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禅錄影▪P31

  ..續本文上一頁而言),人的所有的行爲都是惡的,應該徹底改正,是以現有生命是苦的,只有寂滅涅槃是真正人生小我大我依歸的真谛。

  佛法是絕對出世的思想,如果我們以人類現有的思想習慣來研究,它是否爲絕對的真理,是否有其絕對的價值,很成問題,這是價值標准、立場觀點不同之故。如佛經所說身口意叁業,身業叁種:殺、盜、淫;口業四種: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意業叁種:貪、嗔、癡。換言之:人生開口、舉步即不對,人生簡直不能行動了,只能在山林閉口,默然不語去了;除非開口即說真理,動手舉足即作善行。但其中行爲的標准,又牽涉到價值的問題。善惡無法肯定地訂下一個標准來,這是一個問題。以上所說,佛法對人生行爲的看法如此,但一言以蔽之,無非心的作用。所以佛法注重了此一心,一念達到無我,對生滅妄念之小我不再執著,則自然歸于圓滿寂靜的大我。

  至于說到人生以外的宇宙,是徹底地說明此宇宙及人類心性之體,原是一體。而現在的知識,會此爲二,即心與物,心物二元之爭辯,蓋由西方哲學觀念而來,但佛學中則不分開。佛法所說叁界是將宇宙的時空,叁界萬有,一切有情皆包括在此一心的範圍內。以此標准言,人類所爭辯的心與物,不過此叁界中重要的兩環而已。所以若以心物二元來討論佛教的宇宙觀是不夠分量的。我個人贊成佛家觀點。一般人見佛法說叁界之宇宙觀極少談到物。而說它是唯心,殊不知叁界將“物”包括進去了。在現實人類活動之地球及其以外的星球中,凡人類及其以外之一切衆生,其生命基于男女(或陰陽)兩性之愛欲而來者,統屬于欲界之範圍。超出欲界則爲色界,其中只有光和色,生命的存在只是情而無愛欲,此點吾人已難于體會。超出此色界外,是既無欲又無色的精神領域裏的無色界。以上爲叁界。

  現代無論科學、哲學或宗教,主要的兩個問題:時間與空間,在佛學中不成其爲問題,認爲時間空間都是相對的,在某兩個不同空間中,時間計算的標准是不同的。色界時間與欲界者不同,欲界中又分很多層。欲界之下層爲地獄,上層爲欲界天,其間的時間觀念各異。故說時空觀念在其叁界觀中是相對的。但叁界中到底主宰者是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能爲主宰者,仍爲這個“我”,所以成佛成道者爲天人之師。

  現在來簡單扼要地討論一下,以佛學立場來看人類的“知識論”。研究知識論的價值問題:即人類的知識是否正確呢?曰:否!否!人類知識皆妄念所生,非證般若後所得之正知正覺。當然,妄想的力量與覺性的力量同樣偉大,妄想思維所研究出來的知識,和佛法同樣的可觀,但是它不是絕對的真理。其中牽涉至爲複雜,因非主題,容俟異日另行討論,然主旨固不出此也。

  從佛開始,及其後世弟子之努力,歸納出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了心理、生理、哲學、邏輯各種精神觀察法,即唯識法相學。注意啊!何以要說唯識給你們聽,有大作用,尤其是有功夫有見地者,不能不了解,否則用功知見不會透徹;但未發明心地者,我並不贊成你馬上搞這一套,不然這種知見的束縛太厲害,困在知見上,來生都成問題。八識即心王,即般若所說的心,分爲八部作用,然何以不說心而說識?禅宗叫人參話頭,要離心意識參,這個“識”是極難解釋的。前輩大菩薩分析: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學佛應依心不依識,即不依妄想分別。這句話在文字語言上的解釋是夠了,但我們不應該就此滿意,現在應提出來問:何謂分別?何謂不分別?

  現在分析給你們聽,普通經典說除精神因素外,生命中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楞嚴經》則說:地、水、火、風、空、見、覺七大所構成。

  前面四大是生理,在宇宙說是物理;空是一大原素,它的作用非常大;見即所知、所見,當然也包括看見的見;覺指感覺、覺受。人身是七大所合成,非常科學。見、覺即是識,四大與空也都是唯識所變。例如我們打坐時感覺腿發麻,這是身識;同時還在念著“我的腿發麻呀!”這是意識的知覺。識是什麼?是妄想性生滅性最強的;智是無生滅,不靠意識思維、感覺、見覺、知覺而來,是曆曆孤明存在的。換言之,以唯識言:心是王。將心作用分開言是八識。打坐用功者,功夫較好時,如以前五識中的眼識而言,眼睜開,意識未起分別,亦能知道,即眼識。如現在火車聲過來,並未意識有此觀念,但知此即是聲,這是耳識。如在夢中,獨影意識與耳識一結合,火車聲即誤爲老虎聲。鼻、身識皆如此。如現在你頭上架著一把刀,上面有命令強製判決:叁天叁夜不准動,動一動就要你的命,這麼一來,你腿再發麻也不敢動,身識感覺不是沒有,根本是嚇得忘記了,意識堅強不去配合它了。在唯識學而言,凡是呈現在前的,謂之現量境。比量者,意識起分別之謂。前五識也有叁性,即善、惡、無記之性。文光問意識有叁性,當然有!但何以前五識還有善、惡、無記?譬如你現在,眼睛習慣性瞪得大大的,其實並不是生氣,但好像起嗔恨相,這是很微妙的,系根據意識習慣性引起的,是現量而非比量。又:前五識的善、惡、無記,乃與意識助伴作用而俱轉俱變。

  “叁性叁量通叁境”:依他起性,指心意識因現象物理界而引起作用;依他起慣了,即成遍計所執性,執蓍了,變成妄想煩惱。如在依他起時,最初現量境的覺照上,覺知一念空相,不形成遍計所執,即是圓成實性。

  “眼耳身叁二地居”:眼、耳、身體此叁識,在欲、色界的禅定境中,仍起作用。鼻舌兩識已不需要,只有在凡夫定中才用得著。如打坐入定者,氣息已伏,鼻識不起作用。舌識亦然,因舌不觸味了。欲色界任何定中,眼、耳、身叁識都仍存在。身上還有暖,即身識。光明清淨現前,聲色圓融,即眼、耳識現量。暖、壽(命)、識叁位一體,故勉強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是很難解說得完全的。識存在,即與暖、壽相關。譬如眼睛挖去了,這部分即冷卻,眼根的壽命也去了,則眼識去了。現在眼睛角膜可以移植,甲的眼識可移至乙的眼識上,甲壽命可延伸到乙壽命上去。但並不是完全的移植,因爲甲乙之阿賴耶識雖有相通作用,但仍有其不同點,同時必須其暖還保持,壽命才能保持。現在以科學物理方法冷凍之,保持其生命活力,暖與壽兩功能存在,即以之移至乙的眼上,故乙的眼睛還能起作用。因此一個人生命老了,自腿下冷起,冷卻至何部,生命即滅至何部。然勿以爲發熱即暖,那是發炎,是病態。暖是生命力的別稱。

  第六意識即思想,前五識爲第六識之尖兵,第六識等于總指揮。分別意識分爲兩部分,一爲明了意識,有善、惡、無記叁種性質,譬如有時我們手拿杯子,不小心,忽然打破了,這不是善,不是惡,只是無記。(也不是中庸,更不是潛意識的作用。)明了意識即明明了了,不昏沈,清醒時,即是明了意識的作用。一般人打坐,清清明明的境界,亦是他的範圍。無記只是善惡之間的刹那的一階段,譬如人忽而呆住了,非善非惡,就是無記。如果意識中完全無記,誤認爲是定境,誤認爲就是無念,則是修行大病,反易墮入畜生道中。所以修行人,智慧不明,不如專修念佛、觀想、持咒法門,訓練善念專一,意識純善堅固,必定如願成就。意識的另一面,即是獨影意識。何謂獨影?即昏昏沈沈,恍惚流注,似有似無。譬如打坐時或夢中那種境界,即是獨影意識。前五識並未配合作用,但自以爲眼在看,耳在聽,鼻、舌、身識,依稀如平常一樣可以遠遊,甚至可以飛行變化,將白天裏所見所爲的經驗及習慣性的想象等,七零八落拼湊起來,便成夢境。學佛學道的人,靜境中許多幻相,也是獨影作用,有些人把它誤作神通妙境,其錯何止于道裏計,《楞嚴經》說:“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必須先在理上知見清楚。例如心理學家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已到達獨影意識的範圍,說得相當有道理:他說潛意識中,通常女兒愛戀自己的父親,兒子愛戀自己的母親。這點和佛學中陰身入胎時,愛戀男性則生爲女身,愛戀女性則生爲男身,道理相通。但他也只知道這一點,其他的就不透徹了,所以贻誤甚大。參禅、參話頭等修行人,很多在定時見到各種境界,如感覺到什麼,種種皆是獨影意識的作用。

  我爲何要叫你們注意唯識呢?就是因爲古往今來多少修行人,甚至很有功夫者,將參禅,及定中的各種各樣境界,認爲是自性、見道、得神通。例如能看光等作用,也能說過去未來事,其實,這只是自我催眠的最高程度,自以爲已得了神通,已經得到了道果,不知這只是將獨影意識引發而已。或認爲潛意識力量如是之大,有神通一樣的作用,他卻不知原子彈還不是明了意識所發明,數學上的妙理,哲學上的妙悟,都是明了意識的發現,只是很多人未充分發揮其力量,而將它用在嗑瓜子,打麻將,說笑話上面去了。實際上,自我催眠的催眠作用,第六感的靈感作用,以及西方人千裏眼等,皆是獨影意識的功能,而非真神通。故定中發現什麼,皆此而已。許多修行人通宗不通教,故有此錯誤。所以修密,修禅的多半是易落此病,自以爲已修到了秘密難思之境,豈非可歎!故學密宗者必須通教理及深究唯識,便是此故,如此才能分別這種境界是什麼,才能入“證自證分”。否則將夢……等獨影意識當作究竟,當作自性光明或神通妙用,便糟了。另外,獨影意識不僅在夢中、定中起作用,且白天身心太過疲勞即會眼花,或錯覺、幻覺,都是它的關系。現代心理學最多只發展到此。但不要因此而隨便作批評,必須深刻了解它以後,才可以下斷語。

  前五識如前述是第六識的前鋒,但第六意識愈用,薰習愈深,愈老愈頑固。嬰兒時只有前五識和第七識、第八識;第六識是由于後天漸漸薰陶引發,分別意識始現行。第六識即阿賴耶識的妙用,千萬要清楚,它是中心,它是總指揮,非常重要;而總司令則爲第八識,它…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禅七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