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東西與佛家無關。其實,我教你的就是禅,等將來有一天,你見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了。」
道人教他觀的法門,他說:「正確的觀是沒有觀,爲而不爲。觀很多點是錯誤的,你就是因爲觀很多點而得了禅病,所以治療你的病的辦法就是“無觀”」。之後,道人給他講述了很多佛家的教法。道人告訴他:「如果你把心火引到腳跟和腳底,你的胸部就會感到清涼,你就不會有算計妄想,不會受情愛的影響。這是真正的清淨的觀。你不要以爲這樣不是禅觀,佛說過:“把心放于腳底可治百病。”天臺的止觀經典很詳細的介紹了各種病的現象和治療辦法,裏面講了十二種治病的呼吸法門。」
另外道人還叫他觀想頭頂有個鴨蛋大小的乳酪,乳酪慢慢融化,流到全身, 並觀想身體是暖的,慢慢的,他的病就好了。
懷師:後面還有很多材料,我們沒有時間講,請大家回去自己看。
包卓立:我也曾經用過這個鴨蛋大小乳酪的方法,很有效。以後大家碰到有人有病,也可以介紹他們這種方法。
前面我們介紹了一些西方人修持的小案例以及大德們修行的經曆,這一部分我們介紹了與修行有關的一些病症,我們可以介紹的就到這裏了,我們有很多問題,希望得到老師的指導。
第五章 唯識法相--密宗的基本理論
懷師:因爲包卓立提出了佛法實際修證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們做了這次的講課研究。到現在爲止,我們已經介紹了現在西方人功夫境界的一些情形,也介紹了西藏修行大德們的修行經曆,按說到這裏可以作一個結論了。後來想到密宗修證最重要的基本學理之一是唯識法相學,因此抽出彌勒菩薩的修證法門系統,也
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法相唯識這一塊,再爲人家作一個補充。
上座部
釋迦牟尼佛快圓寂的時候,他的弟子們就分了好幾派。這裏所謂的派系並不是政治上的黨派,而是由于個人修證的心得不同,那些彼此成就相同、比較談得來的,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個集團。政治的派系、黨派是利益關系,宗教的派系最初並不是利害關系,可以說是道義上的關系。彼此成就相同,功夫也差不多的自然容易談話,結合在一起,成爲一個派系。
那麼,釋迦牟尼佛以後分了幾個派系呢
第一是上座部,都是些修行有成就的大阿羅漢。上座在後來中國禅宗也叫首座,都是佛第一流的弟子,修持學理都有心得。比如迦葉尊者,就是禅宗的祖師,得佛的心法,自然是上座裏的上座。
阿難的故事
佛涅槃後,迦葉尊者馬上召集大家,把佛平生所講的佛法法要集中起來,這在佛學上叫結集,就是大家集中在一起,總結一下佛在哪月哪日,在什麼地方講了什麼法。
第一次結集,他召集了有成就的大阿羅漢五百人。講到這裏,我們要介紹一個很重要的人,那就是佛的堂兄弟阿難。他的長處是記憶力特別好,就像現在的錄音機一般,佛在哪一天講了什麼,他統統記得,我們現在看的佛經都是他講出來的。
迦葉尊者第一次結集的時候,不許阿難來,因爲阿難當時還沒有悟道。這樣做並不是故意爲難他,大家也都知道非等阿難不可,其實這是大師兄迦葉的教育方法。結集時,五百羅漢都進了山澗,迦葉把門關了,不許阿難進來。阿難就講:「你們對佛講的話都有點記憶,可是沒有我全啊,我大小乘都知道!請讓我進來吧!」迦葉說:「可是你沒有悟道沒有資格進來啊!你理論都懂,但還沒有證到。現在門已經關了,你要是有神通、有本事,你就自己進來啊,我們歡迎!」這一下阿難被逼急了,趕快去打坐,七天以後,他所有的都證到了,再來叫門,迦葉說:「你進來吧」,阿難就進來了,這是第一次結集的情形。後來迦葉是禅宗第一代祖師,阿難是第二代。
一切有部
後來派系分得很多,好比說有一派叫「一切有部」,他們也是跟佛學的,了解到一切皆是有,不是空的。換句話說,空就是有。以後一切有部的發展,形成了彌勒菩薩這一派講的法相唯識。其實一切有是講畢竟空,真正的空。像般若講空,其實是一切有,空也是有,所以很難講佛法本體究竟是空還是有。講到修持就是一切有,比如講到五蘊解脫,色的邊際是空,與空相對的邊際就是色,是有。在空、有之間也是有,叫中有。究竟是空還是有
這是最高哲學的問題。「一切有部」發展到密宗,密宗的基本理論是法相唯識,講一切有,那是法相之有,不是法性。法性是空的,起作用以後就一切都是有了。
因此,現在爲大家介紹大乘法相宗,也就是密宗的根本修持原理《解深密經》裏面的第六品,。這一章最重要的是講到修奢摩他--修止和修定,以及修毗婆舍那--修觀。所有佛法的宗派,不管是密宗還是顯教,都是要修止觀。止就包括得定,包括四禅八定,止是屬于功夫方面、實證方面的。觀是慧的方面,是般若。不管是顯教密宗,大乘小乘,任何的修法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止觀。到後來的宗喀巴大師,他最著名的著作《菩提道次第論》,就是宏揚這一方面的佛法,講漸修次第,一步一步的修持。
《菩提道次第論》是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來的,菩提就是成佛之路的意思。阿底峽尊者是中國宋初一個很了不起,有成就的印度出家人。他的《菩提道炬論》應該是根據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來的,嚴格來講,《瑜伽師地論》應該是根據佛說的《解深密經》來的。關于《解深密經》的第六品,這裏只是給你們大概介紹一下,你們回去以後自己要仔細研究。八、九年前我剛來香港的時候,就講過這部經,後來就沒有興趣講下去了。這個東西和打牌、跳舞一樣,要有好對象才好玩,否則很難繼續下去。
彌勒菩薩的法相唯識這個系統,是根據《解深密經》《華嚴經》《勝鬘夫人經》這些來的,學的人要有很高的邏輯修養才行。我們中國人天性不大喜歡這種分析來分析去的東西,什麼東西都喜歡大概,差不多就可以了。講到這裏,我想起一個笑話。滿清滅亡後,那些王族還是喜歡擺擺架子,叫傭人去買醬油和醋,但是只給一塊錢。傭人很爲難:「老爺,一塊錢能買什麼啊
」,「想辦法給我去買!」沒有辦法,傭人只好去店裏,把那一塊錢往櫃臺上一放:
「買醋了!」派頭還是很大。雖然民國已經把清朝推翻了,老板還是給了一點面子,把一塊收了,給他裝一點醋。「哎,錯了!我要的是醬油!」老板只好把醋倒出來,給他換成醬油,所以他一塊錢醬油買了,醋也買了。中國人醬油、醋是不分的,反正醬油、醋差不多,都是黑黑的。中國人作學問也是這樣,不喜歡分析來分析去的學問,所以學習唯識法相就很難了。
《解深密經》說什麼
《解深密經》分八品,所謂「品」就是「篇」的意思。第一篇是,解釋佛爲甚麼講解這本經,這部分很短。第二是 。佛學有個名詞叫「性宗」,講般若的,性宗講空,畢竟空,一空空到底,甚至最後成佛也是空,由空才能成佛。講到一切有的話,就講到了法相唯識,講勝義有,一切皆是有,就連空也是有。這裏爲什麼叫「勝義有」而不照普通那樣就叫「有」呢
因爲一講有,人們就容易把它和現實世俗上的觀念混淆了,以爲我有錢,有太太,有兒子的有與那個有是一樣的,那就錯了。所謂勝義有是指最高最高那個本體的空。所謂空,是顯教最高的理論,你的確可以證到空,可以成佛,的確有那麼個東西你可以證到,那個空就是有,是「勝義」。勝義就是最高的道理,這個道理是有的,不是空的。般若講空是破除世俗一切執著的那個有,所以是不得已才給他講空。等你真正證到空性成佛了,是有個東西成佛,那個東西不是物質的,不像物質一樣的有,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所以叫勝義有。佛法的道理就是講「畢竟空」「勝義有」。
能即生成佛嗎
自從佛涅槃後,畢竟空與勝義有的爭論持續了兩千多年,現在還在爭。主張勝義有研究唯識法相的人,根本不相信即生可以成佛,他們認爲要叁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性宗的人講理論,當然可以這一生就成佛,可以馬上明心見性,立地成佛。
像我年輕的時候,聽到要叁大阿僧祗劫,要數不清那麼多輩子才能成就,我就說這麼沒有希望,我不幹了,不學了。後來學禅宗,屬于性宗這一方面,講直指人心,立地成佛,這可以幹。有人問我:「依教理,不是要叁大阿僧祗劫才行嗎
怎麼這一生就會成就
」我就說:「佛修了叁大阿僧祗劫,最後那一天在菩
提樹下成佛,對不對
」
那人說:「是啊!那是佛最後生,叁大阿僧祗劫修完了,到最後生。」我說:「那好,你怎麼曉得我不是最後生呢
」他們只好說:「你這個人,真是沒有辦法!」
我告訴他們:「我看你們才是真沒有辦法!」這是講到勝義有、畢竟空順便講到的。本經的第二篇就是講勝義谛相(現象),講勝義有、一切有,成佛也的確是有佛可成。
這本經的第叁品是,介紹心意識起作用的現象,這篇最後有一個偈子很重要,我以前講解過的: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與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第四品是,講的是一切法界的現象是怎麼生起的,大概介紹了唯識的叁個要點:依他起,徧計所執,以及圓成實相。我們的心理狀況,從前生到將來,包括入胎變胎兒等等一切都是依他起。我們的心是本來空的,現象都是外界所引起的。見到一個影象,我們的根根就栽進去了,等影像一起來,我們就會把它抓得牢牢的。如果能夠對境心不起,不依他起,把自己的固執成見放掉,圓滿清淨的自性就會現前了。
第五品是,一切法無自性。比如說這個茶杯是一切法,佛說它無自性,我們聽了會覺得莫名其妙,茶杯不是可以裝水裝酒,它不是有茶杯自己的性能嗎
佛說茶杯以及一切東西都無自性,因爲他們本來是沒有的,只因爲因緣湊合,人的力量或者其它的力量才造就成了這個東西,它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所以沒有自己獨立、單獨、自…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