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P8

  ..續本文上一頁(師表演昏沈樣),那是小昏沈,還算不上大昏沈呢(師接著表演彎腰駝背點頭樣)。這算什麼定呢?

  還有,達摩祖師到中國傳法,面壁九年,結果日本人就學會了面壁,每個人打坐都要找一個地方面壁,背向外面打坐。我就笑他們,修行不是修腿,也不是看壁。你說修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另外,你們已經聽了移喜磁磋嘉女佛的修行故事,還有密勒日巴、甘波巴等等,這裏面都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我們現在只是把問題提出來,等到後面再討論。

  憨山大師入定後,叫不醒他也喊不醒他,最後是靠引磐才能出定,這又是什麼道理呢?你們現在也學了一點佛法了,也要買把磐,作個准備,萬一什麼時候會需要,也能幫助人家,否則,人家告你麻醉,告你引導自殺,你還要去法院,還要消災呢!不過,我想你們是不會入定的,你們那是五漏之身,是個漏得一塌糊塗的破房子,怎麼會真正入定呢?

  如果真有人打坐入定了,千萬不要搖動他,否則,他出定後身體會受傷。中國古代的《神尼傳》裏有很多這樣的記載。比如說,徒弟不知道師父入定了,拉師父的手叫師父起來吃飯,結果手像面筋一樣越拉越長。當然,放開以後,手還會自然收回去,但是出定以後就受傷了,不過,這是可以治的,重新入定後氣脈還可以重新轉 過來。

  還有一個故事,是唐朝時候的事。有一位禅師是修水觀的,徒弟去看師父打坐,結果看不見人,只看見房間裏一池水,徒弟好奇,就往水裏丟一個小瓦片。師父出定後身體就有問題了,于是問徒弟:“我剛才打坐,你來看過我嗎?”“我來叫師父吃飯”,“那你做了什麼?”徒弟回答:“我見都是水,就丟了一個小石頭進去。”師父吩咐徒弟說:“我再打坐入定,你把那塊石頭撿走就行了。”這樣以後就沒有事了。

  陳女士:禅師入定的時候對石訪揮懈芯趼穑

  /font>

  懷師:這時,色身的四大、氣脈都已經轉變了,這些人修行都是很有功力的。那位禅師進入水觀境界的時候,已經沒有身見了,我就是水,水就是我。所以看不到人,只有水。所以說物可以變心,心也可以變物。《神僧尼傳》中記錄的很多高僧尼姑都很了不起,隨炀帝的父親楊堅,就是神尼帶大的。

  除了水觀外,還有人作樹觀、入“樹觀定”以後就變成樹了。另外,修光明定的人作火觀,入火觀的時候人就看不見了,只能看見一團亮光。如果在房子裏打坐,房子也不會燒,只是房子也看不到了,只見到一團火光。中國古時候這種記載很多,有人以爲著火了,跑去救火,到地方才知道沒有起火,只是有人入定了。但是這個火觀的火也真能燒起來哦!

  再比如說,大阿羅漢有神通,但平時一般不會示現給大家看,等他現十八變給你看的時候,說明他快要死了。十八變就是左邊出水右邊出火,或者左邊出火右邊出水,身體下面出水上面出火,或者下面出火上面出水。他會把虛空變成實體,實體變虛空,可以在虛空中行、坐、飛行,等這些示現完了以後,就一陣火光走了。這些大阿羅漢走的時候不用柴火,僅用自己的叁昧真火就可以燃燒了。所謂叁昧真火,就是說在定中,他調動火大把自己焚化了。如果他調動的是水大,他就會變成水了,如果調動氣大,就會變成風了,如果調動空大就會空了,沒有了。這些佛法都需要實證的,沒有那麼簡單。

  有的修行人走的時候會化成彩虹,這種情況與上面講的差不多,不過道理不同,境界又不同了,這就是所謂百千叁昧。

  有時候,我們身體一邊是冰的痛苦,而另一邊卻在發燒,或者下面寒上面卻發炎。我們的情緒有喜怒哀樂,我們的身體每分每秒都不同,都在變。如果你能夠穩定自己的情緒、思想、身心,那就是很大的定力了,很難做到哦!這個定與前面講的定又不同了。大家不要以爲打坐、念佛、拜佛就是修行,不要以懂了理論就是修行,那樣的話,你連修行的影子都沒有呢!所以我常說,只有兩個人是真修行,一個死了,一個還沒有投胎。所以研究教理固然重要,但光研究教理而不修行也沒有用。

  根據唯識學的教理,有五種情況屬于無心地:睡眠、悶絕、無想定、無想天、大阿羅漢的滅盡定。悶絕就是昏迷過去,比如麻醉、植物人都屬于悶絕。“無心”就是沒有意識思想的意思。

  比如說無想定、無想天、空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這四種定與悶絕有什麼不同呢?滅盡定與無想定的差別又在那裏呢?這些問題你們都不會想的啦,你們隨便去打打坐還可以,那是休息、好玩。我以前就講過,世界上享受的就是打坐,但要真學佛修道,就要很認真的研究了。

  佛經講了四禅八定的大原則,但是沒有講放光變彩虹之類的。除了《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講這些境界外,其他佛經都不談這些,都不談神通,因爲神通都是唯物唯心的變化,都是無常。沒有這個身體,你就什麼都不通了,有人說沒有身體還中可以有神通,比如說“鬼通”,那我問你,你看見過鬼嗎?

  趙教授:無想定是一個定境,無想天是一個果位,爲什麼把兩個並列放在一起呢?

  懷師:得了無想定境界的人還有一個肉體存在,而你若進了無想天你就不是這個肉體了,差別就在這裏。好比說你拿了博士學位,那只是說明你到了那個境界,你若當上教授或者總統,那就表示你到了那個果位,教授與總統就好比是不同的果位。

  注意!五位無心地也包括滅盡定,滅盡定並不是斷滅相。斷滅相是佛學名詞,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斷見,一是常見。什麼是斷見呢?好比說×××××××信仰唯物哲學,他們認爲生命死了就是死了,沒有輪回也沒有叁世因果,就像這香煙一樣,抽完就沒有了,不會再回來,這就是斷見。什麼是常見呢?比如說基督教和天主教認爲生命死了還存在,等到末日的時候再複活,再聽上帝的審判,這是常見。再比如說,印度有學派認爲輪回是一個階段,而我們既然有輪回,可見有個生命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是永遠存在的,其實這也是錯誤理解了佛法,也落在了常見。

  斷常二見都不對,佛法是智慧的見解。一般人不是落于斷見就是落于常見,學習佛法最怕的就是落在兩邊,落在斷常坑。好比說剛才講的滅盡定,那是一種方法,一種功夫。如果你得了滅盡定就認爲一切滅了,修道成功了,就落在了斷見上。滅盡定或者無想定是功夫,是可以求證來的,而那個斷見是見解的問題,屬于理解、智慧這一面。

  趙教授:爲什麼說斷常兩見都不對呢?如果說輪回不說明生命常在,難道說輪回說明生命不常在嗎?

  懷師:大家注意!輪回並不說明生命常在,輪回只是說明生命的變化,到最後是沒有一個東西的。落在空不對,落在有也不對,什麼都不對,連“什麼都不對”這種說法也不對。

  小乘佛法講的是“斷惑證真”,認爲斬斷一切迷惑,一切妄念,什麼都沒有了就是道,這是錯誤的,是斷見。實際上,我們的貪嗔癡慢疑這些“惑”是非常非常的,不是切得斷的。好像說你今年五十歲了,你以爲五十年前的事就沒有了,都斷了嗎?其實,五十年前的事都有,都還存在,你一回想,它不就都來了嗎?你說這算不算有呢?今天不是昨天,明天也不是今天,所以說它是非“常”。可是,你說它沒有嗎?今天也就是昨天,明天也就是今天,所以說它也不是“斷”。這是本體論,這才是菩提道,這才是佛法,至于那些功夫,不過都是花樣外表而已。

  “修行恐落斷常坑”,所以你面對現實不對,逃避現實也不對,半面對關逃也不對,說不對也不對,說對也統統不對。佛法、菩提道是離四句絕百非,哪能四句呢?就是空、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所謂百非,就是不對是不對,不對不對也還是不對,就是說一百個不對(非)也還是不對(非)。什麼打坐啦,四禅八定,那也不是道,不定也不是道,倒定不定也不是道。

  放光不是道,不放光也不是道。如果放光是道,那何必修一輩子呢?電燈泡就得道了。你死了能化爲彩虹又怎麼樣呢?與我又有什麼關系呢?如果靠你照亮的話,那我還不如買個電筒好了,如果你說彩虹好看,那我還不如看電視呢!

  道、菩提,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這真正是很難講!禅宗有個公案,沒有正式記載,相傳的,說有一個人修行了幾十年都沒得道,于是就回家了,還是做個普通人。夜裏抱著太太搞了一半,突然就悟道了。

  趙教授:我們沒有嘗過悟道的濤叮揮形蛄艘院蟛胖朗裁詞恰暗饋薄

  /font>

  

  懷師:“隨順世緣無挂礙,涅槃生死等空花。”這是張拙秀才的詩,有沒有道?那個就是道!在用功方面,《楞嚴經》有一句話:“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注意,這只是方便說法哦!以禅宗的規矩,這兩句話也要打棒子的,歇也不是菩提!但是,誰又真能做到狂性自歇呢?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禅師悟道了,在內褲上寫了一個佛字,徒弟模仿師父,也在內褲上寫了一個佛字,師父告訴他:“你怎麼可以這樣,不得了啊!”徒弟說:“師父,你不就是這樣嗎?”師父說:“哎呀,不能跟我學啊!”結果徒弟的身體統統爛掉了。師父是悟了道的,可以這樣玩一下,沒悟道的人不可以隨便這樣。

  還有一個禅宗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小孩跑到大殿,對著佛像撒尿,和尚嚇壞了,說:“你這個小孩怎麼可以這樣?”小孩回答說:“佛經上說,十方叁世都有佛,不在這裏屙,你叫我在那裏屙啊?”對啊,佛無所不在,你叫他在好裏屙呢?憨山大師走的是中國禅宗大乘佛法的路線,先漸修然後到達頓悟,與西藏、印度許多人的修行路線不同。像憨山大師那種經曆,要是在西藏或者印度,烘托一下,宣揚一下,講起來就不得了啦。

  

  第二章 密宗有關的修行

  五蘊 五行 五方佛

  包卓立:前面講了如何利用五蘊的知識去理解那講過的案例。現在我手頭上有一份英文資料,它說色是物質的,就好像是啤酒…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習禅錄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