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受用身。自己具有五種神通,智慧圓滿,有五種妙用。有智德,有大智慧福報。
化身是他化二身,爲一切衆生化身千百億,教化度人。他化二身有大恩德,大慈大悲。
永嘉禅師又說:
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
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
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
當我們修證法身時,要注意,不要癡迷,許多人執著空的境界,人我皆空一直定下去,往往會貪戀其中。憨山大師講“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在清淨境界裏,做不到轉身入世。所以做到法身不癡,就是般若,是大智慧。
永嘉禅師在永嘉禅宗集中,分十章來敘述見地、功夫與行願,其中第八的簡示偏圓,及第九的正修止觀兩篇,尤其須仔細研究。
指月錄卷六,圭峰禅師作禅源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語,具雲禅那,此雲思惟修,亦雲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衆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明爲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雲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雲理行。然今所述諸家述作,多談禅理,少說禅行,故且以禅源題之。”
懂得這個道理叫禅理,忘情是沒有妄念,沒有煩惱,心空了。情代表情緒、妄想、妄念等等。契之是證入。
唐末禅宗的情況,已流于多說禅理,少說禅行的趨勢,所以今天隨便講禅宗,那更不是禅了。自唐宋以後,毛病已出來了,圭峰禅師看不下去,才作禅源這本書。
“今時有人,但目真性爲禅者,是不達理行之旨,又不辨華竺之音也。然非離真性別有禅體,但衆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背塵合真,方名禅定。若真論本性,即百真非妄,無背無合,無定無亂,誰言禅乎?”
有些人只曉得明心見性的道理,卻根本不懂這個道理是要實證的。
在指月錄這本書中,記載古代禅德,如何見道,如何修持用功夫,如何行願,統統講了。前人留給我們的法寶太多,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用功,沒有去看,更沒有去研究,自己智慧沒有開發,所以看不出寶藏嵌在泥巴牆壁上。每個有成就的人都很慈悲,把東西留下來給我們,希望能幫助我們學有成果。
古人觀心的路線,所謂叁際托空,是很簡單的。打坐時,什麼功夫都不要用,只要能夠在前念過去,後念未起時,保持中間這一段空,就行了。由這個起修,自然會了解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公案。若做不到,就假裝中間這一念空了也可以。這一點假裝就是種子,由這個種子自然會開花,會結果。這幾句話很重要,很重要。
指月錄卷一:“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
佛說的話中,包括了見地、修證、行願。“正法眼藏”這句話,可以參考夾山說的:“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見地、修證、行願,也都在裏頭。所以夾山的弟子洛浦說,先師意,簡直沒有人知道啊!
前面提到,心境如果能做到叁際托空,永遠保持如此,奪人不奪境——人空境不空,就可以證果,也可以發神通,還可以了分段生死。當然變易生死仍未了,這一段須特別注意。小乘可了分段生死,不能了變易生死。再進一步的人,可以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而大生死——根本無明,並沒有破。
生死要如何了呢?指月錄卷二:文殊問閹提遮女曰:生以何爲義?女曰:生以不生生爲生義。殊曰:如何是生以不生生爲生義?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是爲生義。
殊曰:死以何爲義?女曰:死以不死死爲死義。殊曰:如何是死以不死死爲死義?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離散,而能隨其所宜,是爲死義。
我們的生命是怎麼來的?第一個生命怎麼來的?由無始而來。無始以前,爲什麼要來?——不生而生,生而不生,是生的道理。
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合攏來。搭成了一個房子,雖然這四樣東西和合,變成一個身體,地還是地,水還是水,火、風還是火、風,各不相涉,各安本位。“而能隨其所宜”,還是相互配和顔悅色,合攏來,構成了這個生命現象。
唯心、唯物的關系都在這裏,這四大,我們看它是結合的,事實上並沒有和合。說無所合,又能隨其所宜,就是楞嚴經上: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不要只研究佛學,要把這個理拿到自己身上來用功,來求證。若平時只曉得打坐,守著一個境界,瞎貓守到死老鼠,其實是只瞎貓。要參:“未嘗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也是生從哪裏來的道理。
死以不死死爲死義,你認爲死了?世界上誰沒有死,死而不死,我們看到人死了,骨頭也散了,實際上它們還是各安本位,而能隨其所宜。
庵提遮女問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爲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殊曰:“其力未充。”
庵提遮女問文殊:我早就悟到了生死之道,卻還被生死的力量帶著。等于我們說:我明知道空,就是空不了,妄念就是去不掉,明知道這個,卻沒有用。
爲什麼被生死所流轉呢?現在有個人出來安慰我們。文殊說:不要難過,你那個東西還是對的,不過練習得還沒純熟。力量還沒擴充,所以仍被生死所轉。也就是修定的功夫未到。這裏全講功夫,功夫不到不行。若能把身體解脫,要走便走,理論上可以做到,可是我們做不到,因爲其力未充。這個“力”,包括見地、智慧之力,以及修定功夫之力,這點很重要。
講到“行”門,學佛的行最重要。包括外在的行爲及心理的思想、觀念種種。
沩山禅師有兩句名言:“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我們一念放下,無所謂善、惡,無所謂是、非。善法不是,佛法也不是。就是六祖所說: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是菩薩戒,菩薩起心動念之萬行,心念一動,說善的就向善的做,不舍一法。
我當年去看傳缽老和尚,這個老和尚與虛雲、能緣爲當年大陸的禅宗叁大師。我一到,老和尚趕緊煽風爐,燒茶。我說:“師父啊,不敢當,不要燒水了。”老和尚說:“你不懂,你們是客人,我是主人,萬行門中不舍一法,理當給你們燒水。”這是老一輩的行徑,每一點都要注意到。
禅宗裏頭的行願、見地、修證功夫,叁者不可缺一。拿教理來講:行願是功德,功德不圓滿,智慧不會成就。換句話說:智慧不成功,就是功德不圓滿。
指月錄卷十二,“沩山謂仰山曰:汝須獨自回光返照。別人不知汝解處,汝試將實解獻老僧看。”
這是講功夫,也是講見地,與正法眼藏有關,達摩祖師的“一念回機,”也與它有關系。
我們打起坐來,眼睛一閉,眼光隨之落深坑了,和死了差不多。怎麼樣叫回光返照呢?與道家的內視,長生久視之道相同,不能回光返照。功夫走不上路。所以沩山讓仰山說一說他最近用功所達到的程度。
仰曰:“若教某甲自看,到者裏無圓位,亦無一物一解得獻和尚。”師雲:“無圓位處,原是汝作解處,未離心境在。”
你真到了無圓位、無所在、無所不在,這就是見解了。
未離心境在,是指還是在心意識的境界上,沒有徹底的空。注意這句話!你縱然達到了此心空空洞洞,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無所住,也仍未離開心境。
仰曰:“既無圓位,何處有法,把何物作境?”
既然無圓位,哪裏還有一個境界呢?
師曰:“適來是汝作麼解,是否?”仰曰:“是。”師雲:“若恁麼是具足心境法,未脫我所心在,原來有解獻我。許汝位顯,人位隱在。”
你既然有這個理解,就未脫“能”、“所”。不過,沩山鼓勵他,能到你這個境界,也不容易了。以教理言,十信、十住、十回向、菩薩五十五位中,地前菩薩十信之位,信得過自己,可以說已在凡夫裏頭跳出一層,但還未入道。
指月錄卷十二,夾山悟道因緣:
當年道吾、雲岩與船子德誠叁人,離開師父藥山,各自開山當大和尚,唯獨船子德誠幫人筏船,不當大禅師。不過他對兩人說:“他日後,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上座主,指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
那時的夾山,已經是一位大法師,道吾來接引他,故意在下面聽經。有個出家人提出問題問夾山,“如何是法身?”夾山答:“法身無相。” “如何是法眼?”夾山答:“法眼無瑕。”回答得很好,可是後面有個和尚噗哧一笑,這個和尚就是道吾。夾山很謙虛地下座問那個和尚:“某甲適來只對者僧說,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道吾和尚說:“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師在。”也就是說,你錯倒沒錯,就是沒好老師教過。夾山又追問:“某甲什處不是,望爲說破。”吾曰:“某甲終不說,請和尚卻往華亭船子處去。”也就是說,我不說破,你自己去找船子德誠和尚。夾山理是對了,但是並沒有證到。于是便請教道吾說:“此人如何?”道吾說:“此人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和尚若去,須易服而往。”夾山當時架子大得很,聲望很高,排場很大,所以道吾禅師告訴他,這樣去怎麼行?你規規矩矩去見他,把你的聲望、地位都拿掉,尤其不能擺大法師的架子。注意!此處就是見地、修證、行願。于是“山乃散衆束裝,直造華亭。”船子德誠才見,便問:“大德住什麼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佛法本來無住,無相的,如住在一們境界,當然不是道了。
師曰:“不似個什麼?”山曰:“不是目前法”師曰:“什處學得來?”你這些滑頭話,是從哪裏學來的?
山曰:“非耳目之所到。”等于反擊老和尚,你不要認爲高明,也許你還不懂我呢!
師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
這句話後來…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