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招招手,門忽然開了,叫釋迦牟尼佛進來,分半座給他坐。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啊!兩個都是佛,所以分半座。然後,他方菩薩從各處都來了。這個故事如果光講學理,可當成一個比方,但真講修證,則確有其事。
多寶如來可說是化身佛、報身佛,也可說是法身佛;也可說釋迦牟尼佛就是他的化身佛。法、報、化叁身合一。修持走禅宗路線的人,充其量,得一個法身境界而已。我可以大膽說一句,能夠叁身成就的,禅宗那麼多人,一兩千年來,沒有幾個。因爲學禅容易走小乘境界,只得一點法身清淨就跑掉的人,蠻多的,舍利弗就是如此。可是現在能如達摩祖師遺言所講的:“說理者多,行證者少。”就不錯了,後世連這個說理的也沒有了。如果我們真正要學佛法,這一品要特別注意。
我再講一個故事,宋朝宰相張商英學佛、爲政、又悟道。當張商英病重臨走時,告訴兒子及女婿:我告訴你們,法華經上所講,地上湧出多寶如來寶塔,多寶如來分半座給釋迦牟尼佛坐,確有其事,不是學理上的。講完後,把枕頭一丟,兩腿一伸走了。本來他生病,躺在床上,但他要走的時候,不想躺著走,所以把枕頭隨便一丟,打在窗上,空中響一聲大雷,他就走了。由他臨終囑咐家人的話,證明他的公子及女婿,也都在參禅。
所謂從地湧出,這個“地”就是心地法門真正達到某種境界時,真空生妙有,自然湧出的事物,這才叫成就,修成無縫之塔,也就是華嚴經的彌勒樓閣。寶塔是沒有門的,也就是楞伽經所講的無門爲法門,並不是說理。
打坐時,達到念頭平靜,清清淨淨,那不過是第六意識境界初步的初步而已,心地法門還沒有摸到。唐朝貫休和尚的兩句詩:“修行不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又想到杜荀鶴的一首詩,我不是教大家學詩啊!詩裏頭,就是禅,也就是佛法,講修證,這就是鞭子,杜荀鶴生在唐末五代的亂世,他的詩說:
利門名路雨無憑 百歲風前短焰燈
只恐爲僧心不了 爲僧得了盡輸僧
大家要注意,真正的修持需要真切的反省,名與利可不容易除去;我說得太客氣了,不是不易去,是去不掉啊!真除去了這個名與利,修證的“行”字才有一點像樣,這一點沒有去,不像樣,不像樣!
這時進入了第十二品,“提婆達多品”,多寶如來分半座給釋迦牟尼佛後,熱鬧了,各方的菩薩都來了。東方國土的佛也來了,這國土的首座弟子叫智積菩薩,意思是智慧的累積。釋迦牟尼佛的首座弟子,是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智積菩薩一到這娑婆世界,看到這裏慘兮兮的,正是未開化地區,非常落後,就告訴他的佛:我們回去吧!東方的佛說:慢點!你還沒有看到清淨面,沒有看到他們的淨土。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從龍宮出來,兩邊菩薩一看,果然相貌不凡。智積菩薩便問:頗有衆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他說:你們這個娑婆世界多苦惱啊,這裏的衆生好度嗎?言下之意,這裏的衆生一定是很難度的。
文殊師利代表發言:我剛從龍宮回來,龍王有個公主,年始八歲,智慧利根。注意這句!善知衆生諸根行業。她知道衆生起心動念,每個衆生的生生世世行爲,她也能知道。已得陀羅尼,已得總持的法門,就是抓住大要點了。
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這是指智慧方面的成就。至于功夫方面:深入禅定,了達諸法,于刹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她當時就頓悟了,到達第八地不退轉地菩薩。辯才無礙,慈念衆生猶如赤子。這是菩薩境界的慈悲。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爲什麼我把這段摘錄下來?爲了讓你們多一個學佛的榜樣,因爲每一句話,都包含了見地、修證、行願在內。
結果智積菩薩不相信,因爲根據佛法,沒有女性成佛的。女人五漏之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叁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于是文殊菩薩叫那個徒弟龍女:孩子,乖乖,你過來。龍女見過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後,獻出了她最寶貴的一顆寶珠。中國文化中有句“骊龍之珠”的說法,據說龍的頸有顆寶珠,那是她的命根,是她的生命,修煉的精華,她將這無價之寶舍掉了,供養這兩位佛。釋迦牟尼佛趕快就收下了,別人的供養他還會考慮要不要呢!龍女對智積菩薩說: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意思說,一切人的罪相、福相、善相、惡相,各種心性狀況,都看得清清楚楚。智力慧見遍照于十方。
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每個人的本性都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每個人都是佛,本來就是佛,你卻沒有找出這個關鍵來,這裏還會有男女相的差別嗎?
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在法華經中,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法身的相,不是報身。換句話說,龍女批駁智積菩薩著了相。
天人所戴仰,龍神鹹恭敬,一切衆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就是說,成不成菩提你怎麼懂?只有成了菩提,悟道的人彼此才會懂。
我闡大乘教,度脫衆苦生。她說:我有這個功德,我就是佛。于是佛就爲她授記,等她講完,珠寶一放,她馬上到南方無垢世界,現身成佛。爲何不在東方、西方或北方?爲何一定要在南方?因爲南方是光明清淨的世界。佛法的方位數字,與易經的方位數字,都是很奇妙的,大通智勝佛有十六個王子,不是十五個,也不是十四個,龍女呢?八歲在佛,二八——十六,功德才圓滿。
龍女獻寶珠又是一個大話頭,這一段完了,法華經的重點也結束了。我們現在只是先講資料,以後再慢慢討論。最重要的重點,是地上湧出多寶如來的寶塔,無始無終,永恒存在。再來就是文殊師利引出來的龍女獻珠,立地成佛的頓悟法門,沒有說女性不能成佛。真正的一乘佛法,並沒有男女老幼的分別。龍女八歲成佛的典故,就是出在這裏,華嚴經也提到過。
接著是“持經品”第十叁。“安樂行品”第十四。在安樂行品中,文殊菩薩爲請法之主。“從地湧出品”第十五品,是釋迦牟尼佛爲消除他方菩薩的誤解,以爲娑婆世界無淨土,而指示大菩薩們裂地湧出,遍滿虛空,把他方菩薩看呆了。原來釋迦牟尼佛已在娑婆世界,教化出那麼多的菩薩來,但不是這個土地哦!是心地,個個都是佛。
兩方的菩薩見面,佛與佛見面,都有兩句問訊話: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你說佛沒有煩惱!其實,教化教得他煩死了,這不是我講的,佛經上都有記載,釋迦牟尼佛煩得都想逃。有一次,釋迦牟尼佛溜到山裏頭,結果碰到一頭大象王,後面帶了五百只大象,象集在一起,專愛打架,吵得不得了,象王也煩死了,也溜走了,兩個碰了頭,釋迦牟尼佛摸摸象王的頭說:此時我同你的心情是一樣的,煩死了,後面跟著一堆。
所以,不要以爲成了佛就沒有煩惱。報身在這裏,還是受這世界許多牽累。
安樂行否,是說幸福吧?平安吧?
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你所教化的,聽不聽話呢?
不令世尊,生疲倦耶?你不至于因爲教化,而厭倦了吧?這都是經驗之談。孔子能誨人不倦,確實稱得上是位聖人。教化人常教得煩死了,連自己都不想活了,就如辛稼軒的詩:“此身遺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卻大難。”這也是人生的一種魔境。
下面跟著“如來壽量品”……等等,乃至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都是法華經的附屬文章,大家自己研究,我們討論法華經就到此爲止。
第七講
內容提要
十念法門
安般、止觀、煉氣
安般品第十七
正意、正身、正言
出息入息
氣與兩腿
羅雲念安般
今天我們講事相的重要部分,是小乘經典的增壹阿含經。采用這一部經典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點就是:隋唐以前,出家在家修持證果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出家方面,在神僧傳、神尼傳中,都可以看到。而那時禅宗及密宗,都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依據佛最初的說法,小乘經典的四阿含經,就是現在佛學所講的南傳佛教。
增壹阿含經是四阿含經中的一部分,在叁國東漢年間傳入中國,是中印學術文化最熱鬧的時候。當時佛教在中國,正萌芽燦爛,與中國叁玄之學的易經、老子、莊子互相融合。在政治上,南北朝是最混亂的時期,但在學術史上,則是最特殊的轉變期,先後持續兩叁百年之久。
當時出家學佛修成證果的人很多,並沒有人特別講究奇經八脈之類的事,不過有神通的人很多。如大家都知道的佛圖澄,晚上看經時,把塞胸口一個肉洞的棉花拿出來,自然就從自身放出光明來了。有時覺得胃吃得太髒了,就到河邊,把胃拉出來洗一洗,洗幹淨又放回去。杯度和尚要過江,把楊柳枝丟在河裏,踏著就過去了。但那時的修持,差不多都走阿含經路線,走的是“念”的路子,以八正道來說,即是正念。
阿含經有十念法門。什麼叫念呢?就是對于心靈的一種訓練方法,訓練自己的心靈,采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稱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與息,也就是現在密宗、道家的煉氣法。中國道家講氣脈,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響。接著是念身,最後一個是念死。這十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爲基礎,小乘做不到,免談大乘。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只要一個方法做得好修行就對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得甘露味,是得無上佛法的法味。至無爲處,便成神通。心無所住之後,日久功課,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來了,不騙你的啊!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槃。一切妄念都去了,羅漢的果位就達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槃的果位。雲何爲一法?所謂念佛。這一法,就是講念佛的法門。
這幾句是公式話,差不多十個法門之中,每個都有這幾句。我們學佛看不起小乘經典,又不作研究,這是不對的。現在的人都說…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