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講到叁生,佛法的基礎建立在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結果啊!我發現現在一般學佛的人,包括出家人,憑良心說,自己對自己講啊!你真相信因果嗎?真相信叁生因果嗎?這都是問題。人家告訴我,某某法師說:“現在佛法真糟糕!和尚怕居士,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有個居士聽了說:“某某法師真有氣派,把大家的毛病都指出來了。”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又怕居士,這“叁道輪回”太可怕了!杭州城隍廟有副對聯真好,把人生都說完了,你看!怎麼說:
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
兒女原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
夫婦是前世的姻緣,感情好的是前生的善緣,吵架的壞夫妻是前生欠的債,是惡緣。不要再怨恨了,欠的債要去還,勇敢面對現實。他整你就整你,打你就打你,你前生整了他的嘛!《醒世姻緣》就是這樣,前生打死了一只老鼠精,後來,這個老鼠精投胎做他的太太,一輩子折磨他。兒子女兒是債主,前生欠他們的債,所以兒女越多,債主越多。不過也有兒子欠爸爸的,那是來還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
要注意哦!這叁生因果真可怕!所以要趕快修道,修定。菩薩羅漢有隔陰之迷,投了胎就迷掉了。沒有了“生死”以前,哪怕你功夫作得再好,氣脈打通,還是要迷的!中陰身一隔,再投一個胎,就迷掉了。有定力的人還有問題,有的入胎不迷,住胎的時候迷掉了;有的住胎還不迷,出娘胎的時候迷掉了。要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才是最高的定力。八地菩薩以前,都有隔陰之迷,換個房子就迷掉了,迷失了方向。所以要知道修定的重要。那麼簡單!打打坐就行了?那個靈知之性,能知一切的那個東西不認到、不定住,你想入胎不迷,做得到啊?譬如我前幾天所說的那位杭州老和尚老朋友,後來在四川死了,等我去看他,已經死了。我就在他的墳前說,我一定要把你帶回去。結果,這句話講了,等到抗戰勝利,我沒有把他帶回去,結果就跟我來了。來了呢?迷掉了!他再也沒有那個功夫。注意哦!修定如此重要。所以,人生各有前緣,不簡單的,就是我們這一堂人能夠摸上來,有的莫名其妙地摸上來開玩笑,各種目的的都有。不過,也算不錯的啦!能夠到山上來觀光一下,已經很不錯了。不過,不要上了山,打了一個七,結果光光地來,又光光地去,那就慘了!話說回來,你如果真能夠光光地去,就成功了。就怕你光不掉!
現在話說回來,五祖說過了,五祖也要傳下去,就傳到了六祖──惠能大師。這個故事你們都知道的,不過,還是要說一下,有些居士們還不一定知道。你們已經知道的,我講的時候,你聽聽看,看我講的重點在哪裏?這就是參公案。不要認爲你都知道。六祖是生在唐代武則天的時代,六祖的俗家姓盧,祖籍是河南,父親在廣州做官,後來就死在廣州。于是,六祖的母親帶著六祖這個孤兒流落在廣州,不能回家,爲什麼不能回家?他父親是個清官,沒有錢。父親是清官,家裏窮,沒有錢讀書。六祖並不是不肯讀書,他從小在苦難中長大,天天上山砍柴,賣柴買米養母親,一切聖賢豪傑都是從艱苦中來。那個時候,種樹的老頭子五祖在黃梅牛頭山(湖北)大弘禅宗。當時,講經講學問的和尚都在北方,講法相唯識的都在長江以北,講實證功夫的都向南方走。這個時候,也是中國文化鼎盛的時候,一些士大夫之流學問好得很,研究佛學的風氣也很盛。唐太宗本身就是個好例子,學問文章好得很,還叁番五次請玄奘法師還俗,請他當行政院長──宰相,不過,玄奘法師拒絕了。有一天,六祖到廣州市上賣柴,聽到旅館門口有個外地人念《金剛經》。六祖就站在那裏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若有所悟,懂了。拿禅宗來講,是理論上懂了,是解悟。他已經有那個境界了。心也空空洞洞的沒有什麼,等于我們一香板打下來,他已經懂了。《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妄念)若住在某一點上都是不對的,應該無所住,無所住不就是空了?空了,這個心不能不知道;而生其心,生出來用了以後便休。
以前在昆明我有個朋友,也是個殺生之徒,後來發了心學佛,人家說他怎麼搞起這個玩意兒?他說他悟了,人家問他道是什麼?他拿出打火機,咔嚓一點,這就是道。人家不懂!他說:“要用就有,不用就空。”妙吧!他是個軍人呢!他就懂!他的說法很簡單,拿起打火機一點,就是這個!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這是什麼道理?用之則有,不用就無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去的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現在,現在有個屁事?紅豆湯(大家正吃過點心)過去了,大便還沒有來。現在,現在坐在這兒,這不是很簡單?你以爲我在說笑,真的唷!你想想看對不對?那麼簡單,偏要前找後找,找個什麼?那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
六祖現在好奇了,就問這位外鄉人,你讀的是什麼書?這個外鄉人就告訴他:“這是佛經《金剛經》。”“那麼,你在哪裏學的?”“哦!現在禅宗的五祖在黃梅大弘道場,他叫我們念《金剛經》的!你要不要去學?”(達摩當初以《楞伽經》印心。到了四祖改用《金剛經》,因爲適合中國人的文學境界。)好!六祖一聽說:“可惜,我沒有錢去。”這個外鄉的居士也很了不起,就說:“你也想學啊!我幫你出路費,你去學!”“可是,我家裏還有個母親。”“沒關系,我給你安家費。”你看!這個居士了不起吧!曉得人家要學道,給人家出路費出安家費,這是無名英雄。于是,六祖就到湖北黃梅去見五祖,五祖一看,就問:“你是哪裏人?”“嶺南人。”“嶺南人沒有佛性。”(當時的嶺南算是文化沒有開化的地方)這個六祖就講:“人地固分南北,佛性豈有東西?”五祖一聽,好傢夥!把眼睛一瞪,香板一拍,不准羅唆!你要在這裏可以,到碓坊舂米去!
編者附志:此次禅七記錄,後半部錄音帶毀損,無法彌補。娑婆界中,事難求全。編者與讀者同感遺憾,殊爲謙然。此行,師曾在山中題詩兩首,錄之以志留念:
尋僧偶爾入山行,青磬紅魚未了情,
綠竹還隨人意思,吟風來伴讀經聲。
已了娑婆未了緣,深情只欠祖師禅,
大悲殿裏千尊佛,空向人間泛渡船。
討論報告
今天第四天了,現在暫時告一段落,我已報告過,要聽你們幾年來各人修持功夫的總檢討,然後我們再來商量商量修爲的法門,好嗎?
(部分檢討報告缺失)
文光:我這幾年來,一直都跟在老師旁邊,各位都知道,但是實際上我並沒有什麼心得,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進步,這實在是非常辜負了老師和各位的愛護。只是這幾年當中在個人的感覺是好象是走在一個黑暗的角落,好象看了很多事,好象懂了很多事,但實際上可能沒有懂,好象知道應該做什麼事,好象知道自己的毛病,但只是好象而已,究竟打不開自己的圈子。爲了打開這個僵局,我想現在只有出國磨煉一途,所以我打算今年出國去,去開展自己。
關于修持方面,就是關于煉精化炁方面,在我的經驗,是說漏精以後,有時候並不是全部漏掉,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打通氣脈,這是我的經驗。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就是漏了以後,一兩天內氣就更進一層。不這樣的話,反而沒有進步的現象。這是我的經驗。但剛開始學打坐的話,可能還不致于有此現象。現在聽了老師的嚴格造誡不可漏丹,更須要嚴守欲念的心戒,這點須要注意。我希望這次老師能跟我們詳細講修持的方法,以及中間過程的變化。
杭同學:我今天沒有什麼可以報告的,剛才老師一說要報告,我心想慘了,這下子沒有東西可報告,我就簡單地說說:第一點,我講身體方面……這個成績非常的差,所以只能這樣簡單地報告。第二點就是試圖以科學的立場去研究它,雖然我不是一個學科學的,我是學哲學的,但是現在逐漸轉向這方面,是試圖以科學的立場來探索這個佛學與佛法。其實講起來,沒有這個福緣。我不是一個佛教徒。如果勉強把它分爲四種信佛的信徒,我也許是其中的一種,只不過是站在佛門外面,以一個現代人的立場,希望能對這方面所謂身心性命的人生的真理,盡我的力量探索到一點。因爲很多在方根本還沒有動手,所以談不上成熟,有很多地方連一點影子都還沒有,我想不應該事先亂報告,這是第叁點。還有一點,就是這次打七和上次我參加打七完全不同的方式,這幾天聽老師講的情形,我有幾點想法,佛教已有兩千年曆史了,如果佛教希望繼續不斷地維持發展發揚的話,在今天必須不僅以一種宗教的立場,也不僅僅以一種普通學術的立場來發展它。所以老師這兩天說得非常的好,可以說完全不是一種傳統佛教的主張,說得非常坦白,而是很深入的佛教的看法,所以我聽了可以說非常過瘾,非常合我的……
師雲:胃口。(大衆嘩然大笑)
杭同學:心裏的要求。
師雲:對你的胃口,沒有關系,不要編文章。
杭同學:我想以後的佛教,如果是想繼續地有前途,也只有以這種態度來探索它,發展它,因爲佛教裏面東西,名堂很多,裏面是個寶庫。如果繼續以兩千年來的方法,照舊方法來繼續宣揚的話,似乎不易適合這個時代。因爲佛學一方面是個理論,一方面是個方法,道理是不會變的,表達道理的方式,實踐學問途徑的方法,這兩個如不改變,恐怕不容易達到探索和宣揚的目的。所以我覺得老師這個態度非常對,還是這個……老話,過瘾,對胃口,非常正確,完全是一個科學家的……雖然老師不是研究科學,但老師的這個態度我覺得非常科學,完全是以科學家的態度和學者的方法來探索和研究它,是我的一個想法,其他沒有了。
師雲:不怕真沒有,只怕沒有真。
孫教官:我今年感覺參加打七和去年大不同,這個心情很不一樣,去年如果我報告了下去會哭,不過我有個狠勁。[從小就狠,我記得小的時候光屁股背書包上學,回來經過殺豬的地方看得過瘾,回家吃飯都不…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