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P5

  ..續本文上一頁受吸納進來,就會産生一種力量和業力,這叫作觸。

  “雲何作意。謂令心發悟爲性。令心心法現前警動。是憶念義。任持攀緣心爲業。”

  什麼是作意呢?作意直翻就是“作成意識”的意思,“謂令心發悟爲性”,就是說作意是一個使我們內心開悟,“喔,懂了!”這麼一個作用。

  另外,作意能“令心心法現前警動”,能令我們心中起警動的作用。好比說,別人很客氣,倒一杯茶給我們,我們馬上說“哎喲,不敢當!”這就是警動。

  作意還有第叁層意思,“是憶念義,任持攀緣心爲來”。比如說,我們到一個地方,一個我們很尊敬或者不認識的人,突然很客氣,爲我們倒茶,我們馬上說“啊呀,不敢當!”我們心中對這個印象深刻,記在心裏了,這叫“憶念義”。同時,我們心還會攀緣,“哎呀,某人倒茶給我,真不好意思,下次有機會,我要請他喝茶!”這個攀緣心會造成一個業力,這就是作意的第叁層意思。

  “雲何思。 注意,思與想不同,思屬于行蘊,想屬于想蘊。關于想,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很重要,在五蘊中獨占一蘊,而且想蘊是五蘊的重鎮。中文裏,經常把思與想連起來用,叫思想。比如說國民黨、****都經常說:“某人思想有問題,應該抓起來!”我一直反對這樣做,我說,你們要搞清楚,世界上每個人都有思想,思想一定有問題,有問題才會有思想,你難道要把天下人都抓了嗎?所以說,說別人思想有問題要講清楚,是男女思想有問題,還是政治思想有問題,還是經濟思想有問題,不能扣大帽子。這是講到“思”,順便提到的。

  這裏的“思”,是指對于自己所做的好事、壞事、不好不壞的事,很自然的有一種反省的力量,根據西方心理學的分類,這叫監察意識。就是說,我們心中有某一個思想時,旁邊還會有一個東西在監察這個思想。比如我們想吃某個東西,馬上又想到,哎呀,我不能吃,吃了恐怕會肚子痛,這就是監察意的作用,思的作用。

  這裏說,那個反思的作用構成了一種力量,意識的業力,再加上我們心意識的攀緣作用,我們的反思與反省就會隨時呈現于心中。好比說你做一件不好的事,或者你想追求某個女孩子,“剪不斷,理不亂”,你隨時都會想到她,她隨時都在你心中,就像磁石隨時能吸鐵一樣。這個思的力量很大,能導致我們善的行爲、惡的行爲、和不善不惡的行爲。注意,想是比較粗的,我們平常都在妄想之中,思則是比較細的,會在“想”的後面自動起作用。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我們講的這些心理狀態都屬于行蘊的範圍。說到行蘊,你們要了解佛在《解深密經》講的一個偈子,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阿陀那識就是我們的心理思想作用。佛在這裏打了一個比方,我們這個生命一生下來,那個心意識作用就像長江、黃河的流水一樣,千秋萬代永遠在流。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股水在流動,其實仔細分析起來,每個水分子都各有自己的作用與性能,非常複雜,非常細密。所以佛說,我對于沒有智慧、愚笨的人,不願意講這個道理,因爲怕他們聽了以後,誤以爲生命功能有一個究竟我的作用。其實,根本就沒有一個我,根本無我。你真懂了這個道理,你就懂了行蘊。

  修行就是轉動切斷這個種子的瀑流,如果你僅僅是念念佛,打打坐,禱告禱告,而你的思想瀑流從來沒有清淨過,那不算修行。當然,打坐、念佛、禱告也有用,幫你練習練習。

  “雲何念。前面講到“想蘊”,講到“思”,現在講“念”。一般情況下,思、念、想的意思差不多,尤其中國文化比較文學化,有時甚至會將兩個字連起來用,像想念、思念,用的真是很美。古人作詩、作對,怕重複用字,更是把這叁個字換著用。這是中國人的習慣,不喜歡太邏輯。但是在佛學中,這叁個字代表的意思很不同。 什麼是念呢?我們前面講過想、觸、思,因爲想,或者思,或者觸等等,在你心中引起一個影像,你永遠丟不開,永遠不能忘記,“心不忘失,明記爲性”,這就是念。相思病就是一個例子。再好比說,你從小受的教育,別人的虐待,或者別人的愛,雖然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但是你仍記在心中,不能忘懷,這也是念。

  一般人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或者禱告“阿門”,只是嘴裏念念而已,根本就沒到心裏去。我就笑他們,這樣念,你什麼門都不會有!念,就須要隨時放于心中,隨時記得,那才是真正的念。好比說,我們這位律師朋友明天要出庭打官司,如果今天有人請他跳舞吃飯,不管他今天晚上多麼開心,他還是丟不開明天要出庭這個念頭,這才是念。

  修行的重點在念,要把修行變成一個習慣,不能渙散、散亂,要念念清淨。大家學打坐修禅,定要明白一個道理,打坐是很普通的事,那只是讓你的身體休息一下而已,禅定的境界才是心念的功夫。至于說氣動啊,脈動啊,特異功能啊,都不算什麼。就好像你點蠟燭,旁邊一定會有黑煙,大家如果把黑煙當成了光,那就大錯特錯了。

  “雲何叁摩地。謂于所觀事心一境性。所觀事者。謂五蘊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心一境者。是專注義。與智所依爲業。因心定故如實了知。”

  這裏是講叁摩地的總原則。叁摩地是定的境界,“于所觀事”,對于心裏想要明白了解的事(注意!觀不是用眼下看),能“心一境性”就是叁摩地的境界。什麼是心一境性呢,就是一心不亂,專心一致的意思,就好像打靶時,子彈要打在靶子的中心。注意,定是與智慧配合的,有了定才能發出真正的智慧,而且,只有心定了,你才可以隨時了知,你所了知的也才會究竟、徹底、真實。

  那麼,修行所觀的是什麼呢?“所觀事者,謂五蘊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修行人要心一境性的內觀自己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變化。氣脈的變化,屬于四大的範圍,你要觀察得很清楚,同時,心不散亂。只有到了定的境界,你才能做到這一點,那個境界就好像一個擦得透亮的玻璃杯,即便是一點點灰塵,一點影像在動,都能看得很清楚。

  我們的心同時還要清楚的觀察到,這個五蘊的生命,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畢竟空的,一切作爲畢竟無我,沒有一個真我的存在,我是假我,畢竟無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小乘的叁法印。

  我們這次講五蘊的目的,是要配合大家研究做功夫的道理,所以就不仔細說明智慧般若解脫,也不准備把五蘊所有的細節都全部解釋,下面看睡眠這一段。

  “雲何睡眠。謂不自在轉。昧略爲性。不自在者。謂令心等不自在轉。是癡之分。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極成昧略。此善不善及無記性。能與過失所依爲業。”

  睡眠是一種習氣,一種生理習慣,是多生多世的生理習慣積累而來的。修持到家的人,能斷除了睡眠,不需要睡覺。普通人到了要睡的時候,一點精神都沒有,你說,格老子,我就是不睡,但你做不到,你一點都不自在,不能自己做主,你糊裏糊塗就睡著了,所以叫做“昧略爲性”。睡著了以後,思想都沒有了,一片無明,屬于貪瞋癡中“癡”的範圍。

  睡覺有時是惡業,有時是善業,有時是無記業。好比說,你今天很生氣,想要殺了某人出氣,但轉念一想,算了,先睡一覺,明于起來再說。但睡過以後,那個殺人心念的力量就減小了,這就是睡眠的善業。但是,如果你說,我今天太累了,等休息好了,明天就去殺他,那就是惡業了。我們平常睡覺是無記,睡完覺,第二天什麼都忘記了。一個悟道的人,如果太疲勞時,他心裏明白,自己需要睡一下,這也不算過失,這是一種休息的定境。所以說睡覺也有很多學問,也很有意思,運用之妙,也是很難的。

  我們的心理狀態反映了行蘊的力量,現在我們只是講大概的意思,真正仔細分析起來內容很多。下面我們接著講外兩個重要的心理狀態:尋與伺。這個與功夫很有關系,在《瑜伽師地論》中有詳細的論述。

  “雲何尋,謂思慧差別。意言尋求。令心粗相分別爲性。意言者。謂是意識。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別粗相者。謂尋求瓶衣車乘等之粗相。樂觸苦觸等所依爲業。”

  “雲何尋”,什麼是尋呢?尋這個中國字的意思就是尋找。那麼在行蘊中,這個“尋”是指什麼呢?“謂思慧差別。意言尋求。令心粗相分別爲性。”意思是說,我們在尋找一個東西的時候,思想會動,心會起分別作用。“意言者。謂是意識。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意言”怎麼講呢?就是意識形態的意思。“是中”,這個中間,“尋”是靠“思”或者“智慧”而來的分別。

  關于這個“思”的作用,給大家舉個例子,好比說有人修密宗的觀想法門,希望觀想到菩薩的相,這是想的作用,也有尋求的作用。有人“尋”不到佛菩薩的相,“老師啊,我那個佛像,怎麼觀想都觀想不起來!”我就告訴他,你放松一點嘛,不要想嘛,用思的作用輕輕帶一下就好了!

  “分別粗相者。謂尋求瓶衣車乘等之粗相。樂觸苦觸等所依爲業。”好比說我要買一個桌子、花瓶,或者一件衣服,我就要上街去,這裏看看,那裏瞧瞧,要去尋找,這就叫作分別粗相。再比如說,你打坐屁股痛,有苦觸,或者,你打坐很舒服,不肯下座,這中間你也在尋找。苦的時候,你要找樂,樂多了,你覺得沒有味道,你又要去找苦。尋找到了,你就很高興,找不到,你會有失望之感。

  我們打坐想得定,那也是在尋找。許多人功夫做了幾十年,定境都沒有見過,所以說凡夫都在“有尋有伺有”。修行、打坐,修止觀,要修到心理上無尋了才對,等到了“伺”的境界,就又進一步了。如果達到“無尋無伺”,自心清淨,定境就出現了,那才是功夫。

  “尋”與“伺”的差別很微妙,比如說打獵、獵狗到處尋找目標就叫“尋”,如果獵狗蹲在那裏,等待獵物出現,就叫“伺”。再好比說我們投資作…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習禅錄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