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禅錄影▪P43

  ..續本文上一頁時間動第二個念頭,而且,這個色殼子對你已不是障礙了,如鳥之出籠。但是,還沒有得道哦!若要做到呼吸沒有往來的感受,那四大要絕對的健康。據我看來,諸位臉上都有病容,身心都不夠健康。上座!

  (啪!)不要控製呼吸。一切道理都不管。不要再下注解,在心裏又講許多道理,那又不能心息相依了。

  要知道,修“心息相依”的法門,只是修止的初步。修心息相依,調息,由粗的呼吸,配合心性的注意力,變成很細的氣。慢慢的,氣充滿了。但是,不要有充滿的感覺,這是表達的話。很細的呼吸,變成很緩慢,很久很久才有一次呼吸。在這個階段,雜念妄想就比較少了,甚至感覺到雜念妄想完全沒有了。但是,你不要歡喜,這下到達了沒有妄念,空了。這樣一來,雜念妄想又來了,呼吸又來了。聽其自然。然後,再告訴你們如何走入止觀正定叁昧之路。

  出家的同參道友要注意,恐怕平常運動太少。要注意藥物、營養,要多運動。盡管在做工,那是勞動,不是運動。但是,若真要你們去運動,又懶的運動。假如你們以後一個人住茅棚專修的時候,要懂得運動,懂得調養自己的身體。

  (此時,老師親身示範,教大家運動的體功。包括修九節佛風等氣功。)

  我這個人是要刺激的,沒有刺激,連話都懶得講,有氣無力的。嘿!今天有一點刺激了,有一兩位象點樣子了,有一位可能成熟了,有一位半生半熟。有點刺激性的玩意兒還能玩玩,否則不能玩。

  現在話分兩頭,言歸正傳。兩頭,哪兩頭呢?功夫方面來講,古人說:“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我們打了兩天,不要說念頭打不死,什麼都打不死。世間法的習氣太牢固、太大了,都是毛病。怎麼能夠見道呢?所以,功夫方面好好用功。打七者,打死自己的雜念妄想,那麼,本性的法身就産生了。這是一頭。另一頭呢?另外一頭,有人進入了“這個”,懂得了就是“這個”嗎?唔!我一講你就懂了。給你開發快一點,早作成就,廣度衆生。

  點 心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在自己的境界上,哪裏有可得的心呢?偏偏要抓個心,在那裏玩心,都是妄用心。禅宗所謂的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那位德山和尚,四川人,俗姓周,是專講《金剛經》的法師,還有著作《青龍疏鈔》,注解《金剛經》。後來,聽到下江(長江下遊湖南江西一帶)有禅宗,不必研究佛經,言下頓悟,明心見性,立地成佛。他一聽,哎呀!魔道!魔道!不得了,非去把他消滅不可。因此,挑起自己的著作就出川了。到了湖南,正是馬祖門下弘揚禅道的時候。路上餓了,他看到路旁有位老太婆賣點心,就進去了。誰知道這個老太婆是行家,看到這個和尚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一代宗師的樣子。老太婆留意了。德山一坐下來,就要點心吃。老太婆就問了:“你挑的是什麼書?”“《青龍疏鈔》,注解《金剛經》的。”“哦!原來你就是那位講解《金剛經》的大法師。”她說:“我的點心不賣,尤其是不賣給你。如果我問你問題,你答得出來,免費供養法師,否則,不賣。”德山一聽,火大了。“什麼問題你問嘛!”“你不是講《金剛經》嗎?《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道你點的是那一個心?”這下把他問倒了。這就是禅宗,一句話就把他問倒了,他傻了,南方的佛法有點道理,不敢亂來了。這一悶棍把他打悶起來了。

  好了,到了江西,見了龍潭和尚。龍潭和尚也是馬祖會下的大禅師。德山就講了“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意思是說龍潭和尚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也不過如此。龍潭和尚一聽,哦!這個樣子啊!“許子親到龍潭”。假如你真做到了,潭也不見,龍也不現,達到了空的境界,那才親到龍潭。恐怕你嘴巴講,你做不到哦!這又是一棍。後來,德山悟道了。把自己全部的著作,一把火燒了。講了兩句非常有名的話:“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學問再好,邏輯再好,哲學思想再好,佛學再高,才具通天徹地,也只如一根毫毛置于太虛,這一點小玩意算什麼?有屁用?所以,認爲自己著書立說,太渺小了,一把火燒掉了。後來,他不講經了,提倡禅宗。人家一問道,先打一棍子再說,所以叫“德山棒”。

  夢 話

  禅宗又叫心宗、達摩宗、般若宗。《般若經》是禅宗的要典。《般若經》替叁藏十二部的佛法做了十個比喻:夢、幻、泡、影、水月、空花、露、電、芭蕉、陽焰。夢,我們做的夢,你說有沒有?真實不真實?在做夢的時候,真實得很呢!醒來以後,才曉得夢是假的。在做夢的時候,夢是有,並不是空幻,就是你們現在打坐所看到的各種黃的藍的紅的影像,當你看到幻的時候,幻是有的。等幻過了,你才曉得是假的。水月,水裏的月亮你說沒有嗎?卻有個月亮的樣子,但不是真色月亮。空花,在虛空中的花朵,虛空中哪裏有花朵。當你生了眼病的時候,前面有點毛毛的花,你說有沒有呢?有哇!但實際上沒有。露水,不能說沒有,可是,一下子就幹了。泡,空氣進入水裏所起的水泡,你不能說沒有,可是,一下子又沒有了。影子,太陽底下的影子,是有,但是假的。電,不能說沒有,但電子根本空。芭蕉,是空心的,把芭蕉一層一層往裏面剝,剝完了,裏面沒有東西。陽焰、海市蜃樓,太陽在沙漠上所引起的樓臺風景,假的。但是,當你看到的時候,不能說沒有。這十個比喻很美。你看我們心中的色相,六根六塵都是如此,過來過去,如夢,抓不住的;如幻,不實在的。例如你們氣機發動了,不是發動,狗屁!那是講好聽的,哄你們的。我一講,你們也流行起來,這個發動,那個發動,什麼發動?馬達發動嗎?我們的身心境界,都是夢幻泡影,水月空花,如露亦如電。所以,你用不著去妄念,妄念本空。知道妄念起來的時候,妄念就跑了嘛!你還去管它幹什麼?所以,《圓覺經》告訴你:“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佛經都跟你說明了。什麼密宗、淨土、禅宗都給你說明了。在任何時間,不起妄想。妄想來了,怎麼辦呢?來了就來了,來了它會跑,用不著去趕它。“嘿!我把妄想掃掉了。”“糟了!這又是妄想。”所以,不要再加上另一個東西,就自然清淨。在清淨的時候,你不要想這是不是清淨?這是不是空?不要再加這些。佛經把入道和修行的方法都告訴你了。可是,後世人讀佛經,當成學問去研究、去注解。

  本 來 如 此

  剛才,跟你們講了《金剛經》和《圓覺經》的要點。現在,再跟你們講個簡單的。唐朝詩人白居易學佛學得蠻好,不算頂好。他把佛學的要義變成文學,作了一首詩,這是文字禅哦!他自己並不見得到了這個境界。但是,的確作得很好,這是屬于文字般若。他說: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有余。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禅禅是動,不禅不動即如如。

  “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有余。”無余是無余涅槃。若有個空的境界,已經不空。“言下忘言一時了”,懂了這個道理,馬上把這個道理也丟開,當下就了了。“夢中說夢兩重虛”,人生本來如夢,還告訴人家人生如夢,這不是在夢裏面說夢話嗎?“空花豈得兼求果”,妄念就是空花,偏偏要拿妄念去做功夫去求果,這不是慘了嗎?“陽焰如何更覓魚”,心中的妄念,一切境界都如陽焰一樣,是空的。看到一塘水,好象是水,哪裏是水?這裏面哪會有魚呢?“攝動是禅禅是動”,“把萬緣放下,不動心,這叫禅。”好!這又在動了,這還不是從妄想裏跑出來的。“不禅不動即如如”,既不求靜,也不求動。本來如此,很坦然很自然就在這個境界中,就是如如不動。

  梅 子 熟 了

  唐代有一位大梅和尚,言下頓悟。他是怎麼悟的?大梅和尚求道求佛法,去見馬祖,問:“什麼是佛?”馬祖說:“心即是佛。”大梅和尚從此就悟了道,走了。才不羅羅唆唆,什麼氣功、大手印、小手印的。禅宗就是如此,言下頓悟。大梅走了,跑到大梅山去。他這個大梅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馬祖聽說,就派了一個弟子,到大梅山去勘驗這個和尚。那麼,這個弟子就去到大梅山,告訴這個和尚說:“你受騙了,師父以前說心即是佛,可是,現在他不是這麼說了,變了,他說不是心,也不是佛。”大梅和尚聽了,笑一笑:“管他那個老和尚怎麼去騙人,我總是心即是佛。”這個弟子回來報告,馬祖高興極了,說:“梅子熟也。”就是說他成功了。

  了 個 什 麼

  好!再來給你們講一段。唐代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師,這和尚年紀很輕,不過,他先學天臺宗的大止觀,看了《維摩經》而大徹大悟。後來見六祖之後,作了一首《證道歌》,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裏面。永嘉大師原來是學天臺修止觀的。自己修止觀,自己悟道了。學任何法門都可以悟道。他悟了道沒有老師印證。不過,他自己很有自信,曉得自己悟道了。有一天,碰到了一位道友——左-奚各-朗,兩人談了起來。他的朋友說:“老兄啊!你是見道了,不過,須要找個人印證。”他說:“現在天下哪有大善知識,我找誰去印證?”他的朋友叫他去找六祖看看。他就去了。到了廣東曹溪,見到六祖。六祖坐在哪裏。他繞六祖走了叁圈。然後,叉手而立,不講話。六祖說:“出家人要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你是哪兒來的?怎麼這麼傲慢?”他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絕不象我們,要問怎麼打坐?怎麼參話頭哦!六祖說:“你既然曉得這樣,何不去了生死?”他說:“那個體本無生死,還了個什麼?”六祖說:“如是,如是。”好!好!好!已經對了。六祖給他印證了。當時小和尚們一個個都愣了,怎麼回事?永嘉這才向六祖禮拜,然後准備要走。六祖就…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禅七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