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提到的。
那位師父看見憨山來,並不理會,繼續修行。到晚上吃飯了,老和尚自己做飯,自己就吃了。憨山見老和尚吃飯不叫他,就自己拿碗添飯吃,老和尚也不罵他。到第二天,憨山就知道了,到晚飯的時候洗米做飯,老和尚回來不說話就吃,憨山也跟著吃。
每天晚上,老和尚都會到盤山頂上經行,雙手甩開,大步一圈一圈的走,憨山也跟著他這麼一圈一圈的走。有一天晚上正在經行,憨山突然好像身心都空了,看見大海,整個世界都在一片光明之中,舒服清涼極了,這時當然沒有雜念妄想。老和尚已經知道了,故意問他:“怎麼樣?”注意哦,這時他們才開始說話。憨山說:“一片光明中”。
根據《華嚴經》,這種境界叫“海印發光叁昧”。如果你坐遠洋輪船,在大海之上,到了深夜,滿天沒有片雲,大海與天連成一片,人站在船上,身心皆空,那個情景就是這個境界。老和尚說:“哼,這有什麼了不起,我住山叁十年,夜夜經行都在這個境界裏頭。”這種境界屬于《楞嚴經》裏講的色陰(色蘊)範圍,等于密宗講的氣脈起了變化。這當然也是個好的境界,不過與“道”無關。
李女士:書上說這位老和尚“夜夜經行此境但不著,則不被他昧卻本有。”
懷師:對,不要貪圖這個境界,這有什麼了不起呢?這不過是四大生理變化所反映的現象而已。你不要執著于它,否則就會被這些境界騙走了。所以這個老和尚很了不起,當然,能達到這個境界也很不容易,很了不起了。注意,這種境界不是只有打坐才能達到,站著、經行、睡覺做得到,那才是修行啊!
憨山叁十歲時,在五臺山習定扌校〉牡胤接懈鱿鳎浜渎÷『艹場H绻裎頤竅衷
/font>這樣講話,聲音太小,聽不見,需要大聲喊。憨山在那裏打坐靜不下來,一氣之下,“格老子,我就到溪水旁邊的橋上,在那個最吵的地方打坐,讓你吵個夠。”
開始時水聲很大,後來就什麼都聽不到了,進入了一種定境。不知道過了多久,出定了,才發現飯鍋裏的飯已經長綠毛了。這樣算起來,起碼過了十幾、二十天了。這又是一個修行境界,像你們諸位打坐修行,連想都不敢想。
叁十一歲時,一位姓胡的平陽太守請憨山到自己家裏過冬。當時有人想請太守題詩,那太守胸無點墨,把古今詩集放在茶幾上,准備等一會偶爾翻一翻,得點靈感。憨山碰巧翻了一下詩書,也准備吟上一首詩。忽然,靈感來了,一口氣寫了叁十幾首詩,從前學的詩書詞賦都出來了,就算渾身都是嘴巴,也沒法把腦海中出現的那些詩詞都寫完。當時,沒有身子的感覺,整個身體好像要飛起來了。
這樣過了一天,第二天他已經知道這是自己的文字習氣來了,是“禅病”。但是怎麼辦呢?沒有辦法,只好睡覺。睡覺果然有效,睡醒後接著就打坐,一下子就覺得身體沒有了。後來太守家的小傭人來敲門,但是沒人應,胡太守就把窗子打開,發現他在打坐,怎麼叫都不醒。好在憨山以前就告訴過這位胡太守,用引磬一敲,入定的人就會出定了。這時,憨山入定已有五日,但憨山已經不記得是怎麼一回事了。
這是憨山大師的一段修行公案。中國曆代禅宗祖師們也都有類似的實證用功經驗,但是不像西藏與印度那樣記錄于案。大禅師們認爲,這些境界都是小玩意,沒有什麼了不起,都不大理會。所以,達摩祖師說中國有大乘氣象。當然,我不是說現在的中國人了不起,現在的中國人是起不了。
憨山大師的修行經驗,是他的學生寫的。以前不叫傳記,叫年譜,老師把每一年的經過講出來,然後由學生記錄整理出來。年譜是到明朝才開始有的,以前古人都不太寫自己,不像現在人,動不動就寫自傳、回憶錄,都是說自己怎麼了不起,看了以後你就知道,其實都是起不了。
這些修行境界不是究竟,不是道,修行的人很容易被這些境界擋住。不過,以現代科學觀念來講,這些經曆也確實應該寫出來,給大家一個參考。所以我主張大家多研究、多寫。這是第一點。
第二,你們注意,憨山大師的經曆很特別,他很有天才,但就是喜歡走修行的路線,父母沒有辦法,只好同意他出家。憨山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師祖(師父的師父),見他很有天才,沒有馬上同意他出家,而是請老師來教他世間的一切學問。拿現代話來講,就是物理、化學什麼都要他學一學。等憨山到了十幾歲的時候,在學問上就已經很有成就了。注意哦,他這時還沒有出家哦!這時師祖就問他,“你看你這一生要作什麼呢?”憨山還是決定出家,這個決定與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有關。
那還是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和他談起讀書做官的事。他問母親:“功名考取做什麼?”“做官啊”母親回答。“官做到什麼最大?”他接著問,“宰相啊”,母親回答。“那宰相以後呢?”“罷了”。母親回答所謂罷了,就是退休的意思。憨山說,“那多沒意思,作了宰相還不是罷了,不如我去作佛吧!”所以師祖問他的時候,他還是決定出家。
根據佛法的規矩,年滿十八,如果有家人,還要得到家人的同意才可以。所以說出家可不是一件很隨便的事,佛的戒律是很有道理的。
憨山的母親是拜觀音菩薩的,有一天,她夢見觀世音菩薩抱著一個小孩子給他,接著她就懷孕了。等到憨山九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在廟子裏讀書,聽見和尚說,念觀世音菩薩的經能夠救苦救難,他就向和尚要了這本經,讀完後就念給媽媽聽。媽媽覺得很奇怪也很高興,不知道兒子怎麼會有這本經,而且念起經來有模有樣,像老和尚似的。
十歲的時候,憨山就想要出家了。母親說:“那要看你有沒有這個福報了”,他說:“我有這個福報,就看你舍不舍得!”母親說:“只要你有這個決心,我就舍得。”憨山十九歲正式出家,見到棲霞山很有名的雲谷禅師。
出家後,他看佛經、修行,在二十八歲到叁十一歲的四年之中就有了那些境界。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在我看來,他在那個年齡應該沒有動過欲念,沒犯過手淫,沒有講過戀愛,沒有破過身。這樣的人,一旦開始修行,功夫進步會很快。所以,佛法的比丘戒和小乘戒都叫你戒淫欲。淫欲不僅僅指男女關系,還包括手淫和意淫。
還有一個關鍵,大家恐怕都沒有注意到,叁十一歲以後,他就開始宏法了,關于他功夫的記載也就少了。這之後他的名氣很大,儒、佛、道都通,著述很多,應該說是明朝以後出家人中著述最多的了。他可以說是影響了一個時代,到明朝末年的時候,甚至皇太後都皈依他,作了他的弟子。而當時的皇帝受西方文化影響,信天主教,因此與母親有沖突。
講到這裏,我想起臺灣廣欽老和尚的故事。廣欽老和尚一輩子不吃飯,只吃水果,在臺灣很有名。當年,他曾在福建泉州的清源山洞入定,一定就是幾十天。他雖然不認識字,但大家都說他有道,也有些靈感(不算是神通)。
我上山拜訪他,他講的是閩南話,我不會講,我講的是國語,他也不會聽,但是我們可以對答。當時旁邊沒有人,有人我就不好問了,我說:“聽說你在泉州山洞入定,有這麼一回事麼?”他說:“有啊,當時,我住在茅蓬裏,入定以後,後山頂廟子裏的和尚不懂,以爲我死了,要把我擡出去燒了。當時弘一大師在那裏挂褡,他問和尚們作什麼,和尚們告訴他,山頂有個住茅蓬的人死了。弘一大師說,慢一點,看樣子恐怕是入定了,不是死了。所以弘一大師敲引磬叫我出定,是他把我救出來的,否則,恐怕早被那些和尚燒掉了。”我接著問他:“師父,那個時候,你恐怕不超過叁十歲吧?”他說:“對啊!你怎麼知道?”我說:“我想是這樣的。”我是故意逗他的,他也不曉得。我說:“你以後就沒有再經曆過這樣的定境了吧?”他說:“沒有,後來就來臺灣了。”我說:“爲什麼呢?”他說:“宏法太忙了”,我笑了一下,就不現談了。
你們再看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故事:
宋徽宗致和叁年的四月,四川嘉州地方忽然一陣驟風,吹倒了龍淵寺內的一株老樹。赫然發現樹幹中有一個入定的和尚。皇帝命令迎入京城(時在八月)。老和尚出定後卻問,“我哥哥慧遠法師在哪裏?”慧遠法師是東晉時代的人,在廬山創辦了淨土宗念佛法門。大家告訴他,現在是宋朝了,幾百年前的人,怎麼是你哥哥呢(《嘉泰普燈錄》卷廿二)?原來這位老和尚是晉朝四川嘉州龍淵寺的主持慧持法師,他入定過了幾百年(《釋氏稽古略》卷二),到宋朝才出定。
像這各修行的經驗裏面有很多問題,我們要走科學的路線,好好研究。其實佛法就是科學,你佛經講五蘊講八識,分析得那麼清楚。現在問題來了,爲什麼他們用功以後能有這樣的定境呢?他們的境界都屬于什麼定境(叁摩地)呢?他們的定是否都是同樣的境界呢?如果用五蘊的道理來講,他們是受那一蘊的影響呢?
我提了很多問題,你們要研究,明天你們要講話,否則有什麼用?談戀愛,打架也還要有個對象呢,你們要是提不出問題來,我就沒有對象了,就沒有意思了。
說定
定的境界也叫叁摩地,佛經上說“百千叁昧”,就是說,有成百上千個叁摩地的境界,各有不同。好比說,剛才有同學寫毛筆字,進步入了寫毛筆字的定境,忘我了,忘了外面的時間與空間,沒有其他妄想了,一心都在書法上,這叫書法叁昧。畫畫的人可以進入畫畫的叁昧,讀書的也可以進入讀書叁昧。這些都是屬于普通的,比較小的定境。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那些修行人的定境。像廣欽老和尚盡管只吃水果,並且已經修行幾十年了,而且還有那些定境,但是他的背是彎的,像羅鍋一樣。
很多人打坐都有這個羅鍋的問題。你看中國畫上的那些老和尚,也都是彎腰駝背的,沒有一個像雕塑的菩薩那樣端容正坐。如果這叫作打坐入定,那我何必學這個呢?我學羅鍋就好了。你看你們自己打坐坐得好的時候那個樣子…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