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禅錄影▪P68

  ..續本文上一頁了哪一關了,其實還坐在關房裏,哪一關都沒有到。知見上到了,妙有應用沒有到。用功呢,非常執著,拿這個執著法來用功,又不活潑。參禅呢,非常大膽,做了許多的假定,這便是不該,很不該。話雖如此,值得贊歎的,七十多歲的老人,這樣下來用功。你們認爲閉關很舒服嗎?你們來搞搞看,不舒服的。這麼活活潑潑的一個老人,硬來閉關,叫它個名稱“閉關”,被關起來,這個並不自由。他老頭子一諾千金,自己總算閉下來。現在快了,現在他曉得計算時日,曉得馬上就要出關了,曉得打算出關的主意了,快了。但是功用見地是配合如一的,沒有到。妙有不是這個道理,他們兩個同楊管老今天都犯了這個錯誤。今天我有一堂法專爲他們叁大士講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可是不准錄音,不准記,你們也不留意。這就是說你們信心不夠,什麼道理不夠呢?我把修爲的經驗告訴你,不會錯,照那個樣子呆板一點來,單提一念,叫你觀想一個東西自有妙用,就是要你們反省,大反省過去的。

  蕭先生:是這樣做,是這樣做。

  師雲:你是這樣做,我沒有批評你呀!我早知道啦。

  蕭先生:(笑)

  

  師雲:所以要你們注意單提一念,在理論上楊管老那個辦法也對。把它空掉,還是這樣下去再看看。但是中間有一點,這一點,他沒有注意,沒有聽到,他想就憑這個見地就下去,慢得很,以爲慢不要緊,非也,是反省不切!黃老同樣的犯這個毛病,犯得很大,而且還有不同。老實講,你閉關我同你見面比同楊居士見面還多呢,下半年這七、八個月是忙一點,天地良心。但是我今天告訴你,我少來看你,便是無形中給你的棒,就是你不聽話,七十多歲……

  黃居士:我肚子很餓,軟飯給我吃得很舒服。

  師雲:不行,不行,如果要這樣辦,我也只好由你。事實我很誠懇告訴你不行,你要信我的,不信我的只好由你去。因爲我發現你今年有點自以爲是。你年紀很大了,我不好抓破面皮來,只好給你軟棒吃。告訴你,不會錯。否則你就是說,幹脆就是不信我,不信我,我有什麼辦法呢?只好給你軟棒吃。怎麼樣?那你搞吧!就這麼搞個叁年出關差不多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希望你兩位注意,假定像黃老,憑他這個樣子叁年出關,在當今之世,足爲第一流禅學大師,沒有問題,不但國內,就在國外,以他的英語,講禅宗都沒有問題。

  他經常講,他爲我做敲門磚。這是個願望,他這個人也真是誠懇誠心的,真心爲了我,他出關以後要出國弘法,爲我做敲門磚。做開路先鋒。這些意思我都非常感謝,但是你始終不了解,我懶呀,懶得很!天堂都不想去,哪裏肯去喝洋苦水。中國人,自己家裏的孩子都教不好,哪有工夫管他們。我之希望人家成功沒有別的,我都是爲別人。我只希望你成功。跟你倆說笑,說給你求個證明,實際上希望你成功,所以,告訴人家的話,都是誠誠懇懇,一而再,再而叁,叁而四,如果不聽的話,只好就說“行!行!”“對!對!對!”,我只有用這辦法,用老油條的辦法。所以希望你也要懇切,接受我所告訴你應該怎麼樣修,不會錯,否則就成了問題。所以這一點,你們今天辜負了我一番好話。

  不過明天再來,自有道理,你們理沒有搞清。但是我所希望的,剛才我提了孫教官的話給大家做參考。同時大家都要注意,沒有什麼,一句話,我說怎麼辦就怎麼辦,不會錯。人要有上當的精神,上上當看,聽他這話辦辦看。可是老先生,我幾次發現你並不聽話,你這樣有個道理的,所以我上堂開始罵驕慢,包括你在中間都罵了。年齡的驕慢!你想無論如何我都還可以當你的祖父呢!雖然你沒有這個心,潛意識一會有這個東西,所以在經論上就說驕慢這個東西,是無始以來的,所以你不聽話。年輕人我又罵他太聽話了,我也討厭,我說東就東,說西就西,變成一點個性都沒有,一點智慧都透不出來,我也討厭,學禅也不是這一類人。調皮而誠懇,懷疑而恭敬,求證爲自己才對。

  所以,我希望你注意,不妨拿今天的事稍稍想一下,今天我有一堂話怎麼講,而且講修爲的過程,中間有一點是怎麼講意生身的非常重要。只要呆板上當試試看,方法用不上路,可以問我,應該怎麼辦,我會有辦法告訴你怎麼辦,這個樣子才對的。這是一個話頭一個疑案,希望你這樣做。假使真正依照我所講的,那我可以保證,拍拍胸口,這兩年多來的還不止于此,還有更大的成就。依我的想像,我的想像有經驗的,不會錯。

  因此,這一點希望你還要放下,放下再來,來得及,快一點。這個事情佛經上說的話沒有問題,不會錯,有人七天都證大果位,否則佛就是打了妄語。七天就證果的都有,太多了。所以今天到此這止,不必多辯,不必多想。誠懇、忏悔,是我所希望的。至于接受我所說的,只限這七天之內,過後,大家老朋友,不算數。散會。

  師雲:變化氣質,在佛學的術語就是去障礙。大家都曉得,佛所指出來有兩個障:煩惱障與所知障。看了大家都以爲懂了。什麼叫煩惱障?什麼叫所知障?大家有切實的體會過嗎?恐怕很少。都以爲人生遭遇痛苦,謂之煩惱障。這都不合理。理就是事上明出來的。

  痛苦、惡事固然是煩惱,須知善事也是煩惱;貧窮是煩惱,富貴也是煩惱;失意是煩惱,得意也是煩惱。妄想不淨,即是煩惱。什麼叫所知障?世間的一切知識是所知障;知道了佛學的道理,出世法,在未證道前,更是所知障。

  學道的人,對于世上每一句話,每一種學問,都要拿它在自己身心上打了一個轉,切實體驗它,把它融化了、理解了,這個才是真知見,也才是功用。大家都沒有反省,都是拿自己來看這個知見,知見是知見,我是我,配合不起來的,必須見地與功用合一才對。對這些,你們都不知道,知道的也不深刻,不深入去體究。煩惱障與所知障,處處障礙你,此二障形成習氣,很不容易解脫。

  我們粗的習氣容易檢察,細的習氣最難檢察得出來的,乃至于說十地菩薩習氣還沒有斷;等妙二覺菩薩,在金剛喻定中,斷最後一品無明,細的習氣才能淨盡。這些話都不要輕易地聽過去,至少你要曉得我這個朋友不錯的。孔子講友直、友諒、友多聞。我這個朋友對你講直話;也非常替人著想、原諒人的;同時,在知識學問上,也不太浮淺,足可替你解決疑問。但還不是“不請之友”(經稱:菩薩常爲衆生不請之友――編者)。至少有時候肯跟你說直話,這是很難得的喔!也許我死了,你想再找這樣一塊活寶開開心,還不大容易找呢!所以這樣一個直道而行的朋友,多留意留意他的話,不會錯的。我做學問啊,每一句話切實體會它,沒有體會過來話我不說。

  劉女士以後千萬要改,你的一身習氣,病根在哪裏呢?還是太好勝,受人恭維慣了的自信。同時,文字、思想是最大的障礙,所以學者文人很不容易成道的,不如一個無知無識的老太婆。從佛法立場看文字,稱爲慧業,這個慧業不是般若那個慧,文人學者慧業重得很的,比什麼都重。男女之愛這些業重啊!呵!你不曉得文人慧業之重啊,那不得了。所以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譬如這個打七中間,我叫你好好整理這個記錄,很有意義的,但是你真正說拿七天來整理,我又不幹了,我這個人興趣主義者,這種事情啊,留之誤人,不留也罷了。天地間隨時隨地有人講的,何必要我來羅唆,還是你自己用功要緊。

  現在我是對你這個機,恰恰我碰到你這個事情了,指出你這個業障與病根所在,好好地告訴你,要痛徹地改。這個很難的,此之所以我叫你要用道家的辦法,這個道家並不是那個轉河車、修道的道家,而是指老莊。你多去體會老莊的道理,或者多看子書,就可以懂這個道理。

  我是闊也闊過,窮也窮過,餓飯也餓過,玩也玩過,獨立孤峰也經曆過,人生的境遇究竟如何,都把它體會過,就是那麼一回事。除死無大事,討飯到了頭,有什麼了不起。舉天下的毀譽,在所不計,只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有頂天立地的志氣,這才是道,是真道的話。

  在這七天當中,我們所以要上山來,是爲求道,爲明心見性。這個目標確定了,念念只向這個路上走去,假如七天以內能夠做到這樣,是大英雄、大豪傑、大丈夫;即使不能做到,在這七天當中,也不能馬虎,至少要做到這個程度,這是起碼的要求。並不是說七天之後,下山去就可以馬虎。若是大家做不到這樣,那也只好由你去了。

  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出家如初,成佛有余。”這是講那個人一念真心出家的時候,那個誠懇的決心,沒得話講。出家人一輩子修持都像開始出家的那一下子的精誠的話,那他就成佛有余了。《華嚴經》也有“菩薩初發心時, 即成正等正覺”的道理。“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劉女士要檢起來,不管它一天半天,乃至還有一秒鍾,你要檢起初心來。正月初一從美國趕回來,第二天上山,那個誠懇追求的心情,要保持下去,人不能姑息自己,一姑息就完了。不但她一人如此,大家都要警覺,一切道理大家都要自己警覺反省。

  我能夠體會到什麼呢?我就是肯遍學一切法。你說你文章好,好!我就搞搞文章,搞到差不多也會了,又把它丟掉了。反正你說這一套你會,我也必須要會一點。你說你科學了不起嗎?雖然我不是科學家,但你那個常識我也要摸一點,知道了,就丟掉。但不能不知,要知而能舍,才可學佛學道。但是我有一個專門深入,锲而不舍的,那就是我必須要如何證道。就是這個事,其余的那些都是花花朵朵,不足挂齒。文人慧業雖然不是好事,但也不能不知啊!“佛能通一切智,徹萬法源。”千萬不能夠抱到頭陀心情,只求自度而已。修持的方法上呢?要走方便多門,歸元不二的路子。先抓到一個來求證,這是初修的方法,等到一通百通,大事了畢就好了。

  至于差別智呢?所以佛家又說這個話了:“根本智易得,差別智難求。”見道以後,要能夠徹萬法之源,能夠赴應…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禅七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