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太好,不像是印度的文章,故而認爲是中國人僞造的。但我認爲從內容來看,這些經典不是僞經,所以這些考據是有問題的。
我們再來談有關楞嚴經的第二個問題:這本經起首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包含了修行作功夫的大秘密在內。除此之外,真正修證的密因再沒有其他的了。不過幾十年來,我還沒有碰到過一個對本經真正有研究,真正能找出楞嚴經修證方法的人,實際上,在這本經典中,由凡夫到修證成佛都講到了。懂得文字的人,一看就懂,可是多數的人,都被這本經的優美文字騙住了,反而沒有看懂內容。
楞嚴經裏面有一個重點,也是一個大秘密,就是修證的方法。實際上,見地、修證、行願叁者不可缺一。真有了見地,修證一定做得到;真正修證做到了,行願也一定做到了。有一點缺陷都是不對的。
我的話象下雨一樣,不限定對某一個人說,而每一個人都有份,你是得利或不得利,完全看你自己。這本經典見地、修證、行願都在內,我慢慢幫大家挑出來。
楞嚴經開始“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佛與阿難的對話,問“心”在哪裏?往返討論了七點,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然後佛告訴阿難,心在哪裏。
楞嚴經卷一: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
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
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
爲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
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
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他說我們爲什麼自己不能明心見性?因爲無始以來,我們生命中有一個東西在作用,就是攀緣心,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因爲我們的思想不能停止,就是睡覺時、睡夢中,還是在思想,這個叫攀緣心。一般人錯把這個攀緣心認爲是“心”,等于西洋哲學家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只是普通人的思想觀念,但卻錯了,不是本“心”。要怎麼樣才對呢?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佛說的這個心是現象,是本體所起的作用。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體,它所發出的現象是分段的,像電波一樣的跳動的。你不要去抓住這種現象,要回轉來認識那個本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識精元明包括了唯識的識,精是真精神,原來靈明的這一點,就是你那個能夠知覺,能夠感覺靈靈明明的那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呢?能生諸緣,這個東西在裏面一動,我們思想念頭一動,心裏一感覺,外面就起作用了。
什麼是緣?我講的話是緣,發出聲來你聽得到是緣,我這樣一句接一句講,你聽的觀念跟著走,就是攀緣。
現在大家坐在這裏,人多了,身體覺得熱,就是裏面的識精元明,對外面的熱量起感應,心裏頭就感到很熱很悶,這是與熱的緣發生感覺,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如禅宗所講“萬緣放下”,外緣都丟開了,所剩下的那一個,就是有個丟不掉的東西。比如大家坐在這裏,感到兩腿、膀子不舒服,這是緣。什麼緣?體緣,身體上的反應作用,同“你”沒有關系。那個知道身體不舒服,腿不舒服,那個既不在腿,也不在膀子,除掉緣以後所剩下來的,緣所遺者——就是這四個字,本來那個東西,外緣都丟掉了以後,剩下的那個東西。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一切都是那個東西變動出來的,所以衆生顛倒,一味的跟著萬緣去跑,而在六道中輪回、生死中打滾。這是正面的,還不是它的密法,這裏頭反面的還沒有講。
我常提醒大家,當你一上座,兩腿一盤,那一刹那是不是非常好?但坐好以後,就不對勁了,爲什麼?因爲坐好以後,就覺得自己在打坐,覺得氣也不對,身體也不對,而剛盤上腿的那一刹那,倒有點像萬緣放下,什麼都不管的味道。等腿盤好了,什麼都在想,又想成道,又想威儀端正,又想不要打妄想,妄想來了又要趕掉它,趕掉後,又想……唉!何必趕掉它,趕了以後又是妄想,反正都是坐在那裏搞鬼。
其實只要外緣自然地放下,剩下來的那個沒有動過的,就是那個緣所遺者,佛就那麼直接的指示給我們,因爲把這個搞迷糊了,所以枉入諸趣,就只有在六道中輪轉了。
我們再來討論八還辨見。
“見”是什麼?現在我們一般人打坐,坐起來是什麼現象呢?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色雜妄想,想相爲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
佛說一切衆生都找不到這個心,爲什麼?因爲色雜妄想,生理反應跟著心理的妄想,起交互作用,然後在裏頭想相爲身。其實我們這個身體之中還有一個軀體,就是自己思想所聚成的自己。比如剛才有一個同學講,本來不好的身體,在外面跑了一趟就變好了,可見心理作用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心裏有一個由妄想形成的軀體,你那思想本身,就是這色身裏頭的內胎子。那個思想聚合一些外緣,變成你身體裏的一個軀體。
所以聚緣內搖,就是把外緣的思想啦、情緒啦等等,所有的東西聚攏來,當你打坐坐在那裏時,就是這四個字,聚緣內搖,象筒子裏滾出棉花糖一樣,越滾越多,心裏頭亂得很,猶如開運動會一般。
趣外奔逸,念頭向外亂跑,然後眼睛閉著,昏擾擾相,昏頭昏腦的,轟隆轟隆坐個把鍾頭,叫做“參禅”,把這個樣子以爲心性。豈不知這不是真心,犯這樣大的錯誤,還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所以認識不清楚,還以爲自己在修道,還以爲心在這個身體上。如果心在身體上,那麼你死了時,心不是就找不出來了嗎?
佛把這些話講的明明白白的。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他說,阿難,你們就不曉得,打坐時開眼、閉眼都沒有關系,不要守著身體。你們就不知道,以身體爲中心,擴大至整個虛空,整個太空都在你的“心”裏頭。那麼這個軀體又是什麼呢?想相爲身而已啊!這就是見地。
現在在座有許多老修行,功夫做得不錯了,你們在打坐時,有沒有守著身體在轉呢?若沒有,是不是見地已達到了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的境界呢?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窮盡瀛渤。
佛說我們衆生那個本體,如大海一般,不知比太平洋大多少,你的身體在那裏不過是一小點,我們反而把那個大的抛棄了,只守著那一小點,認爲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生命。大家都抓住這一小點在搞,聚緣內搖,如搖棉花糖一般,越搖越大。禅宗祖師雲門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事實上,這個外洎虛空山河大地的妙明真心就在你身上,只是被色身及其他業力——色雜妄想蓋住了,要把它找出來。現在講了楞嚴經,是不是都懂了?你都體會了沒有?“外如虛空”,是不是參究了?證到了?要作功夫證到才行。
一邊抄筆記,一邊聽我講,注意!如何修持到六根並用,一心清淨,這才是學禅。美國及日本的禅宗,專門參究那些公案及話頭,野鴨子飛過來。飛過去,那個與禅有啥相幹?那只是教育法上偶然的一點機趣而已。又如惠明問六祖:師父,五祖告訴你些什麼秘密呢?六祖說:哪裏有什麼秘密!密,不在我這裏,在你那裏。這句話就是個大秘密。
楞嚴經裏,佛講這內外七處都不是心,佛說以你自己爲本心,向外面擴展,擴大到整個虛空,都是你心裏頭的東西。換句話說,內外七處也都是心,懂了吧?這是如來的密因,你們大家都沒參出來。但內外七處都是什麼心?是心的用,不是心的本體。起用的時候,是他身體的色身、報應身的作用;歸體的時候,就是法身的清淨。
雲門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裏,將山門來燈籠上,作麼生?”將外面的燈籠拿到大殿裏做得到,把山門拿來放在燈籠上,做不做得到?這是禅師的說法,他在那裏亂說,這個那個,那個這個的,像演電視一樣,結果看一看在座,大家沒一個懂,只好自己再說了,“逐物意移”,又說“雲起雷興”。
中國的文化,講出來就是文章,所以出家人要注意,把文學底子搞好。雲門的意思是——唉!可惜,我講一句,你們的心便向外面跑了。這就是楞嚴經裏趣外奔逸的意思。雲門祖師說了上面那些話以後,看看大家,沒有人懂,于是說:“雲起雷興。”他看學生們答不出來,所以只好代他們答了。
再引用雪窦禅師的話:“我有一寶,就在裏頭,抓不出來,分不開。”他作了一首詩:
看看看 古岸何人把釣竿
雲冉冉 水漫漫 明月蘆花君自看
看!不是向外看,是向內看自己。有人站在古岸頭上,想度你上岸,你不上鈎,沒辦法。禅的境界是,當你萬緣放下,把身心都丟開以後的那個東西。明月下面看蘆花,蘆花是白的,月亮也是白的,白對白的,還有什麼?一片都是白,空空洞洞,要你去找。
又如臨濟禅師上堂說法:“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這就是說,你們找不到這個無位真人的人,還不懂的人,拿出來看看。這個時候有個出家人站出來說:“如何是無位真人?”臨濟禅師聽他一說,下座抓住他說:“道!道!”也就是說:你說!你說!“其僧擬議”
——那出家人想說時,臨濟禅師放手歎道:“無位真人是什麼幹矢橛。”說完了就走回方丈室去了。這就叫上堂法語。看禅宗公案,要像看電視劇一樣,把整個身心投入了去看,不能死讀。
至于“八還辨見”,還是講見地,到後面才講到修證功夫的路子,佛把最高的秘密都講出來了。所以,我們天天帶著楞嚴經,沒把它看懂,修行不上路,很可惜的,也辜負了佛恩。
現在舉一個“八還辨見”的例子,楞嚴經卷二:
…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