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證佛法▪P3

  ..續本文上一頁呢?理到了,事做不到是不行的。事相做得到,行願做不到也不行。

  現在我們先解釋這叁件事,並且要確確實實很老實的來討論。講修證,這些經、律、論,就包括在修證裏面。修證不離禅定,這點是很重要的。

  關于“定”,最初譯爲禅那,是梵語的譯音。以後借用中國文化裏的觀念——“大學”裏“知止而後有定”,故稱“禅定”。後期翻譯的經典。認爲禅那不能完全表達它所涵的意義,于是又翻成思維修。後來又發現這個名詞易被誤解成心理的思想,所以玄奘法師又譯成靜慮。不論靜慮也好,定也好,都出自“大學”。事實上,這個名詞的定義很難下,彌勒菩薩一派,幹脆不講這些,就稱“瑜珈”。後來瑜珈是指修這一套功夫的人,而“瑜伽”則是這一套功夫的總名稱。

  在印度,瑜伽與瑜珈,本是一個東西的兩個定義。如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就是指修持有成就的人,地是次地,論是論述,所以書名的意思就是對修持一步一步境界的討論。佛法所有的經、律、論,都是告訴我們修證的方法。可是我們現在他是他,我是我,完全合不攏來,理與事兩個配不起來。尤其是身與心不能合一,腦子知道這個道理,事情配合起來就做不到,這正是修證功夫的問題。

  普通我們講修證的叁部曲是見、修、行。要見道須有般若大智慧。見道是大智慧,大福報。真正的大福德,也是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是大福德。智慧沒有開發是因爲福德不夠。大智慧福德如何來?是“行”來的。所以見、修、行是叁位一體,缺一不可。

  現在有一個大問題,講到修,就提到定。一般人不論國內國外,對宗教修持功夫都很內行,修就是修定。大家修定觀念的最大錯誤是什麼呢?是以爲所謂“定”就是什麼都不知道,這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義是相違背的。此其一。

  其次嚴重的是,現在一般人都稿神秘了。靈感啊!神通啊!第六感啊!超越冥想啊!各種神秘名稱都加上去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大家要知道,神通與神經是雙胞胎,這一點真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爲失之毫厘,差之千裏。

  話又說回來了,什麼是定?一定要認清楚。四禅八定,是佛教修證方法的中心基礎,不過佛法不在定上,定是共法。但是佛法也不離開定,曆代高僧傳中,功夫修證到“定”的比丘及比丘尼非常多。甚至南北朝的皇帝,也是與佛教有關,如劉裕小名寄奴;梁武帝,隋文帝等與佛教關系都很深。

  佛告訴了我們修證的路子,但是我們自己沒有走過,反而把聽到的這些,當作是自己證到的,這是“倒因爲果,倒果爲因”。什麼奇經八脈、叁脈七輪的;這一關打通了,那一關打通了;搞氣脈的,搞打坐的,都不是真正的禅定。這是什麼道理?因爲搞氣脈的,都是受生理感覺狀況支配,如果不能超越生理感覺狀況,而以爲這就是道的話,那就錯了。換句話說,這個道在哲學基礎上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因爲有身體存在,當身體健康的話,才能生起氣脈變化,如果沒有身體,還會有氣脈變化嗎?由此可知,氣脈變化是由身體來的,是屬于生理的,物質的。這樣一來,道在哲學上不是成了唯物的嗎?這個問題就嚴重得很。

  如果你說不是唯物,而是唯心的,好,那麼你能拿身體以外的那個東西來看看嗎?別說拿個東西給人看,你能入定叁天給人家看看,也就很了不起了。你一入定,這四大的身體就和你脫離了嗎?所以我剛才講見地、修證、行願叁個部分,包括一切,叁位一體,同等重要。

  真正要修證的話,楞伽經、瑜伽師地論、現觀莊嚴論等,都非常重要。如果意生身不成就,修持便不會成功,所修持的功夫,還都屬于四加行中的初步而已。四加行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法。我們講佛學都曉得四加行,加行就如工廠裏的加工品,加工法。四果羅漢、十地菩薩、十地的功夫,每一地都離不開四加行。換言之,初禅有初禅的四加行,二禅有二禅的四加行……。在現觀莊嚴論中,彌勒菩薩提到過;在瑜伽師地論中也提到過,都對四加行非常重視。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僅是佛學研究得好,但功夫都不能實證的話,就是沒有做到加行的功夫。

  四加行在教理上是暖、頂、忍、世第一法,當然有他的解釋,也很合理。我們嚴格地推開教理來講,四加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比如我們學佛學道,動辄談生理變化、氣脈問題,按道家標准來說,奇經八脈通了的人,我還沒有看到過。如果真打通了,根本還不算成道。至于四加行初步的“暖”法,還沒有達到氣脈通。

  氣脈真正通了以後是怎樣的境界呢?兩腿盤著,不但不想下來,渾身軟化了,與虛空合一,輕靈得很,舒服無比。真正氣脈通了以後,身體內在的光明才可以生起。盡管沒有光,內部仍是一片光明。普通一般人眼一閉,前面黑漆漆的,這叫一團無明。

  但不要以爲這一片光明是大光明境,那還差得遠呢!這還是有相之光。我只告訴你們,這時光明生起以後,拙火(或稱靈力、靈能)才能起來,我們這個自性的本能與我們的身體,如“水中鹽味,色裏膠青”一樣,這一杯清水裏,放了一些鹽,攪和以後,水是鹹的。你能把鹽找出來嗎?水裏加了顔料,也拿不出來了。同樣的,我們生命自性靈能,在這個身體脫離不開;能脫離的人也不見得悟了道。這只是修證功夫而已。等靈能發動了,才到達了四加行的暖法。

  修持功夫到了暖法的人,不管年紀多大,便如嬰兒般,全身軟綿綿的。但這個並不就是道,沒啥稀奇!這是生命本能本來具有的。問題是你如何才能修持到這個暖法。這些問題,教理上的解釋都不同,我們是以事相來解釋的。

  說到“頂”法,並不是頭頂開花,而是與虛空一體,如莊子說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才是達到了頂法。先做到了暖法,其次才到頂法。頂法修持到了,就是初禅。初禅有初禅的加行,二禅有二禅的加行……,然後才能到達忍法。

  什麼叫做“忍”法?就是一切都截斷了,這時妄想截斷,脫離世間,超然獨立。無生法忍,“忍”是行容詞,截斷了,但這還沒有證到空,只不過一切被截斷了而已。世間的觀念與煩惱都截斷了,到達了這個境界,也不過是世間修持的一個最高成就而已,還沒有跳出世間,所以下一步才能到達”世第一法”。

  當一個人修到“世第一法”這個階段時,才能夠算得上是個人,做人到達了頂尖,也等于莊子所說的“真人”。換言之,在莊子眼中,未得道的便是假人。雖然功夫到達了這個境界,還是世第一法而已,仍未超出世間。

  那麼超出世間的路怎麼走?任何一步修證功夫的路線,都離不開四加行,每一步都離不開,包括學淨土、學止觀、學密等都是一樣。都是由四加行的成功和禅定的成功以後,才能談到修出世法。這也就是修證的程序與次第。

  剛才這些話,是由于提出叁步驟,見、修、行的問題而闡明的。首先是見地,有了見地以後,就是如何修道,如何行願。現在倒轉回來只講定的問題,講定的實際道理,這仍是初步,將來要一步一步很詳細地討論它。在修證的過程中,大家必須要注意四加行的道理。

  第二講

  內容提要

  僞經之辯

  楞嚴經的密因

  心與緣

  七處征心

  八還辨見

  五十陰魔

  色陰

  大家要做筆記,我統統要看,而且看過以後,要改過、批過。做筆記第一可鞭策自己,不願寫的更要寫,勉而爲之去試試看,可以改一改自己的習氣。不願寫的,犯了一種毛病,認爲自己的東西不值得一寫,太謙虛了。另一種是不屑一寫,又太傲慢了。我勸大家要寫,尤其是年輕的,對于修養,這是最大的一種磨練。同時規定寫日記、心得報告。最好兩本輪流,一本交給我看,一本在你那裏。

  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討論修證佛法的課程,每次所引用的佛經經文,以及我所說的,都要能于心地上來體會,千萬不要變成佛經是佛經;我的話仍是我的話;自己還是自己,那樣就無多大利益了。再一點請大家注意,千萬不要聽課時打坐,如果能夠一面作禅定功夫;一面又能夠做筆記;又能夠聽清楚,那麼就差不多有一點基礎了。但是普通人,心是不能二用的。稍稍有一點靜定功夫的人,不要說禅定,一心可以十用,甚至百用。也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並不困難,六根的確可以並用。不過,假如你沒有這種禅定功夫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專心的聽課。

  上次講修證法門的事相,四加行的情形,有很多同學反映說,第一次聽下來,沒有抓住中心,還未入流,也沒有一個綱要。若照我原訂的綱要,真正上路也是要個把月以上。今天把要講的前後順序變換一下,先發楞嚴經講義。

  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爲僞經。這個觀念是從考據來的,因此造成佛學界的一些人,對這些經典,好象根本不屑一顧。但是我敢冒昧地說:書生之見不足道也。

  現在把這種種現象的前因後果,大略說明一下。中國文化到了清朝,漢學興起,分義理、辭章、考據、記聞。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西洋的哲學包括在義理中;站在西洋文化的立場,我們的義理包括在哲學中,各人的立場不同,觀念就不同。唐詩、宋詞是辭章之學,每個時代的文化,都有其代表性。比如漢文章、魏晉書法、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對聯等。

  辭章之學不談,清儒欲特別提出義理之學。這是因爲宋朝理學興起,只談心性性命之學。到了清朝的儒學家們,對于這些性命之學頗爲反感,因而走向實際的考證學問。稱爲“漢學”。現在的外國人,稱中國所有的學問都爲漢學,根本上這種稱法是錯誤的,而我們也跟著稱自己的學問爲漢學,實在就更可笑了。

  考據只是一種形式科學,認爲這些經典是僞經的,就是由考據而來,其中的權威就是梁啓超。但是,梁啓超對佛學只懂一些皮毛,應該算是外行,他認爲這些經典的文筆…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