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唉呀!我是走大乘路子,不談神通。”少吹牛了!每個人都喜歡神通,而且喜歡假神通。絕對不理會神通的人,差不多可以頓悟了,那是大菩薩見地的人。其余哪個不喜歡神通?嘴裏說不喜歡,心裏可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們要嚴格地反省,既然好神通,那該如何求呢?要想得果位,佛告訴你只要一門深入,好好修持,都可以得到果位。
第一位法門是念佛。不是後世的念佛啊!後世的念佛法門,是由慧遠法師所創根據大乘經典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淨土叁經而來的。而這個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念阿彌陀佛啊!留給你們自己去研究。
第二個法門是念法。小乘的基礎,告訴我們人生無常、苦、空、無我。這就是法,先要了解清楚。小乘經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這些都是法。
什麼叫念法?就是你專心用這些道理來體會人生,以及身心變化的種種。但我們盡管研究佛學,打起坐來,並沒有把佛學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說得對不對,看經時,唔!很有領悟,打起坐來還是坐在那裏哼啊哈的,這裏氣動,那裏氣不動的。佛法並沒有叫你搞氣脈,佛法是叫你窮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思想啊!絕對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禅定。
第叁個念僧。別以爲是念和尚啊,那怎麼能算是念僧呢?念僧是至心皈依聖賢僧衆,一切聖賢僧,就是沙門,證道的果位上人。
第四個念施。什麼是念布施?禅宗所講:“放下!”就是內布施,什麼都放下了,把心中雜念妄想都布施掉,這樣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這是佛告訴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則。更擴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過錯,把不好的心行通通去掉,起心動念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就是念施。
第五個念天。天有什麼可念的?釋迦牟尼佛承認有天主的,甚至介紹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二十八天。你們不要小看了天道,功夫、善行不到,還不容易升天呢!佛也承認有神仙,可以活到幾萬歲。怎麼煉成的?楞嚴經也告訴你了。佛並沒有說他們不對,只是說他們還沒有得正覺。因爲他們沒有悟到本體,如果他們得了菩提正覺,就不叫外道了。人沒有善行的話,隨便你有什麼功夫也進不了天堂。佛對天道說得很詳細,譬如欲界天有多少天——當然並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另外一個星球。人死後想往生這個天道,還真不容易呢!至于人如何升到色界天道中去,除積善累德之外,還要靠禅定的功夫。四禅八定做不到,是升不了天道的。我們修行了半天,初禅都沒有到達,來生能再得一個人身都不容易。楞嚴經裏已經告訴你,如何修定升到六欲天。
第六個念休息。這可不是光睡覺,而是萬緣放下。實際上真得休息就是禅定。真得休息,可以證果,爲什麼?楞嚴經也告訴你八個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國話“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證菩提。我們睡覺是假休息,身心皆空,萬緣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謂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臥,隨時隨地,念念放下。
第七個念戒。這節另外專題再講。
第八個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這個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氣息。後來天臺宗的止觀,講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從安般守意來的。安般守意不是釋迦牟尼佛創的,印度的婆羅門教、瑜珈術裏早都有了,只不過佛用佛學的方法,將它與般若觀行融會在一起。傳到中國以後,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竅、煉氣都與它有關系。中國的高僧,有神通證果位的那麼多,都同這個念安那般那有關系。修氣是非常重要的,你們生在這個時代,物質文明那麼發達,未來的時代更忙碌了,最好是采用這個方法,不走這條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難,真的很難啊!
我們先插一段經文,增壹阿含經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還詣靜室。佛也是肉體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時尊者羅雲複作是念:今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們是父子;教儀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爲什麼一面坐?因爲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禮後,坐在旁邊等著。須臾,過一陣子,佛出定了,下坐,羅雲退坐,趕快去問父親: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說: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于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你現在問我這樣大的修行問題。汝今羅雲,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具分別說。這裏有四個字要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說,你懂了以後,還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地迷信。方法我來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日:如是羅雲,若有比丘,樂于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要注意!你們打坐坐不住,兩腿不爭氣,那不是“兩足尊”。如果兩腿的氣通了,你們的壽命可增加幾十年。
佛告訴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著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臥、攤屍法都是正身的一種。
我們打坐做功夫沒有效果,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因爲沒有“正意”;因爲顛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結論,拿來當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麼呢?你自以爲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實,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識的境界。縱使你現在做到身體忘了,感覺到內外都是光明,也還沒超出第六意識的範圍。在楞嚴經裏的五陰區宇中,還只屬于色陰的範圍,是堅固妄想以爲其本。
有些人靜坐在一片光明中,未來的事情也能知道,以爲是“靈感”。你若學過唯識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識的反面,是所謂獨影意識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因爲你學佛,所以就會看到佛、菩薩,這是意識境界。拿小乘修證的理論來講,你意識沒有專一,沒有“正意”。所謂正意、正身、正言,叁者都不可缺。換句話說,你處處在犯成,一般人隨便談戒,談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識,一點都沒有正,隨時都在造地獄種子的業,現行變成種子非常厲害啊!要特別注意。所以佛說,修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專一。
中國道家修神仙的丹經,在隋唐以後就多起來了,講氣脈的問題,很多都是從這個安般品中脫胎出來的。東晉以後有黃庭經,講究上藥叁品,神、氣、精,這些都是事相,屬于有爲的功夫。如果有爲的功夫,你都沒有修到家,怎麼能達到無爲呢?有爲法不能專一,念頭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所以後世學佛的,一萬個中,沒有一個證果,請特別特別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經以外,拿我幾十年摸索的經驗,誠懇地告訴各位,你真達到正身、正意,沒有一個身體不能轉化;沒有病去不掉的;沒有身心不會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兩方面絕對地健康,可以返老還童。因爲一切唯心所造,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個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樣,陰符經上有一句話——“禽之製在氣”,這是一個重要的口訣,也就是方法。念頭抓不住,會亂跑,思想不能專一,就因爲你的氣在散亂,氣散亂,心就散亂了。
但氣不是主體,是心的附屬品,可是這個附屬品很厲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不下來,等于人騎在馬上,你的氣就是馬。西遊記裏,唐僧騎的那一匹馬,就是代表那股氣。人若騎在一匹劣馬上,想叫它停住,缰繩拉得很緊,馬還是亂跑,停不下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我們心雖想定,若氣不能定,妄念怎麼能停止呢?有許多人情緒不好,身體不好,其實都是氣不好的緣故。
無他異念,這時心裏什麼念頭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系意鼻頭,把意識挂在鼻頭上。這句話,害死了許多修道學佛的人。什麼“守竅”啊!“眼觀鼻,鼻現心”啊!小心得高血壓。還有什麼學白鶴,白鶴能活一千多歲,據說是因爲白鶴休息的時候,鼻子對著肛門,兩氣相通的緣故。但我們的脖子比白鶴短這麼多,怎麼學?所以佛說:衆生之愚癡,至可憐憫者也。系意鼻頭,不是叫你看鼻子,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氣,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爲一。
出息長亦知息長,你的正意不要離開呼吸,呼吸出來有多長,你自己要能知道。入息長亦知息長,注意這個“知”字,如果你一邊在修氣,一邊腦子裏亂想,那就不對了,沒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爲一,叫安般守意。怎麼把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條繩子,。把這一匹馬拴住了以後,等于妄念被拴住了,修行便可以專一,也就可以證入“初禅”。修行的效果是一定會來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呼吸進來有時候是涼的,這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病態,一種是絕對健康的,是自己的熱能,也就是“四加行”裏面的“暖”相生起。相對的,你會覺得從外面吸進來的空氣是涼的,而又覺得那個空氣與你不相幹。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你們打坐,有時腳心發暖,那就是“息暖”。不過你們心跟息,兩者不能專一,所以東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亂跑,跑到哪裏就暖到哪裏。跑到丹田就以爲是拙火,勸你趕快撥—一九電話,叫消防隊吧!(衆笑)。
佛告訴他的公子: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這個氣息,就是楞嚴經所說的風大,大家應該還記得,楞嚴經裏面的性風真空,性空真風。但這一步牽涉到大乘的修法,暫且不談。你們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夠在靜坐時,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産生的效果,就是記憶力非常好,腦子特別靈敏。
你們一般學打坐的,坐在那裏,呼吸時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沈時也不知道;有時意識中有點空靈,又有好幾個東西在亂忙,如果不信,你們自己檢查看看,根本沒有“正意”,…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