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證佛法▪P19

  ..續本文上一頁山,或大海島,絕于人境,斯亦輪回妄想流轉,不修叁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這十種神仙,只在心的方面修煉自己,沒有大徹大悟證得菩提,他們掌握到了生命存在的關鍵,活一千歲一萬歲都辦得到。但這只是輪回妄想的流轉,沒有明心見性,還是會墮落的。如果能明心見性,那就對了。執著了方法爲究竟,那就不對。不明心見性,什麼都不對;若證得了菩提,什麼都對。

  再講天道: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有些人不會眷戀這世界,不像仙道的人想活上幾千歲、幾萬歲,可是妻子的恩愛舍不掉,有這種思想的人很多。但有些人可以做到:于邪淫中,心不流逸,儒家的方法也如此,不管幹什麼,心沒有散亂。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于日月。像這樣有相當修養的人,命終後,可以超越這個娑婆世界,往生到天道的四天王天(見書後頁叁界天人表)。然而還是在欲界中,稱六欲天。

  六欲天的天人,壽命比我們長太多了,而且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痛苦、煩惱。他們福報很大,所以都是做善事、修善行、做功夫的人往生。因爲沒有離開男女的欲念,所以叫六欲天。雖未離欲念,但已將欲念升華到很高的境界,所以能升到六欲天。

  瑜伽師地論卷五,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叁地之二雲:一切欲界天衆,無有處女胎藏,然四大王衆天,于父母肩上或于懷中,如五歲兒歘然化出。起世經卷七,叁十叁天品第八之二如此記載著:諸比丘,彼于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于坐處或兩膝內,或兩股間忽然而生,初出生時,即如人間十二歲兒,若是天男,則在天子坐膝邊生,若是天女,則在天女兩股內生。至于色界天的天人則由父親生,頭頂裂開而生出來。天人頭上都有花冠,死前花冠先枯萎,這時天人、天女都哭了,這個人快死了,要墮落到下界去了。到了下界變成我們這些人,我們這些人還覺得自己很偉大呢!

  人類靠兩性關系生下一代,欲界天人行欲時,如起世經卷七,叁十叁天品第八之二雲:四天王天、叁十叁天行欲之時,根到暢適,亦出風氣,夜摩諸天,執手成欲;兜率陀天,憶念成欲;化樂諸天,熟視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語成欲,魔身諸天,相看成欲。色界天人彼此以眉目傳情就可以;無色界天人,彼此連看都不必,只要彼此意念一動,就生下一代了。

  若把描寫叁界天人這一部分佛經資料集中起來,當作小說寫,變成一部新的宇宙生命觀,一定很吃香,也很可觀,可惜我們沒有興趣這麼做。

  修持到達初禅,才能往生欲界天,何以如此?因爲在初、二禅之間的人,欲念還沒有完全斷,只不過最後那欲念屬于思惑了,只是風流而不下流,看看,覺得很美而已,沒有邪念。這是情,情屬于思惑,一樣是貪瞋癡。

  說到癡,古代高明的文學家,如清朝龔定盫的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憐花,多美好的句子。又如宋朝黃山谷的詩:“五更歸夢叁千裏,一日思親十二時。”這兩句詩,若拿佛法來看是思惑,是感情思想上的煩惱,是生死的根本,輪回的根本。當然這已經升華得多了,欲念是最粗的,所以欲念不斷,不能證果。

  如何斷欲?佛只先教我們過午不食。過午不食有幾大功德:第一,不易昏沈;第二,斷睡眠;第叁,斷情欲;第四,身體清明。

  斷欲除了這個方法以外,佛沒有教別的,但是斷欲是最難的,很少人真正能把欲斷了的。年輕人打坐,剛剛把功夫做得好,情欲就來了。沒有情欲時,打起坐來,半在昏沈半睡眠。這怎麼辦?要靠煉氣,所以,十念中第八項“念安那般那”,非常重要。

  佛教有兩大宗派,特別提出煉氣以求定。一爲天臺宗的調息、數息、聽息(參考書籍:摩诃止觀;大止觀、小止觀;六妙門);另一爲密宗黃教,創始人是宗喀巴大師,他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強調,做功夫要注重調息。尤其紅、白、花教更注重煉氣;所謂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等,煉好了以後,才能證得菩提。

  爲什麼“息”這麼重要?生命的四大——地水火風,其中:骨頭、肌肉屬地大,不大好下手修煉;水大屬血液,屬于液體類,從這一步下手修煉也很難,不過,功夫做好以後,水大自然完全淨化了,此時血液流出來是白色的乳汁;至于火大:功夫到了相當的火候,叁昧真火發出時,百病皆除,可長生不死。

  總之,四大中最重要的是風大,就是呼吸往來的氣。一口氣接不上來就會死亡,所以氣最重要。念頭與呼吸有很大的關系;思想越散亂,呼吸就越亂;思想細了,呼吸也跟著細了。到鼻子不呼不吸時,才叫做“息”。所以打坐做功夫,調不好息,談不到得定;也談不到止觀的止;充其量,只不過有一點影子而已。打坐後身體變好,並不是你方法修得好,是靜坐中,無形中在調息,氣息變細了,身體便轉好一點,如果我們把意志專一起來修持,那效果就更大了。

  由初步起修,到證果成阿羅漢,再到成佛,不論大小乘,都不離這個安般法門。佛在增壹阿含經中,由羅睺羅的報告,已露消息給我們,只是我們沒注意到而已。

  成道不成道暫時不談,活著能少病少惱,走時幹脆利落,不麻煩自己,也不拖累別人,已是第一等人了。借著煉氣修氣,最容易達到這個目標。煉氣只是初步,因爲真息並不是氣,這個初步的方法,等于靠火柴來點燃一個東西,使它燃燒。所以密宗稱之爲“燃法”,是靠我們後天的呼吸,來點燃與生俱來,本有的原“炁”(音QI)使其發揮功能。

  有些人打坐時,身子會自然地搖動起來,那是因爲身體裏頭有問題,氣在動,走到有毛病的地方,自然就搖動起來,趁現在還健康的時候開始煉,不要等到病入膏肓再開始,就來不及了。

  天臺宗小止觀法中,有一個偈頌:

  心配屬呵腎屬吹 脾呼肺呬聖皆知

  肝髒熱來噓字至 叁焦壅處但言嘻

  呵(管心髒)、噓(管肝髒)、呼(管脾胃)、嘻(管叁焦)、吹(管腎髒)、呬(管肺)。

  在空氣幹淨的地方,站著或打坐,用這六字之中的一個,作口形呼氣,不要出聲音,盡量呼,呼到不能再呼了(肚子癟進去),嘴巴一閉,讓它自然吸。煉得累了,停下來作調息功夫。此時就是小止觀所謂“有覺有觀”,感覺自己不呼不吸了,非常輕微,雜念少了,慢慢練習下去,身體內部會起各種變化。

  瑜珈術洗胃法:吞長紗布,一端吞下,另一端用手拉著,吞至胃,然後拉出。測出胃不好的人,須馬上找醫生。

  洗腦法:幹淨的水,用鼻吸進去,初練習時,頭痛如萬針穿孔,練慣了以後,水一吸一噴,由嘴裏出來。煉到後來,一吸氣,不是只到肺部,同時可以直接進到腦裏去,腦子可整個貫通,同時也到腳底。莊子雲:“真人之息以踵,常人之息以喉”,一點不錯。

  洗胃的另一種方法:頭仰,舌尖向小舌頭裏頂,發“嘔”欲吐,胃裏的髒東西,就會拉幹淨。

  最好能一個禮拜斷食一天,光喝水,清理腸胃,身體會健康。

  這些都是有爲的做法,密宗的寶瓶氣、九節佛風,走的是瑜珈術的路子。身體四大不調,想打坐得定絕無可能。氣息調整不好,身體也不會健康。同時還要懂得營養,懂得醫學。儒家講:一事不知,儒者之恥。所以必須發心,樣樣學問都要知道,這是大乘的精神,各種常識要學,就是菩薩道。相反的,不懂又不學,就是凡夫。

  氣功做得越好,精神越旺盛,也不會累,然而心會累,關于這其中的道理,以後再作研究。這時妄念少到極點,如果調整得好,妄念根本沒有了。妄念沒有,思惑就來了。所以打坐時覺得:唉,已經坐很久了,這不是妄念未斷,是惑沒有斷。這兩者層次不同,本質則差不多。所以學禅的人,如果連這個道理都參不出來,還叫什麼禅呢!光是一個話頭是沒有用的,學禅要開悟,開悟的人已得無師智,自然懂這些道理。

  第二步到達不想做氣功時,注意,即羅睺羅所講:息入則知息入,息出則知息出,身體內的氣,像能量一樣在動,道家有任督二脈之說,其實是氣的作用,任督二脈之說是見惑。

  到了息入知入,息出知出,有覺有觀的狀態時,有些人覺得自己的身體還在,以爲這是妄念沒有空的緣故。其實這種心理是矛盾的,再做十年功夫也沒有用。這是初步有覺有觀的當然現象。以爲這是妄念,就是理認不清。拼命想辦法除妄念,怎麼能得定!怎麼能上路!白做了。功夫到了這個時候,要參考羅睺羅的這一段報告。

  到息真正充滿了以後,可以忘掉身體,進一步求大乘道,再進一步到達: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佛把秘密說了,呼吸的往來是生滅法,是現象,我們的生命都在生滅中,而能使它往、使它來、又能使它生滅的那個,並不在生滅中。那個是本體,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心的體。所以,煉呼吸時,如走大乘的路線,定中有慧,性風真空,性空真風,然後到達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與孟子的“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煉息是非常重要的,因爲煉息可斷去欲念,做到不漏丹。老年人煉息可使陽氣重來;有病的人可借此去病,健康長壽。

  總之,五千法門無量妙處,就在這個法子裏。沒有時間對諸位詳盡地講,很抱歉。

  第十講

  內容提要

  聽息數息的問題

  精氣神樂明無念與叁界

  空假中叁止叁觀

  密宗及修氣

  修脈

  生命和宇宙法則

  上次講到念安那般那的重要,通俗名詞稱爲煉氣。安那般那煉出入息,包括顯密許多方法,而原則只有一個。若加上印度婆羅門、瑜珈術、中國道家,至少有幾百種方法。方法雖多,但歸根結底都是練氣煉息。

  我常感歎講話難,難于使聽話的人明了。上次上課講有爲修法,許多同學覺得很過瘾,可見現在人都喜歡有爲法。其實,煉氣功和證果是兩回事,這一點大家應該了解。

  再則,同學間輾轉相傳這些方法,結果都搞錯了,只好以引用古人的話來說:“爐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聊以自慰。

  這…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