰不聰,合明不明,轱辘上下,浪死虛生,世人縱識師之音,誰人能識師之心,世人總識師之形,何人能識師之名,師名醫王行佛令,來與衆生治心病,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淨,邪者正,凡者聖,如是則非但人恭敬,亦合龍贊詠,鬼贊詠,佛贊詠,豈特背覺合塵之徒,不稽首而歸命。”(以上境界,若非大徹大悟,不能證得。)

  (下午四點)

  把初出家嚴肅決斷的心情,永遠保持下去,成佛有余。我們打七,亦複如是。爲什麼有的人來了七天,沒有成就呢?下山以後如能永恒地細水常流,至誠精進,一定可以得大成就。釋迦佛也是個人,我們也是個人,釋迦佛能成佛,我們當然也能成佛。不要小看了自己,不要自暴自棄。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華嚴經》說十方諸佛光光相通,要修華嚴觀,證入一真法界。

  根本智(明心見性)易得,差別智(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學問知識)難求。不要著慌,不要輕慢,要發大心,懇切發心,好好求佛菩薩加庇,好好修持。你真正大徹大悟了,便什麼都明白了。

  孔子說:“君子有叁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出家修行,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去驕慢之心,一定要依師。老師並不一定比學生強,但必須依一位有行持的真師,至誠恭敬。沒有怕的,硬要找一個怕的,心境就嚴謹起來。拜佛禮佛,亦複如是。嚴肅、誠敬、莊嚴、肅靜,保持這個境界,七天一定成佛。肅然起敬,就清淨了,靈明心,無妄想心,全都現前。成佛成聖賢,都是由肅然起敬做起。娑婆世界裏的人都是彎曲的,所以高下不平,西方極樂世界裏的人都是直的,所以地是平的。

  (下午五點五十分)

  教給你們一套調身用的拳法罷!(師示範解說)

  孔子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至陰肅肅(如夜間山谷,有些人怕空),至陽赫赫(日光朗照)。物極必反,陰極陽生,陽極陰生,一往一來之謂道,繼之(陰陽)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能夠發起陰陽的,是我們的自性)。顯諸仁(祥和慈悲平等),仁之體(就是放下,一念不生)。藏諸用(在語默動靜之間要體會)。百姓日用而不知。變通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何以謂之神?能陰能陽者,非陰陽之所能。體不可見,在用上見),源始返終,神凝氣住,魂魄合一,即謂之得道,既是佛,即是仙。不能凝合,就隨業流轉六道。不增不減,與法界合一,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菩提)無方(不在內外中間),而易無體(說一個體,強名耳,說一個道,亦強名耳)。東西方聖人都是說這個身心。此心同,此理同,真正通達了,就無所不通。小心就是道,放心就是道,留意就是道。刹說衆生說,晝夜亦然,都是法身佛對你說法,可惜你不知道。要發大心,不要小器。

  第七天--農曆正月初八

  無論公案如何熟,機鋒轉語如何好,若無定力總是不成。心不定,目不凝。宋儒在理上研究,亦有所得。至于鬼神,宋儒謂“鬼神者二氣之良能”。神有多種,色界大神,若無大定力則不能見。無色界什麼都沒有,只能心電交感不能見。神亦有生死,有如氣化。鬼神在人間,天堂亦在人間。鬼神無可怕處,以其無歪曲心,最可怕者乃是人,因其後天習氣而生歪心思。然人可爲仙佛,亦可爲鬼神。鬼屬陰氣,神屬陽氣,人具有陰陽二氣,只要陰陽調和感應道交,一直定下去,自有通達之一日。

  (上午九點老師評論)

  楊管老(當日)功用境界,已近破參,且程度較黃老先生深,只可惜在悟境的見地都尚嫌不足。魯居士亦出乎意料;從來說笑指他…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禅七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