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叫什麼功夫啊!你坐一萬年也沒有用。
最近好多人問我,關于不倒褡,難道不倒褡就是道了嗎?哪一本經典,哪一條戒律叫你不倒褡啊?除非真正在修頭陀行。連佛自己都要睡的,經典上、戒律上,只教你睡時,要觀想日輪在心中,要清明地睡,睡得少,這些講究是有的。出家人睡,去掉五蓋則有之,並沒有叫你不躺下來。我說這些話,並不是說不倒褡不對;只是,你如果自認爲有這個體能,可以做到不倒褡才行。如果沒有這個體能,結果要修道,道沒有證到,體力先搞垮了,這個可太不值得吧!我講的話很嚴重,是很誠懇地告訴你們。佛乃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我們要做實語者,老老實實地講話,直心是道場,所以要注意這個問題。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著睡,也可以注意呼吸,這是同樣的道理。
有時有息,亦複知有。注意!這裏進一步了。後來天臺宗把這個法門擴充了,叫做“調息”、“聽息”、“數息”,乃至後來到了密宗,叫作修氣功、修九節佛風、修寶瓶氣等等。道家有句話:“天地玄珠,萬氣本根。”在身心配合下,氣有萬種的變化。中國人看相,先要看氣色好不好,的確是有道理的。
呼吸沈靜到停止了,絕對找不出妄念來,你要起個妄念都起不來,可是這時知不知道?很清明,這是實際的功夫。這時做到了有時無息,亦複知無。至于知道的這個“知”,又是什麼?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所謂靈靈明明,始終存在。
若息從心出,亦複知從心出。這句話就要研究了,從心出並不是從心髒裏出來,而是說:心念動了。心念動時,有時覺得與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時如有旁人經過,這個人馬上會受感染,他的心境就會得甯靜,或覺一股熱流一樣傳到他身上來。但這是過程,不是好事,這是做得到的。這時候還沒有得定,還早,只是普通靜坐功夫而已。
現在科學曉得人體會放光,本來每個人都會放光的,到那時,你的氣息停止了以後,那個光芒放射得更大。如果講有鬼神,那個時候,鬼都不敢碰你,老遠看到你就躲掉了,陽氣盛極之故。
所以息從心出,並不是息從心髒出來,那是你的心念動了。換句話說,一般人練氣功都從心——心念故意造作,學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構成一個氣息出來的道理。
若息從心入,亦複知從心入。修寶瓶氣時,丹田有一股氣,煉到能不呼不吸時,即使把你長埋于地下,也可暫時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現在談的這個路線,都是從鼻子來的,其實我們人體也在呼吸。身體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時叁樣東西還在——暖、壽、識。阿賴耶識並沒有離開過身體,真正入定了,氣息一定充滿。氣息充滿的人,不管多大年紀,身體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軟的,軟化到如嬰兒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去碰他,只能用引磐在耳邊敲。
你們功夫做了一段時間,身體還沒有軟化,兩條腿盤不住,這不是兩足尊,而是兩足爭,打起坐來跟兩腿在爭、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寫信問我打坐的問題,他說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與腿爭!我們現在用功都來不及,還跟腿去搞這玩意兒!來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麼姿勢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兩條腿已軟化,自然就盤得住了。只要這兩條腿的氣通了,壽命也跟著延長。你注意!你覺得身體老化一點,僵硬一點,那麼你就早准備一點——准備走了。老子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所以也不要有門戶之見,在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因爲“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趕快多打坐,不要以爲忙啊!累啊!沒有時間打坐。你要趕快坐,坐到能夠住氣,那麼一個鍾頭下來,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了才行。不過有一點要注意!腸胃要空虛一點。道家有兩句話:“若要不老,腹中不飽。若要不死,腸內無屎。”當然營養還是要夠,腸胃幹淨,氣就容易充實。
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在這物質文明發達的時代,修這個法門,對身心都好,壽命也可延長。你們打坐時,有的人不是會亂搖嗎?只要你把意念與呼吸配合爲一,氣就不會亂跑了。則無愁憂惱亂之想,所以學密宗的講,由喉輪到心輪的脈打通的人,妄念就不來了,憂愁煩惱自然就去掉了。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則都具備了。
羅睺羅聞法後,往詣安陀園,安陀園又譯爲阿蘭若,意即清淨的道場。他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余念,系心鼻頭。羅睺羅開始修持佛所教的安般法門。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並沒有錯。你們以爲應該無妄想,把正思惟也丟掉了,那就錯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對的。
欲心便得解脫,無複衆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于初禅。羅雲依照佛的教法,入了初禅定,這時才真得大喜樂,發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第八講
內容提要
修持證果
初禅到四禅
結使和大阿羅漢
念身與白骨觀
念佛與淨土宗
念法與學理實踐
念僧念聖賢僧
念戒守戒
念施念舍
念天及天堂
大家的筆記一定要交,但筆記不是記錄,不是把我每一句話記錄下來,而是記要點,加上你自己的心得。日記是把要點配合自己的修證、體會,再加上對問題的參悟作一個記錄。
上次提到,自佛法傳入中國,爲什麼東漢之後,隋唐以前,修行證果的人那麼多;但在宋明以後,證果的人越來越少,主要原因就是修證的問題。
講到修證事相的問題,要特別提出小乘經典——四阿含經。中國佛教喜歡講大乘,但真正中國的佛教,是融合大、小乘的;而且大乘是以小乘爲基礎。後來的顯教與密宗的修法,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所以這次才特別抽出增壹阿含經的“十念”要點來講。隋唐以前,學佛修道證果者多,就是因爲注重這方面的修持。十念當中,念“安般”最重要。“安般”的修證方法,于後漢時傳入:大安般守意經,就是這一個時期由安世高翻譯的。
現在繼續上次羅睺羅所提出的報告,用安般守意的方法修持,到達不呼不吸的禅定境界。這裏已將秘密告訴我們:一定要到達不呼不吸的狀態,才能證入初禅。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名、利、財、食、睡等欲,是屬大乘範圍。小乘範圍的欲,是指性欲。關于這點,還會再討論。佛在叁千年前,對于現在人所有的性花樣,早都知道,在經典上佛都講到了。欲念不得斷,羅漢果位就證不到。這個欲念甚至包括了遺精,譬如夢中因欲念而有的遺精;同時也包括了各種自慰的方法;自慰,包括意淫,純粹心理想象的自慰方法。上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呼吸到了不出不入時,欲念才可能解脫,這是小乘境界的解脫。
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于初禅。這時才證入初禅境界。“覺”是生理上的感覺狀態,冷熱脹餓等。“觀”是心理上的知覺狀態,每個念頭的來去都知道。此時呼吸不來不往,並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爲毛孔還是在呼吸,脈搏還是在跳動,到達渾身毛孔呼吸“靜止”了(不是真的停掉),才稱爲呼吸不往來。此時知道自己的呼吸完全停止了,這就是”觀”的境界。
有覺有觀,即由感覺和知覺反應來的,這個反應就叫“一念”。念持喜安,就是心中發生無比的喜悅。“喜”,偏于生理而言,“安”,則是心理上的輕安,此時,身心如坐虛空,這時才證入初禅的狀態。
證到初禅的狀態,還不一定證到初禅的果位。證到初禅的果位,可以稱爲“初果羅漢”。至于什麼條件可以稱爲初果羅漢,大藏經中的記述多得很,如果肯花時間加以融會貫通的話,自然就會知道。
修證部分乃南傳經典主要精華;學理部分是如是思惟。
大乘見地略有不同,小乘有小乘的見、修、行,這一點要搞清楚。
學禅不離禅定,但不一定要從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見地,注重般若。當然仍須修證,沒有漸修的根基,如何談頓悟的成就!
有覺有觀再進一步:有覺有觀,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叁昧念喜,遊于二禅。
由有覺有觀的境界,再進一步證入內心無比喜悅。這不只是口頭的高興,而是看到一切衆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內心都是詳和的;他們即使有錯,也是值得憐憫的。慈祥是內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于勉強的,所以菩薩“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狀態久了,整個身體會僵化,氣脈就不能通了。
這時專其一心,專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狀態。氣停了,就是道家“無火之爲炁”,漸漸的證到:無覺無觀,叁昧念喜,心中無比的喜悅。這個喜悅的境界就是“念”。此時證到二禅。
增壹阿含經,在叁國東漢末年傳入,這時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爲一修就有效果。當時西晉的文化相當高。如果佛教光靠學理進來,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與神通一來,知識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現在學佛的人,哪裏有神通!只有神經。如從禅定入手,就會有神通,個個都有,不足爲奇。
無著菩薩一系下來,專講唯識法相方面的修證,在這一套理論系統下,我們方才講的,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于初禅,還在有尋有伺的境界裏,還是在第六意識的狀態中。到達無尋有伺時,才是這裏所講無覺無觀,叁昧念喜,遊于二禅。心理思想,不再像電子般亂跳動,而進入無尋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時還有境界存在,還沒到無尋無伺地,還不到“無心”地,還早得很。“無心”談何容易啊!如果我們認爲萬事過了不留意,就叫做“無心”,這樣每個人都會。禅宗祖師說:“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學禅宗,在見地上有莫大的好處,但在修證方面,卻有莫大的流弊。凡事的利有弊,這也是一陰一陽的道理。
無複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于叁禅。
這裏又起變化,到了叁禅,心頭的喜念沒有了,守著一種境界——覺知身樂。…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