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意,有時候到處找項目,找投資機會,結果費了半天勁,什麼收獲都沒有,這是“尋”。可是等到運氣來的時候,那個發財的機會會跑到你面前來,那是“伺”。“尋”與“伺”是兩種心理狀態,用在做功夫上很細致的。
“雲何伺。謂思慧差別。意言伺察。令心細相分別爲性。細相者。謂于瓶衣等分別細相成不成等差別之義。”
他這裏翻譯解釋得不是很好,我們前面講尋的時候其實已經講到伺了。如果用中國禅宗的手法,那解釋得就很文學化,很妙了。
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一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椿舊處尋。
一只兔子橫躺在大路上,那蒼鷹在空中已看得清清楚楚,從空中沖下來把它活活叼走了。可憐的獵狗聞到兔子的味道,還有那裏尋呢,哪知道天上蒼鷹早已把兔子叼走了。獵狗就是那個尋的境界。這是禅宗祖師借用這個故事,來說明一般人用功、參話頭,不過是像獵狗一樣在“尋”找一個境界。
還有一個故事,也是講“伺”的道理,有個徒弟看見師父在研究佛經,這位徒弟已經悟道了,就在外面吟了一首詩,講那個蒼蠅好笨,“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都一百歲了,還在窗戶紙上鑽,哪有出頭的日子呢?師父聽到這個,馬上放下書本,對徒弟說:“你一定悟道了,以前你叫我師父,現在我叫你師父。”經過這位徒弟的指導,這位師父駁玫懶恕:罄從腥俗髁艘皇資
/font>
蠅乃尋光紙上鑽,不能透過幾多難,
忽然撞著一時路,始信平生被眼瞞。
蒼蠅喜歡尋找亮光,所以在紙窗上鑽來鑽去,但無論如何也無法透過紙窗,飛出窗外。忽然撞到進來時的那個洞,才知道自己是被自己的眼睛騙了,原來那個洞就在這裏,這就是“伺”的境界。所以中國禅宗是很文學化的,用文學的語言表示出來,尋與伺境界的不同就很清楚了。
“雲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複雲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衆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
“心不相應行”在唯識中叫做“心不相應行法”。這裏的“心”就是意識心,所謂心不相應行,是指那些無法與我們的意識心配合的東西,一共有二十四種。“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我們的大腦、心髒是色法,爲四大所造,這二十四種東西是依我們現有生命的想而假立的,不是真的。“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這二十四種與我們的心可以說不同(異),也可以說是一體的(不異),但不是我們的意識心可以轉動或影響的,除非我們成了佛,達到心能轉物的境界。這二十四種下面都有解釋。
“此複雲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衆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像無想定、滅盡定等都和我們的意識心不相應,跟我們的意識心絕對是兩個世界,你無法用意識心去轉動它。還有,我們也無法轉動時間和“勢”,這一點這裏沒有提到。所謂“勢”,就是一股擋不住的力量,好比說臺風,大風來的時候,你完全無法擋住,等它過去,就什麼都沒有了。
禅宗的方法與這些研究教理不同,古代許多禅師都穿得破破爛爛的,也不洗臉,不像那些大法師們,穿得整整齊齊,架子擺得很大。有這麼一位禅師,坐在路邊的茶館裏喝茶,當時茶館裏還有一位大法師,派頭十足,旁邊坐著許多皈依弟子,對這位窮兮兮的和尚不大理會。這位禅師要整整他們,就跑到他們面前說:“法師啊,嘿,看你這個樣子,佛法一定很高明啊。那你們都講些什麼法呢?”“嗯,我研究的是法相唯識學。”禅師說:“哇!了不起,那我向你請教一個問題,唯識學講百法,那麼,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這一下那位法師就愣住了,曉得碰到高手禅師了,“哎呀,老禅師,請指教!”禅師回答:“那是二六時中,心不相應行法。”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天氣隨時都在變化,但你的意識心無法把晴天變成下雨,也無法把下雨變成晴天,所以那是心不相應行法。
行蘊講到這裏,算是簡單的概括了一遍。真要細講,內容還很多。
雲何識蘊。謂于所緣了別爲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採集諸行種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別境界轉識複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複生起。又令生死流轉迴還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複緣身爲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爲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汙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雲何識蘊。謂于所緣了別爲性。亦名心。能採集故。”
什麼是識蘊呢?就是說對于外界一切的緣,心中明明白白,很明了。識的作用也叫做心,它能把外在的境界收攏來,好比說,我們小學、中學所學的中文、外文現在還都能記得,就是這個心、識蘊的作用。
“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採集諸行種子故。”
識蘊也叫做“意”。注意,這裏的心是總體的心,中間的作用叫做“意”,因爲這個識包含在意內,“意所攝故”。我常常拿大海水作比方,那個大的波浪就好比說心所起的作用,叫第七識(末那識),大浪上面的波紋變化就好比是意(第六意識),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蘊就好比是大浪上面的浪花,很細,叫做識。所以,這個識蘊包含在“意”裏面了。
那麼識是那裏來的呢?是唯心所起。“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能採集諸行種子故。”作用最大的那個,叫阿賴耶識,它無形無相,能採集一切心理行爲,將它們變成種子。所以,你這一生的行爲思想是來世果報的因;而你這一世所遭遇的果,是前世種的因。所以,唯識有兩句話:“種子生現行”,過去種性帶來的每個人的個性不同,遭遇不同:“現行生種子”。佛學把過去、現在、未來的關系都說得很清楚了,我們這是用前生、今生、來生來說明這個道理。
“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
再說,這個識蘊的作用,它的動的“行相”(行就是運動),有時候幾乎分辯不出來。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前後一律,連續的轉動,所以叫做輪回,這是第二層的意思。
“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別境界轉識複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複生起。”
另外,得了滅盡定、無想定,或升到無想天的人,識暫時滅掉不起作用了,許多阿羅漢就在這個境界,但是,這只是把識的作用壓在那裏而已。“了別境界轉識複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複生起。”等時間到了,重新出定的時候,如來藏裏行蘊的作用開始,加上各種因緣湊合,那個識的作用還會生起。
“又令生死流轉迴還故。”
這個識的作用,讓我們在生死輪回中轉圈。注意,在這個轉的過程中,我們梢園訊竦淖
/font>善的,但有時,一念之差,無明起作用,也可以把善的轉成惡的,白的轉成黑的。一切衆生,都具備善、惡(不善)、無記的叁種種子。沒有成佛以前,所有的種子都具備,就是缺叁樣:聲聞(羅漢)、緣覺(獨覺佛)、成佛。其實嚴格來說,不是缺,而是說那個種子還沒有發出來。成佛以後,所有的種子都具備,不過,所有種子都被轉成白業了。所謂白業,就是純白純清的,純善無惡,也沒有無記性了。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複緣身爲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
阿賴耶識就像一個倉庫,能包藏現在、過去、未來的一切種子。同時,更嚴重的是,阿賴耶識還包含了我慢的種子。我們覺得很了不起,很聰明能幹,很漂亮,那就是我慢。甚至,那個最笨的人也會覺得“格老子就是笨,怎麼樣?”這也是我慢。我們心意識同時還會把這個四大和合的肉體生命抓得很牢,所以又叫“阿陀那識”。
“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爲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汙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那個藏識,或者說第八阿賴耶識,起用以後,如果沒有成道,就會生生世世與我癡(沒有智慧)、我見(我的主觀成見)、我慢(我了不起)、我愛(我所愛)相應,永遠輪回生死。除非你能夠得道,大阿羅漢果,得滅盡定,把這個識蘊空掉,把行蘊轉過來,否則無法跳出輪回。色受想行識(包括前六識、第七識、和第八阿賴耶識)都包含在阿賴耶識裏面,它們是識的八個層次、八個部位。佛的五蘊法相到這裏就講完了。
色陰境界的憨山
包卓立:現在五蘊已經講完了。我們首先想請教老師,怎樣把五蘊的知識應用于我們的修行。另外,希望老師能用五蘊的概念,對前面講的案例作一個評價。好比說,他們是否走了彎路,中否可以做得更好,以及他們的修行到了什麼程度。最後,請老師說明一下,五蘊與第六、七、八識的互相感應關系。
懷師:你的這叁個問題,每一個都可以寫成一本一、二十萬字的書,我們先拿憨山大師年譜裏記述的例子作說明。
比如憨山大師二十八歲時,有一次來到河北省的盤山。山上一個茅蓬裏住著一位修行的老和尚,憨山大師去看他。古時修行住的茅蓬一般是不關門的,像我過去在農村生活,那時,即便全家人都在農田裏幹活,家裏門也是開的,看門的只有雞啊、狗啊、貓啊。我們給人家送東西,老遠就要叫:某某在家嗎?家裏有人嗎?叫了半天,沒人應,就知道家裏沒人,送的東西擺在那裏就行了,也不用留條子。所以中國農村當時就是這種自然社會,外國也是一樣的。不像我們現在,不但要關門,還要兩叁道鎖。這是講到茅蓬順…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