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氣也是生滅法。
大家要注意:羅睺羅修到四禅境界,這其中另有關鍵。並不是光修氣就可達到四禅,還須把貪、瞋、慢、癡、疑等八十八結使一並解脫,才可證得羅漢果。
如果光修氣,只在功夫上走,一樣是外道,因爲是心外求法。我發現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心地法門的重要,其實功夫只是化城,不是寶庫的目的地。
在隋唐時期,比丘、比丘尼、居士等,證果的很多。當時一般人修持,都是拿到一個法門,規規矩矩去修。愈到後來,佛經翻譯越多,道理知道得也就越多;再加上社會環境更加複雜了,衆生對佛所說的話,懷疑的本事越來越大,也就是慢疑更厲害了;對世法的貪瞋癡也越重,當然證果的人就更少了。
南北朝時,智者大師創立了天臺宗,比禅宗創立得早。中國十宗中,最早的是東晉慧遠法師所創的淨土宗。天臺宗的止觀法門,初步是修息,再轉到修空、假、中的叁止叁觀。修止即修定,修觀即修慧,這就是定慧雙修。
天臺宗以數息、調息、聽息叁法門來修止觀,等到真得定後,馬上進入“空觀”。也就是說,等到呼吸調整好,到達不呼不吸,氣息充滿了,這時妄念少了。此時如果不走觀的路,光煉功夫下去,就可以得神通,走向小乘果位,乃至走向外道的路子。
所以,此時應該馬上觀心,回轉來觀空,曉得呼吸調整到不呼不吸,身心甯靜愉快即止。這時候還是一念,然後把這一念放掉,再空下去,身心都不管,叫空觀。不過這個空,注意啊!還是念,所以還是在第六意識中。
因此,當我們打坐時,覺得一念都沒有了,好清淨的時候,這曉得清淨的,也是一念。
當你知道清淨時,已經不清淨了,又是一念了。等于一面玻璃,你用白筆或黑筆在上面一畫,也是一個東西,但你不能說黑筆是壞的東西,白筆是好東西。所以佛經上說,眼睛裏,不能丟進去一點點碴子,也不能丟進去金剛鑽粉,因爲不論好壞,都不能丟進去。
但是止觀不講這個,這時候,你曉得清淨的境界就是“有”,不過這個有是“假”有,所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至于那個道體,則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所以叫做中道。這個“中”,采用了龍樹菩薩的般若中論。所以稱作空、假、中叁止叁觀。
有時在空觀的境界裏入定,也可以一定八萬四千大劫,我們連定八個鍾頭都做不到,不要說八萬四千劫了。或是在空的正觀上,能這樣一定,也差不多了,然後再轉來修有觀、中觀,就容易了。
修持天臺宗所創止觀路線,在當時很好。到了隋唐,由于證果的大菩薩、大善知識多了,教理也跟著越來越多。理越明,做功夫的人就越少,證果的人自然也就少了;再者,禅宗發達以後,到處都是禅,嘴巴都很厲害,道理都很明白,實際修行的人反而不多,證果的人當然也跟著越來越少了。
現在接著講氣,印度北傳的佛教傳到西藏,稱爲藏密。開始是紅教,演變成花教、白教,再演變成黃教。黃教是宗喀巴大師創立,他的四大弟子是達賴、班禅、章嘉活佛及哲布尊丹巴。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講修定、修觀,與天臺宗的止觀法門,幾乎完全相同,唯引用經教不同而已。天臺宗的摩诃止觀,走的是龍樹菩薩大般若宗的教理,是性宗路線;宗喀巴大師走的是無著菩薩唯識法相宗的路線。
修密宗主要強調的是修氣修脈,以達到成佛證果。氣修不通,脈絡轉化不了,不能得定,就是所謂的:“中脈不通而言得定者,絕無是處。”至于打坐,能坐上幾天幾夜,並不一定是你氣脈通了,氣脈通不通和打坐是兩回事。但氣脈通了,要坐便坐,非但可坐上幾天幾夜,就是睡幾天幾夜,站著幾天幾夜,也照樣都能入定,入定與姿勢是無關的。
現代人腦子太複雜,所以修有爲功夫,也就是修安那法門最好,修氣、身體也會好,如果想借修氣求得證果,要懂得醫理才行,所以先要自己研究醫理及醫藥。
有一些跟我多年的年輕同學,普遍都有依賴性,處處依賴老師,這裏痛、那裏痛,只找老師,不肯趁老師在時,多研學醫理,更有甚者,吃了藥後,問他反應如何,竟答不知道,像這個樣子,真不知道他如何學佛修道!
一個學佛修道的人,是絕對自私的,要先能管理照應自己的身心。如果連身體的變化都不知道,還叫修道嗎?修道要清楚身體內部的變化,以及心理的變化;起心動念,都要知道。也就是說一個人只管自己,做到完全的自私,但不妨礙別人,那就天下太平。換句話說,對自己身心內在任何一點變化,都隨時要很清楚,這才叫修道。學佛之道就是先求自度、自利,這一點要注意。
舉凡身體的變化,欲念的澄清,飲食的調理,氣候的變化等,處處都是學問,都要留意。古代的大善知識們,不論道家、佛家,都是通醫理。修持功夫高,他們都是從自己身體上體會出來的,也是從自己心地法門中體會出來的。不是靠書本讀來。一個人一生幾十年,老實講,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讀許多書,只要心地的寶庫一打開了,就都會懂的。
宗強調修氣,在修氣以前,這些道理先要懂得。修氣修到不呼不吸,呼吸停止,密宗叫“寶瓶氣”,瑜珈術稱“瓶氣”。人像寶瓶一樣,在定境要來時,氣充滿了,呼吸停掉,肚子回收進去,身子自然直了,端端正正,定住了,這時舒服得很,叫你下坐都不幹。
不呼也不吸,並不是真正沒有呼吸,只是很細微而已。此時雜念沒有了,過了很久,好像有一點吸進來;很久以後,又有一點呼出去,到這個境界就要修脈了。這是唐代以後密宗的說法。
知息冷知息暖,就是在修脈的境界,但並不是在鼻端知息冷暖,而是在身體內部,此時,在身體內部知道哪裏發暖,哪裏發冷,這就是後世密宗所說的脈,差不多相對于神經反應。每個細胞的感覺,哪裏走得通,哪裏走不通,都清楚。事實上,脈就是息的更進一步。
打坐爲什麼腿麻?因爲腿的脈不通,下部的脈都沒有通。最難通的是臀部,我們坐到後來不想坐了,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心,一個是身。通常我們不想坐了,是不是心不想坐?不是的,大部分是因氣到臀部沈不下去了,此時氣會影響心理。凡夫的心不能轉物,唯物思想家認爲,人的思想受物理影響,並沒有錯,只是這個說法只適用在凡夫的境界上。氣也是物,所以我們坐到某一階段時,因爲氣到臀部沈不下去了,無形中腦神經緊張起來,心裏就坐不住了,只好下座。如果氣從臀部通到大腿、膝蓋,一節一節通下來,要經曆過痛、癢、麻、脹、冷、熱、甚至兩腿發爛,最後等氣一走通,忽然就好了。古代修行人,修持精神很可佩,氣把身體內部的髒東西逼出來,逼到身體都爛了,他們也能把色陰看空,毫不在乎。現在的人有福氣了,只要吃消炎藥,打消炎針就行。
待氣到了足心,才能談得到叁脈七輪。氣脈打通了,准可得定,得哪種定?定有百千叁味,每種不同,而我們卻以爲只有一個“禅”。所以說,爲何禅宗以後更無禅,禅是真誤了不少人。
正把中脈打通了以後,一坐一定,閉著眼,滿天星鬥看得清清楚楚,密宗所講的是真事。那個情景就像太空船進入太空的境界一樣,這就是宇宙的奧秘,生命的奧秘。上次太空船進入太空的整個過程,每一秒我都留意其變化,注意宇宙間的法則,是否和人體是一樣的,結果發現完全一樣。由此更證明,佛法顯密所說的修持經驗,一點都沒有錯,錯在我們自己不用功,沒有修證到。
第十一講
內容提要
達摩的理入行入
二祖安心
四祖與各宗派
五祖的時代
六祖的時代
即心是佛的流弊
小釋迦仰山
臨濟四料簡
我們的課程已進入第五個禮拜的第二次了,實際修證的資料,因時間的關系,無法在這裏作仔細研究,要大家自己去研究,光聽而不研究是沒有用的。
我們開始所講的,是關于學佛見地方面;後來偏重于修證做功夫的事相。特別要注意的,是十念法中,修出入息的方法。這個修出入息的方法,因個人生理、心理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佛說的念安般是大原則,當然每一句話,內容都很複雜,若能修好,絕對能做到健康長壽。若做不到,則是因爲不得法,或者沒有恒心。有了初步的修持,再進一步得定,發智慧、得神通,也都絕對能做到。至于詳細的方法,當然不簡單,密宗的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四部,都是修安般法門發展出來的。
先不談悟道成佛,光說修養功夫,應參考孟子的養氣原則,還有呂純陽的百字銘:“養氣忘言守,降心爲不爲”也非常重要。呂純陽是道家,也學禅,他在百字銘中,把修證的事相,尤其煉出入息成就的步驟,都包括在內了,很值得研究。當然細則很多,非依明師不可,沒有過來人指導,會走很多冤枉路,如由有經驗的人點一句,則事半功倍。
前面所有關于修持法門的討論,都屬于四加行的範圍。修氣的法門與心物的關系,因時間不夠,暫時擺下不談。
現在再介紹中國學佛的修持路子。
前幾次談到自東漢以後,到了南北朝、隋唐之間,修行有成就的人很多,尤其是隋唐以前,走的都是小乘的修持法門。後世有一個毛病,一聽小乘就看不起,這也是顛倒因果。我也再叁地說,學大乘沒有小乘基礎,根本就不必談,等于小學基礎沒打好,怎麼讀大學呢!唐宋以後,禅宗興盛了,證果的人卻越來越少,而說理的越來越多,直到現在,都是如此。一般人動辄參話頭、參公案,或者觀心、默照,統統叫它是禅,這都是笑話,都在顛倒因果。
東晉時代,大小乘經典源源滾滾,都向中國介紹而來。經典的翻譯很多,教理越來越發展,對當時做功夫的人不無影響。尤其是鸠摩羅什翻譯的法華經、金剛經,影響中國之大,無與倫比,維摩經亦然。
東漢以後,魏晉南北朝這叁百多年間,是中國文化學術,以及哲學思想最輝煌蓬勃的時期。在形而上道方面,比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還高明。不過很可惜,一般學佛的人,只懂學佛這一面,南北朝的曆史未加研究,只…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