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都認爲,出家人應該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會。可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他因爲得到了營養,恢複了體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經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別注意身體健康與營養,因爲沒有健康的身體,是無法修道與證道的,這是一個事實。有關身體的健康與營養,以及與修道的關系,我們都要一步一步提出來研究。
佛接受了營養,恢複了體能,才渡過恒河到菩提樹下。那時,他沒有辦法找到一個能夠指導他的明師,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樹下打坐、發願。
這簡單的幾個字,很容易被忽略過去,看的時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沒有深入體會。佛當時的誓願,推開了宗教,推開了莊嚴的辭句,等于說發了誓、賭了咒——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這裏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這句話,他求道就是那麼的專心。
根據釋迦如來應化史集的記載,佛在六天之內,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後陸續一夜之間證得六神通。第七天的淩晨,擡頭一看,注意啊!釋迦牟尼佛打坐不象我們那麼呆板,頭也不敢擡,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擡頭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證悟到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由這裏岔開一句話,想到了陶淵明的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般認爲,這也算悟道了吧!(衆笑)
剛才唠唠叨叨的,說明釋迦牟尼佛悟道的經過,就是要說明我的老朋友蕭先生問的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個什麼?
你說這一下擡頭悟道,悟道了以後,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費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嗎?換句話說,他悟道時不過叁十歲左右,弘法時也不過叁十二歲,弟子們比他的年齡都大多了。他從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後,各種的修煉、修苦行,是不是白幹了?我當時回答我的老朋友蕭先生說:“他悟的就是那個緣起性空。”蕭先生說:“嗯,對了!”推開門就走了。
不曉得你們大家注意到沒有,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他走了以後,一個念頭來了,蕭先生研究佛學很多年了,別人問這個問題還沒有關系,他問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換句話說,他問這個問題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釋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緣起,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很簡單,而在當時爲什麼那麼難?難的是什麼?佛十九歲出家,修持了那麼多年,才懂得這個道理,而現在我們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經的人都懂,對不對?這有什麼稀奇,如果悟到了這一點緣起性空,就一而貫之,一切通達了,那麼這是什麼道理?假定他悟的這個道理對,那前面功夫又怎麼說?又如何交代?
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學佛,看到了佛法就曉得自性本空,性空緣起,雖然這個道理都明白,爲什麼我們還是要修持那麼久?而且我們自己,不要說做不到菩薩,連初步的小乘羅漢都做不到,尤其令我感歎的,在現在這個時代,連證到半個果位的人都沒有看見。
所以蕭先生一走,一個念頭使我心境不安,感歎今天世界的文化,國內外搞宗教的,搞神秘學的,各類各式的花樣,都非常的發達,但社會也更亂了,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越來越不對勁了。由去年年底到今春,同學們出國寫回來的信,所看到的資料,修道的也好,搞什麼的也好,到處一片混亂。唉!真是無一不亂,無人不亂,此所謂亂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再加上蕭先生這一問,問題在哪裏?注意!我們大家學佛,有點顛倒因果。怎麼說呢?“倒因爲果”,也就是說我們大家都在倒因爲果。是的,我們都曉得自性本空,曉得都是因緣等等。但是,這些學理和道理,不是我們的,而是釋迦牟尼佛苦行那麼多年以後,對弟子們的回答;人家把這個回答記下來以後,我們看了才懂的。事實上,不是我們懂,那不過是佛經的增上緣,我們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答案是:我們也應該走修行的路子。要學釋迦牟尼佛一樣,走禅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證,自己去證到那個緣起性空。
因爲我們懂得這許多道理以後,往往會誤以爲自己的成果,尤其最近多年來講打坐的,一個個道家也會、密宗也會,滿口的行話,但是看看他那樣子,又一點都不像。至于說有沒有功夫,有沒有求證到,也一望而知。如宋朝大慧杲禅師說的,你有沒有開悟,你站在那裏我就知道了,哪裏還需要等你說。可是現在這些人,滿口的道理,尤其什麼奇經八脈,這裏通,那裏通,熱鬧得很。我說“你不要把身體通亂了”,這一切都是因爲我們先學了佛經上的那些知識,把前人修持的成果,拿來倒果爲因,倒因爲果。
釋迦牟尼佛這一大藏教,是理也罷,是經驗也罷,他只懷疑生死問題,生命的問題。他追求的是人生怎麼樣“了”。所以蕭先生提這個問題很重要,也就是這次開講的動機。
第二個動機是通知單上面講的,幾個外國回來的學生,朱文光、李文、陶蕾等,也提出這些問題要我講。我說我有一個條件,中英文的記錄同時出來,我就講。不要像以前一樣,每次講了以後,紀錄了以後,幾年都沒有交卷,最後跑得沒影沒蹤了,這是第二個因緣。
第叁個是要感謝這裏的住持,借給我們這個地方來講課。
現在再回到剛才的重點上。我們知道,一般講修證功夫,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經驗和累積的見地,拿來倒因爲果,然後就變成佛學了。結果我是我,佛學是佛學,兩個是對立的,對于修持一無用處。所以我經常說,佛法——修持的方法,與佛學的涵義,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現在要走的,是准備學佛的路線,也就是這次開講的因緣。
我們今天開講,所要引用的經典如下:
(一)經部
大般若經
大涅槃經
華嚴經
金剛經
心經
維摩诘經
楞伽經
解深密經
勝鬘夫人經
大寶積經
法華經
楞嚴經
圓覺經
(二)律部
四分律(小乘)
菩薩戒(大乘)
(叁)論部
現觀莊嚴論
大摩诃止觀
宗鏡錄
正續指月錄
大智度論
密宗道次第論
瑜伽師地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假定一個人想學佛,想學佛法,把上面列舉的這幾部經律論,花上叁五年的功夫,作比較深入的研讀,絕對足夠了。至于講到內容的采用,也不離這幾部經論,大家能自悟更好。有些朋友認爲,只要修持作功夫就好了,不一定要看經論,那是絕對錯誤的。要知道,作功夫,如果理不明,見不正,功夫就不會上路。換句話說,功夫作不好,那就是因爲理不通達。
舉例而言,一位同學和我討論一件事,他說,我這兩天心裏頭好象有件事,他說,這是什麼?他覺得這是一個問題。他很用功,這些現象大家都會有,這確實是個問題。他說:我看這個東西,找這個東西,找它能不能找得到?我說:當然找不到,這是生理影響心理,這幾天氣候不對,你有感冒。這就是佛所說的煩惱,這位同學越找越找不到,越找越煩惱,我告訴他,你去找它時,它已跑掉了。等于小偷一樣,當你一叫小偷時,他早已走了。有時煩惱在心中,不去理它,因爲找不到原因。于是這位同學,就另外換了一個思想、觀念來代替。我說對的。
但這只是普通人的修養方法,高明的人不做這種事情,因爲他知道心裏頭有個東西,找也找不到,金剛經不是告訴你,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嗎?來無影去無蹤,你知道它,它已經沒有了,最好不去理它。可是你說,現在我們煩惱來時,硬起心來那又變成真煩惱。這種不理的念頭就是真煩惱,也就是又加進去一個東西。
我們現在討論的,就是要注意心理與生理的關系。比如去年年底,有一位女居士,忽然嘴歪了,中風。她倒有信心,問我是不是氣通不過。另有一位居士,守戒律多年,眼睛忽然看不見了,是白內障,後來針灸好了,也問,是不是氣到那裏走不過了。這些都是最近的事情,證明我們學佛的,功夫和身心都有連帶的雙重關系。這些問題都要詳細討論,如不拿出來討論,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大家修持時,哪些是受生理影響,哪些是受心理影響?如何解脫身心兩方面的問題?一定要弄清楚才行。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去年一位朋友去世了,他也學佛很多年,但是解脫仍難,要想離開身體,說去就去,做不到。想做而又做不到,道理在哪裏?你真做到,你的身心分離得開,那就差不多了。但是這不算悟道,只能說是解脫。所謂坐脫立亡,盤個腿,或坐著就去了。不僅是出家人可以辦得到,在家居士也可以辦得到,甚至修養高的讀書人也做得到。
修持作功夫,身心絕對可以分離。但是,做得到身心分離,也不過是能夠解脫而已,至于悟道了沒有,答案是不一定。功夫要到可以坐脫立亡的境界,雖然不容易,但比悟道就容易多了。過去這一種方法,視爲秘密不肯講,其實佛經上都有。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講太清楚了會有後遺症。因爲人們知道了會去試一試,反而試出毛病。又有些人知道了這種法門,可以借此自殺,可以借此逃避。爲此之故,才爲大乘密乘戒律所禁止。但若作科學研究來講,可以知道肉體與精神如何分離,如果光憑我們自己修持,去磨練,幾十年中會不會摸得到,還是一個問題。
現在我們所要講的重點是叁個,就是見地、修證與行願。
什麼是見地?
拿中國禅宗的術語來說,見地就是見道。見道以後,怎樣去修證?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知道以後要如何去實證呢?幾十年前我還年輕的時候,開始學佛,當時有一個老牌的心理學教授,他說:非常佩服佛學的理論,但是認爲佛學的理論沒辦法證明。因爲佛學說一切唯心,如果現在要心理造出一個金鵝,而且會生金蛋,照理說一切唯心,應該可以造得出來,但是事實上卻不可能。見地就是理;行願同修證是事,照佛學的成語來說:就是“事相”,以禅宗的講法,就是功用,普通叫功夫。
大家學佛,首先提到定。能不能定,不去管它,先問能不能盤腿?盤腿不是定,只是習定的最基本方法。你腿都不能盤,還談什麼…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