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P15

  ..續本文上一頁之樂不同。

  四禅是“舍念清淨”,舍掉了煩惱、假想、妄念,這個已經超過了那些喜樂的境界。換句話說,有喜有樂還是受陰的感受,還是念的作用。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如果拿佛學唯心的道理來看,色受想行識都是一念,到了四禅“舍念清淨”的境界,這些喜樂感受的念都沒有了,完全是清淨的境界。注意,清淨並不是空哦!這種清淨境界已到了色界天的最高層。配合天人境界共有九層,分別是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稱有頂天),不同天的叁摩地境界也不同,但都屬于舍念清淨。

  普通人以爲心境清淨了,就是四禅的舍念清淨境界,這是完全錯誤的。須要說明的一點,舍念清淨不是空定,不是小乘的空定,更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另外,舍念清淨還是意識的境界,還沒有離開意識的作用。所以說叁界都沒有跳出意識的範圍,你看,意識有這麼大。

  如果意識修持到能舍一切雜念妄想而得清淨,那也是很大的功德哦,但還不是佛法。所以說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佛法與一切外道等的共法,道理也就在這裏。其實,做到舍念清淨已經很難了,一切神能、一切生命的特異功能,都還是從這些禅定出來的。普通人,乃至學佛的人,有幾個真修到了這個境界呢?四禅都離不開意識狀態,這一點要首先認識。這是四禅,下面我們討論四定。

  空無邊處定

  佛學的很多境界都有很微細的差別,比方佛學講到,唯識的無心位(這裏的心是指意識心)分五種:睡眠、悶絕、無想定、無想天、和滅盡定。無想定是叁摩地的境界,無想天是無想定所得的天人果位。

  再比方密宗紅教講的“大幻化綱境界”,裏面提到五、六種中陰境界。人死後到投胎之前的這個階段是一個中陰,是生死的中陰;從醒到睡眠是另一個中陰;呼吸的出入氣之間是一個中陰等等。所以中陰境界也有很多微細的差別。我們研究打坐、學佛、做功夫,就要學習認識自己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裏的四定,就是四種叁摩地的境界,屬于叁界天裏的無色界,已經超越了色界。無色界,顧名思義,已經超越了物理(色界)、物質(欲界)世界,完全是精神世界的現象。

  四禅八定裏面的四定,就是空無邊處定(也叫色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需要了解的一點是,從四禅到四種定,不一定是像樓梯一樣,非要一層一層上不可。你可以修空無邊處定進入初禅,再由初禅到四禅,或由初禅到叁禅、到二禅或任何一個境界,都沒有一定的。不過,四種禅定的境界,在功夫修行的層次上不同,有非常微細的差別。

  那麼,空無邊處定的“空”是什麼呢?給大家作個比方,一個人學佛、打坐用功,有時候會說:“哎呀,我今天念經念咒,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體了,好像進入了空的境界。”這只是偶然之間忘了色陰和受陰而已,還不是這裏講的空的境界。再比如,有人研究念頭之間顯現的那個階段,會說:“剛才好像沒有我了”,實際上,一瞬間那個沒有我的境界也是受陰,仍然是意識範圍之內。

  所謂空無邊處定,確是一種空,硬是做到有個空的境界,當然離不開意識的指導。比方我們坐飛機,當飛到叁萬公尺以上時,看到天空的那個感受。假想沒有坐飛機,而是你就在那個高空,這個空的境界,比較我們坐在這個房間裏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這是一個物理的空的境界。

  空的力量很大,這個原理用于武器研究,就能造出毀滅性很大的原子彈。但是空也有生長萬物的功能,正如佛早就說過的,“空”包含了地水火風空覺識等七種東西。過去佛學講到這裏,大家都不從物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只是一帶而過了。

  如果你真想修這個空無邊處定,打坐時,兩腿一盤,什麼都不管,將自己身體丟掉,進入地球外面太空的那個空的境界就可以了。這時你的意識當然還是清楚的。所以佛經翻譯時,也會把空無邊處定譯成色無邊處定。這個境界裏有光明,可是灰濛濛的,也可以有各種顔色,不一定是亮光,但有個光明的境界。等于我們在高空中看到的那個虛空,虛空也是個東西,但不能叫它物理的或物質的。這就是空無邊處定的道理。

  識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這個名詞在佛經上只是提了一下,不管是顯教還是密宗,均沒有作詳細的解釋,好像忽略了,但是它很重要。

  識無邊處定是意識境界,連帶包括第七識及阿賴耶識的作用。這個識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思想能感覺,耳朵能聽,嘴巴能說,眼睛能看等等意識相互配合的作用。識無邊處定的這個“識”,是精神境界的範圍,不是“空”的了。換句話說,空無邊處定是個“空”的境界,有個空,是虛空的境界;而識無邊處定是個“有”的境界。我們不用去觀,不用去觀想一個什麼佛像、空之類,而只是把我們的精神意識合于物質的作用,把它放到無量無邊的偉大境界裏頭,這個就是識無邊處定。換句話說,我們的身心都沒起作用,可是有個知性,知道一切,在虛空中有個虛空的知覺,都知道。這個是識無邊處定。

  宋朝理學家程明道(颢)有兩句詩講:“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這位理學家也是講究靜坐的,也有其偉大的境界。這個境界接近識無邊處定,也可以說就是識無邊處定的境界,有思,但不是不是想。這是“有”的這一面,不落在空無邊處定的“空”的那一面。這個境界沒有喜樂,什麼氣脈也都不在話下了。

  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定,中國古代的大善知識們,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這個翻譯。從表面意思來看,“無所有”不就是空嗎?不是已經有一個空無邊處定了嗎?無所有,什麼都沒有了,對不對?這個無所有同“無想定”又有什麼差別呢?無所有不是什麼思想都沒有嗎?

  由此我們想起明末清初的大哲學家顧亭林的一個比喻。顧亭林也曾研究過佛學,他的理解是佛學沒什麼好研究的,它就是兩個桶,一個桶空的,一個桶有水,佛學就是把那桶水倒過來倒過去,倒來倒去還是那麼一桶水。 乍一聽好像滿有道理,智慧高的人聽完只是一笑,你說倒來倒去還是一桶水,但到底還是兩個桶啊,一個是空一個是有,可見你不懂,還是個笨桶。

  要修無想定,硬是需要用意識修練,把它變成無想、沒有思想,等于是把思想包住了、壓住了。修到無想還是外道,不過修到無想也不容易,無想定是色界天高層的天人境界呢。

  無所有處定比無想定還要高一點,是無色界的境界。無所有處定等于《莊子》第一篇裏描寫的一個境界,其中講到,北冥有條魚化爲鳥,從北極飛到南極。《莊子》這裏是比喻氣脈,講的是物理的變化,大家以爲他只是比喻而已,其實,他是比喻又不是比喻。的最後兩句是:“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什麼都沒有了。用佛法的四禅八定來講,這個講法就是無想的,無所有處定了。《莊子》這句話很妙,很有學問。

  “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無邊的虛空,無邊際的空,這個地方什麼都沒有,初看起來和空無邊處定差不多,其實很不同。無所有處定是意識自然達到的境界。用言語只能表達到這裏了,需要大智慧才能了解。

  無想定是把思想排斥掉而達到無想,人的身心如木石,但有知性,知道自己這個時候是無想。在這個無想定的境界,這個知也是無想。

  得到無所有處定的境界也是很偉大、很了不起的。這都是叁界天人的境界,當然已經超過物理現象的色界了。

  這裏我們順便補充一個文學典故。一個人修到“無何有之鄉”的境界,連大沙漠都沒有了,當然還有自己,那個情景一定如唐朝大詩人陳子昂的一首詩所寫的: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中文字沒有那麼多的詞彙,所以只能用無想定、無所有處定等等,來描述這些不同的境界。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第一個學的就是無想定,以他的聰明和能力,修了叁年才修到。然後他說這個不是道,就抛棄了。你說你不學這個,你學得到嗎?要達到這個境界不容易啊,這個境界的果報是無想天,那是無色界的高層呢!

  非想非非想處定

  再來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不是一般的思想,沒有了思想,不知道了。非非想,並不是不知道。

  這個定境是什麼?與識無邊處定有什麼差別呢?

  非想就是說不用很強烈的分別意識思想,但是它有知,有知性、知覺。非非想,這個沒有空,也不談有,是這麼一個境界。嚴格講,這個同獨影境差不多。比如當我們睡下,將睡非睡的時候,或者走路時,一件事情忘記了,腦子裏忽然顯現出另外一個思想,不是用心來的,這個就是獨影顯現出來的意識境界,跟非想非非想有類同之處。

  再好比說,你很疲勞了,回家就靠在沙發上,說你沒有睡,其實你睡著了;說你睡著了,你又知道,叫你時你還會回答:“我沒有睡呀!”這也類似非想非非想這個境界。

  再舉例說,假設你觀想一個菩薩或一個佛,修到身心皆忘,但又不是很清明的時候,沒有用心,又好像知道這麼一個境界。所以觀想時也會産生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我們有時候修行作觀想,作曼陀羅,認爲到達了觀想成就,其實是落入這個境界裏,自己還搞不清楚。實際上觀想與識無邊處定是相通的。

  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先修了叁年的無想定,修成後,講了四個字:“知非即舍”,知道這個不是道,只是一種功夫,用心理作成的功夫,它修得成就壞得了。因此他走了,找到更高明的老師,修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又花了叁年。修成後又是四個字:“知非即舍”,這個也不是道,還是心理造成的一種狀況,沒有離開意識思想。因此他又離開,去修其它的外道。接著他修了六年苦行,二、叁十歲的人餓得像七、八十歲的老頭子,但苦行仍不是道。直到最後,抛掉所有這一切,證得菩提,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們這裏暫…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習禅錄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