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擔心。第二天歸宗一上堂,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就叫:“昨天晚上大悟的那個家夥在哪裏?”智通往外一站。老師就問他:“你到底懂得了什麼?嚷著說悟了!悟了!”嘿!嘿!你們猜,智通怎麼說?他說啊:“尼姑是女人做的。”“尼姑是女人做的”,你們也知道呀,你們怎麼不悟?
還有一個禅師悟了,師父說:“你悟了?”“悟了。”悟個什麼道理?悟到“鼻子本來是向下的”。誰不知道鼻子是向下的?還倒轉過來長嗎?他說悟了。這些話你們我們都會講。怎麼悟了?近年來很多人搞禅,公案拿出來講講,尼姑是女人做的,這就是禅啊!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你的鬼啊!還有外國人寫的禅,青蛙“噗咚”一聲跳下水,天地一沙鷗,這是禅?見鬼呢!
你不要忘了,那個和尚在百丈會下,不知打坐坐了多少年(漸修來的),忽然聽到鼓聲“咚”一響,悟了。你們以爲他們挖地作工,都在說笑話!哼!一面挖地,一面做功夫,觀自己心地,或是參禅。他們是這樣子的。悟了以後回來,以輕松幽默的道理答複師父,師父知道,他也知道。什麼是“肚子餓了吃飯”?“尼姑是女人做的”?“鼻孔本來是向下的”?——本來如此。不是很明白嗎?“萬法本閑,唯人自鬧。”拿佛經上這兩句話一注解,你就懂了。他就說明了“萬法本閑,唯人自鬧”。我也講完了,你們也“誤”了!
禅?現在哪裏有禅?連腿都不會盤。坐著就哎唷!那麼簡單?嘴巴上玩弄,玩弄,就是禅?一般人老是來問我禅,膩透了!什麼禅啊禅的。有些人一問什麼是禅?上館子去,就是“饞”。禅是要下過一番苦功來的。“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這是祖師們的話,這是禅。
有個比丘尼出家幾十年,後來悟了道,作了一首有名的偈子,成爲中國文學史上的名作。她悟了,作了一首偈子,她才不說“和尚是男人做的”呢!她說:
竟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禅宗不立文字,但是,後來禅宗祖師們所留下的文字,在中國文學史上,真是崇高偉大!中國的哲學思想都在這些文學境界裏,不像西洋的哲學是單獨獨立的。中國的大哲學家就是大文學家、大史學家、大政治家。尤其是學禅的,與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你看那些大禅師,出言吐語,順口成章。你以爲他是故意的呀。悟了道的人,自然就是那麼優美。文字般若,原來如此。
我們青年想弘揚佛法,那麼容易啊!哦!讀了一點現代的書,搞一點思想,亂七八糟的,古文都沒有弄通,所以古書也看不懂。中國文化的寶藏都在古書裏,古書都是古文寫的。你連古文都看不懂,只覺得古人說的是狗屁。譬如有些人看了外國人翻譯的東西,一看蠻懂,外國人只是懂得一點皮毛,不要以爲一經過他們翻譯,人就懂了,那是你不懂古文。
你看這四句話,是哲學嗎?是文學嗎?是禅嗎?是什麼東西?什麼都是。“竟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你以爲她還在一個字一個字用思想慢慢把它修正好,那是詩匠,她才不管你這樣好不好,只是說出心中的話,自然就成了那麼美的韻文。“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不是跟那句話一樣?本來就是道,你自己找不到。
入流忘所
今天告訴了各位觀音入道法門。觀音入道之門,好好體會。
學密宗的人,一天到晚“嗡隆”、“嗡隆”,嗡隆了半天,不知道在忙些什麼玩意兒?要你內觀其聲啊!心聲瑜伽,內觀其聲。把一切妄念念走之後,使念咒之聲,也歸于靜相。在靜相中間,體會“圓滿次第”。你們在座的,學密宗的少,就少講兩句。
學淨土的多吧!淨土念佛也是這個道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這是動相。不出聲地念,在心中念,也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念佛,要反觀心聲。一句有聲佛號,心之動相也。念到無念清淨,這一句佛號不念,妄念也不起,此乃靜相也。能知道動靜二相者,那個有沒有相?有沒有聲音?要你“反聞聞自性”。你懂了“那個”東西,“性成無上道”。這不是我說的唷!是站在上面穿白衣服的那位老板(觀世音菩薩)說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照內心,反觀內心。能知動靜二相的,並不屬于動相或靜相,也不爲動相靜相所轉,那麼,這樣慢慢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說的。入流,入什麼流?進入法性之流。亡所,心中所起的妄念,所起的作用,動靜二相都空了,所有的成佛修持方法,所有的佛經,所有的佛法都交代完了。其奈自己不懂何!只曉得拼命印佛經,東分西分,分了半天,自己都搞不清楚。走!
身見最難忘
今天,變一變哦!和你們沒有關系,我要變。變什麼?修行之道。禅宗的事暫時放下,這種事我玩了幾十年。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漸修,漸修是禅的基本,也是修一切佛法的基本。
講到漸修,就想到大乘經典上說,佛與佛見面,就是佛際外交,彼此請安問好,怎麼說呢?“某某如來,少病少惱否?氣力安否?衆生易度否?”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兩點:第一點,我們的身體肉身是報身,有善報,有惡報,有不善不惡之報,一身都是業。肉身還在,就有生、老、病、死,就有病。隨時都在病中。你看,佛與佛見面,還問少病少惱否,氣力安否;第二個問題,衆生易度否?可見衆生都很難度。我們看孔子教孝,教仁,爲什麼呢?社會上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聖賢的一切教化,都是對病而施藥。那麼我們修行最難的,就是少病少惱,氣力安否;譬如,諸位在打坐的時候,感到腿酸腿麻,這也是病。感覺那裏氣動,都是病。
我們學佛的人,先要把“我見”忘掉。真正忘掉“我見”,已經快要成佛了。“我見”先不要管它。“身見”最難忘。所謂見,就是觀念。我們修行最難的,就是去掉身體的感受,去掉四大所發生的感受。如果真能夠去掉的話,四大空掉了,“身見”忘掉了,那“我見”去掉了一半,好辦了。我們現在最大的痛苦是身見。現在,先想辦法調整大家的“身見”。“我見”暫時擺在一邊。“身見”不但是難忘,衆生對身見看得很牢唷!你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不管他是長得醜。長得美,或是長得矮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夠可愛,愛自己的身體。中國的禅師們叫身體爲色殼子,每個人都很喜歡自己的色殼子。天大,地大,我大。月亮底下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誰能把肉身看開?太不容易了。有些人在理論上,觀念上可以看開。事實上,他身體上處處的感受很難辦。而且,我們可以看佛學、佛經的反面,你就更透徹了解了。大家都曉得有名的《金剛經》,《金剛經》就是要我們去掉“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壽者相,誰都希望維持自己色殼子的壽命。例如,有許多學道家、學密宗的人跟我談:“哎呀!道、佛法是好,太渺茫了。我們搞了半天,只要身體健康就很好了。”你說這話怎麼不對?很對。修了半天,身體到處是病,這是大問題。而衆生都有壽者相。我們以修行來講,先不要管悟道。我看還是修行要緊。我發現滿堂的男女老幼,在家出家,都在病中。除了身體的關系以外,就是自己的業力不能清淨。
聽
現在,以修行的路線來講。修行的第一步,也是一切佛法的基本,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妄念停住,止于一。無論你是修淨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觀也好,有也好,空也好,都要先做到“止于一”的境界,一定要“止于一”。本來我想在這幾天裏面,把幾種要緊的修法,都導遊一遍,因爲我是吃過苦頭來的,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方法都去摸過,而且摸得很徹底。恐怕沒有時間了。現在綜合起來告訴大家修止的辦法。
在修止的中間,不管你是修哪一宗派,用哪一種方法,甚至于用參話頭的方法也可以。初步上座修止,最重要的先調身。現在不談理論,實際地體會一下。調身的第一步,先調氣。氣就是人身四大中的風大。哦!有些人不要中毒唷!假如你的境界超過這個階段,不要又回轉過來。自己當心啊!我第一天晚上就跟各位講過,我的話是放狗屁,聽了會中毒的。不聽又治不好病,會吃虧的。聽與不聽之間,自己善于選擇,與我無關。調身的第一步是調呼吸,呼吸怎麼調呢?調呼吸與做氣功是兩回事。氣功包括道家、佛家、密宗、瑜伽術,一共有兩叁百種,不外乎在兩個鼻孔想辦法。我說不要做氣功,並不是說不要調氣。人有天然的呼吸。你一上座以後,萬事不管。呼吸粗、細、長、短都不要去管它,靜靜地聽著自己的呼吸。(聽,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聽其自然的聽。)不要去領導它,也不要拒絕它。慢慢地聽。你聽聽看,呼吸蠻好玩的,開始短促,慢慢深長。你不要認爲我的功夫很好,不必搞這個玩意兒,錯喽!要想少病少惱,即使是登地菩薩也還要修。因此,不要有增上慢心,一定要修。聽呼吸要不增不減,讓它自然。不過,在這中間有個毛病,叫你們聽呼吸,調呼吸。結果變成去管理感覺了。怎麼說呢?上座調呼吸,開始一兩下還聽著呼吸,但是,聽幾下以後,便去管身上的感覺了,念頭被生理上的感覺牽去了。這話很難體會,非在此間打過滾來的,不容易知道。你們等一下體會看看。呼吸一往一來是虛的,生理反應的感覺跟呼吸比起來,比較實在,比較堅固。而生理的感受就是我們業力的根本,很容易去抓住它。所以,只要聽自己呼吸往來,不要管身體上的感受,不要去控製呼吸。這是第一點,講到這裏爲止。
第二點,假如你是修念佛的人,一邊聽呼吸,還念不念佛呢?或是念咒子的人,還念不念咒子呢?或是修別的法門的人,這些法門還用不用呢?當然用。怎麼說呢?你用耳根來聽呼吸,那個能知之性並沒有跟聽呼吸完全統一,假使能夠完全統一,那就是“心息相依”,密宗叫做“心風得自在者”。能做到如此,那相當高了,馬馬虎虎的神通都有了。談何容易啊!若真能得到“心息相依”,你就沒有…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