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禅錄影▪P44

  ..續本文上一頁說:“你從浙江那麼遠走到廣州來,我說了一句話,說你對了,你就走了?路那麼遠,住一晚,再說。”永嘉大師就在那裏住了一晚,然後回來,這就是有名的“一宿覺”。

  回來以後,作了一首有名的《證道歌》,把整個的佛法叁藏十二部,變成文學化的東西。

  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叁毒水泡虛出沒。....

  好了,先講這幾句。悟了道的人,那真是閑道人,心中無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用心去除妄想,這不是妄想嗎?想求一個真如境界,這不是妄想嗎?妄想本空,用不著你去除。所以說“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我們念頭妄想都是無明,那個能起無明的是什麼?就是佛性。這個幻化空身就是法身。不要另外找。“法身覺了無一物”,什麼是法身?本來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就是自性法身。你要是有個空空洞洞,那已經是有了。“本源自性天真佛”,這個就是佛,心即是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你懂了這個以後,身心的色受想行識,如空中浮雲,就不怕妄念來了,不怕五陰了。貪嗔癡這叁毒,不要去跟隨它,它本來是沒有東西的,所以說“叁毒水泡虛出沒”。

  這一篇文字真好,比《金剛經》、《般若經》什麼經典都好。所以說禅宗把真正的佛法心要,變成中國文化的佛法。我這麼一講,等于說了半部經。現在先休息一下。

  現在一般人學禅講參公案。什麼叫“公案”?就是講古人悟道的因緣和經過。怎麼參公案呢?例如,剛才所講的,大梅和尚聽到了“心即是佛”,他就悟道了。這是什麼道理?爲什麼大梅一聽就悟道了呢?我們聽了半天,把你打死了,都悟不了。

  我們已經講了少數幾個公案。從達摩開始,到宋代之間,禅宗有一千七百多個重要公案。禅宗對中國文化影響非常大,隋唐以後,中國的政治、文學、藝術都受到了禅的影響。宋明理學有所謂學案,就是根據禅宗的公案而來的,語錄也是如此。

  唐代的韓愈,人家都說他反對佛法。其實,不要冤枉他。韓愈那篇反對佛的文章,是針對當時的皇帝迎接舍利子而寫的。爲了一顆舍利子,花了全國那麼多的經費。把那些錢用來做社會事業多好呢!老實講,如果我生在那個時候,可能也會寫。可惜,韓愈題目找錯了。實際上,韓愈並不是反對佛,只是反對宗教的過分形式化。他的主題沒有寫清楚。結果,搞的一塌糊塗,千古背了一個罪名。其實,韓愈後來還學禅呢!他和幾個和尚禅師都是好朋友。在他的文章全集裏都可以找到證據。

  山頂獨立海底漫遊

  再說宋朝的理學家,也講本性,明心見性。原則是根據韓愈的大弟子李翺作的《複性書》。後世的理學家講來講去,不出這一篇的範圍。那麼李翺的《複性書》怎麼作的?他是學禅的。他懂了以後,拿佛法的道理,弘揚了儒家。那麼,他又怎麼學禅的呢?

  馬祖有個大弟子叫藥山禅師,在江西。講到禅,離不開江西、湖南。那時候學道的人,不是跑江西,就是跑湖南,和尚們都在江西、湖南之間走,叫做跑江湖。結果,到了後世,這個名稱變成社會上的術語。這位藥山禅師不准徒弟們看佛經。有一天,這位老和尚自己拿了一本佛經在看。徒弟過來一看,說:“師父啊!你在看經啊!平常你叫我們不要看經,你自己又在看經。”藥山禅師說:“你們看經呀,牛皮都看穿了,我看經遮遮眼而已。”這是真話,你看你們看書,連七號的小字都拼命看,用心用功啊!不但牛皮看穿了。眼睛都看近視了。那麼用神!藥山禅師是怕他們用後天的妄心思想去看,看了也沒用。他說遮遮眼,是功夫境界唷!兩只眼睛對著書本,見而不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字不是字。神光回轉來,還在定中。著話不是隨便說的。

  那時候,李翺的官位是刺史,等于現在的省主席。李翺聽說藥山禅師道行高的很,了不起。請了好幾次,藥山就是不肯去,李翺沒辦法,只好親自去廟裏。進了廟子,老和尚在看書,他就站後面。站了半天,老和尚故意頭都不回。小和尚著急了,說:“師父啊!刺史在這裏。”“哦!”就是這麼一聲,頭都不回。李翺個性急,胸襟狹小,氣量不大。這下他氣了,馬上拂袖便去,邊走邊講:“見面不如聞名。”這話很不客氣,等于我們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日一見,不過如此。”老和尚這時後便講話了,他說:“刺史啊!何必貴耳而賤目?”你爲什麼相信你的耳朵,而不相信你的眼睛呢?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非要逗得你發脾氣,這也就是孔子的“不憤不啓,不悱不發”。但是,也要李翺這種人。假如,我們現在的人呢?管你的!混蛋就混蛋。人家可不是這樣。老和尚點他一句,他就懂了。“何必貴耳而賤目?”李翺一聽,有道理。“師父!對不起。”然後就請問:“什麼是道?”老和尚仍然坐著,上面一指,下面一指。把李翺楞住了,他說:“師父啊!請你明白告訴我。”那麼,藥山禅師只好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翺就跪下來了,他悟了。至于悟到什麼程度?等于我們之中,好幾個有點感受,有哭了的。你們不要聽到哭,就以爲是悟了道。道還有半道,還有各種道的唷!“雲在青天水在瓶”,他是懂了,不過,沒有透徹。

  李翺悟了以後,就皈依藥山禅師。同時寫了一首詩: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余話,雲在青天水在瓶。

  學禅是那麼輕松!那麼自在!可是說難,比死還難。怎麼叫作“雲在青天水在瓶”?你們說說看,我說“雲在青天茶在瓶”(老師面前有一杯茶),對不對?是不是一樣?什麼叫“雲在青天水在瓶”?就是清風明月,光風霁月,心中坦蕩蕩,也就是永嘉禅師的“本源自性天真佛”,就是本地風光。

  李翺悟了道,等于你們在打七中間,一香板下來,是有這個境界。他是懂了,他問師父後面還有什麼事?怎麼說後面還有什麼事?意思就是說,我懂了這個,以後怎麼修行?悟了道,還要修道。懂了,還要修呀,藥山禅師告訴他那句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萬緣放下,高高山頂立。了不起。可是,還要入世救衆生,入世行菩薩道。那苦得很,非要落下去不可。你看!地藏王菩薩自己到地獄去,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若光會清高,不能入世,行什麼菩薩道?光曉得入世深深海底行,爬不上來,是地獄道!要能入世又能出世,“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李翺了不起,還不滿足。再問還有沒有?還有一句“閨閣中物舍不得,便爲滲漏”。就是說還有男女情欲存在,始終了不了。另外,閨閣可解釋爲私心,不能做到大慈大悲,不能爲公,還有一點私心,免談了,不能成道。但是,禅宗絕不用什麼佛經道理,只是用幾句文學境界的話表達出來,而且把佛經的道理都包括進去了。

  因爲藥山禅師講了“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現在學密宗的人,哎呀!高高山頂立,就是氣脈到了頭頂。道家的人說,那就是“叁花聚頂,五炁朝元”。深深海底“行”,要海底發動(海底亦是穴道名),鬼話連篇,我的媽呀!天下事無話可說。你說怎麼辦呢?

  另外,他又作了一首:

  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這是一幅很美的畫面。你看!這種境界多美,多高,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據說藥山禅師有時跑到山上去長嘯一聲,聲聞數十裏。氣功好得很,在武俠小說看來,那不得了!尤其從前面李翺悟道那首偈子,可以知道藥山禅師一定很瘦,又瘦又高,走路象白鶴一樣,所以才說他“練得身形似鶴形”,真是仙風道骨。

  到了宋朝,有位居士張商英,作過宰相。他是個儒家。宋代的儒家都反對道家,反對佛家,佛道無緣。他的太太學問很好,尤其是學佛的。有一天,他看見《大藏經》裝訂得莊嚴華麗,很不高興地說:“我們對自己古聖先賢的書都沒有這麼鄭重。”于是打算寫“無佛論”。太太知道了就說:“既然無佛,還論什麼?應該是有佛論才對。”他聽了並不心服。恰巧一天到朋友家,看到《維摩經》,有句“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感歎說:“胡人竟然也說出這等道理!”于是借回家。太太看了問:“什麼書?”他說是《維摩經》。太太就說:“好!你詳細看了之後,再寫“無佛論”吧!”結果,他看了以後,不但不寫“無佛論”,而且學佛了。後來徹悟了,成了道。這是居士成道的例子。

  我本來說過要老老實實帶著大家修行做功夫,不要管什麼禅呀禅的,現在呢!有點禅味來了!有幾位很象樣了,我們禅一下,試試看。但是,不完全走禅宗的路線,還是從規矩修行來。尤其諸位年輕人要踏實,要規矩修爲這一層的苦行。連我們的老板,教主釋迦牟尼佛都經過了十二年的苦行,何況我們?若真要修行,還要苦行,要“深深海底行”,非要幾十年苦行不可。你們年輕的要注意唷!好好地修持,幾十年後看你們的啦!

  妙 止 妙 觀

  上午跟大家說過修止的方法。事實上,“止觀”與“禅”沒有什麼不同。禅也是止觀,止觀也是禅。所謂禅宗,並沒有什麼稀奇玄妙。爲什麼禅宗上面有個“禅”字呢?就是必須從禅定來。沒有禅定,嘴巴玩幾句花樣,學了一點“雲在青天水在瓶”,“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青蛙撲通一下跳下水”,那是欺人之談。真正禅宗必須從止觀來,止觀、禅密統統不分。若站在止觀的立場來看,無論顯教、密教,各種宗派,都是止觀。

  

  不過,禅的止觀和其它宗派所走的路線有點不同。什麼不同呢?譬如今天提出來的白居易那首詩:“攝動是禅禅是動,不禅不動即如如。”那個如如不動的,不管它有妄念無妄念。自己保留那個能生萬法如如不動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無妄念。經常保持這個,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這個,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許多的妄念…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禅七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