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了名言,意識是說,一個人講那樣肯定的話下去,就是笨蛋了,等于一個木樁打了下去,所有的牛、馬的繩子,都栓在上面了。換句話說,你那還是執著了法,你不要在口頭上玩花樣。這話一講,夾山愣住了。
師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鈎叁寸,子何不道?”
文字真美,不是後來的人編的,他們的學問都很好,這是在講功夫,當我們用功時,那個念頭空了一點,說空了嘛,它還在,說在嘛,又覺得坐得滿好。“絕妙相關你我他”,“多少遊絲羁不住,卷簾人在畫圖中。”
夾山被他東一撥,西一撥,到達那個境界,站在那裏不動了。船子德誠說,像釣魚一樣,放那麼長的線下去,現在就差那麼一點點了。也就是說,你下了這麼多的功夫,你想悟道,現在差不多了,你怎麼不說話?
“山擬開口,被師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夾山正准備開口,想說佛經上說如何……。一語未出,碰的一聲,被船子和尚用槳打落水中去了。人一掉下水裏,會拼命往有亮光的地方鑽,夾山可能懂水性,不向亮處沈,冒上來了,頭剛一冒上來,“師又曰: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豁然大悟,乃點頭叁下。”
試想一個人一肚子學問,站在他旁邊,跟他對答,突然啪嗒把他打到水中,等他掙紮了半天冒上來,這一下學問到哪裏去了?早到九霄雲外去了,什麼妄念都清淨了,船子德誠禅師,就用這個辦法對付他。
佛學叁藏十二部,唯識、真如、般若,夾山禅師道理什麼都會,都清楚得很,非要把他這些都打掉,打到水裏去了,連呼吸也來不及,思想也來不及,等他冒上頭來,你說!你說!他要講般若啊!船子德誠禅師又把他打下去了,再冒上來時,他說不出來了,這下悟了。悟了以後,怕師父再打他,來不及說,趕快點頭叁下,表示我懂了,你別再打我了。
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像釣魚一樣,把絲線放下去,這根絲從君弄,等于我們打坐、做功夫,煉氣功也好,念佛也好,空也好,“不犯清波意自殊”,你怕什麼妄念,妄念來不相幹啊!不去理它,不是很好嗎?我在念佛,也曉得妄念的存在,那個妄念碰不掉這個佛,不用怕。如果怕的話,那是所謂的顛倒嘛!既然是凡夫,當然有妄念,但何必怕他、理他呢!妄念會慢慢下去的,習氣會慢慢沒有的。
夾山于是說:“抛綸擲釣,師意如何?”
假如不要釣魚竿和絲線,都丟掉,又如何呢?剛才船子德誠禅師,告訴他用功的方法,還有一條釣絲在哪裏。
師曰:“絲懸綠水,浮定有無之意。”
丟掉滿好的,你說空也不對,有也不是。非空非有,任運自在。絲在水面飄浮,業力習氣都轉薄了。
夾山禅師懂了。
曰:“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你說了等于沒說,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船子德誠高興了,說:“釣盡江波,金鱗始遇。”山乃掩耳。
我在這裏幾十年,天天駕渡船,想渡個人,一直沒有人給我渡,今天總算釣到大魚了。師父捧的話,夾山不聽,蒙起耳朵。
師曰:“如是,如是。”遂囑曰:“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迹,沒蹤迹處莫藏身。”
妙極了的雙關語。因爲夾山禅師名氣太大,所以吩咐他,此去要隱姓埋名,躲起來,不要讓人知道。接著說,心境完全住在空裏頭也不對。
“吾叁十年在藥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後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裏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無令斷絕。山乃辭行,頻頻回顧。”
夾山禅師背個包袱,大概身上的水還沒有幹,走兩步就回頭看看,一方面舍不得師父;一方面心中想:難道佛法就是這樣的啊?貪瞋癡慢“疑”嘛!船子德誠禅師站在船頭一看,就大聲叫他:“和尚!”夾山禅師回過頭來。
“師豎起桡子曰:汝將謂別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你認爲我還有秘密不傳給你啊?你看,自己把船給翻了,下水去了,表示無其他。佛法就是這樣,自己死給他看,堅定徒弟的信心。其實他死不了,不知跑到哪裏去玩了。
這一段講見地,如何修持,如何行願,都有了。
看禅宗的書,語文學識底子要夠,否則會看不懂。
第十叁講
內容提要
思想念頭的流動
叁際托空與現在心
四料簡與火候
軍事藝術和禅
夾山度洛浦
宗鏡錄悟道十問
洛浦叁關
說臨濟
說曹洞
我們的課程正講到中國禅宗部分,禅宗的中心,五家宗派,但是大家要注意啊!我們研究這個課程的時候,不是拿我們自己的思想觀念去看禅宗,而是要把所講的事情,回轉到自己的心地修養上,去做修持的功夫,去體會。假使光是聽熱鬧,等于國內內外流行的禅學一樣,不談修持,不談求證,只是把這一套學理故事,做一番客觀的評論,那就是一般禅學的路線,但是我們的重點是擺在求證上。
上次提到禅宗以前,我曾告訴大家,不妨走從前古人的路線,用觀心法門,觀察自己,以現在的觀念而言,就是檢查自己的心理狀態。
我們的心理狀態,所有的思想、感覺可以歸納成叁個階段,那叁段時間的分類:過去、現在、未來。古人稱前際、中際、後際。
這一個法門,不一定要盤腿。靜下來時,觀察自己的思想,會發現一團紛亂。我們的心理狀態,一部分屬思想方面;一部分屬感覺方面,像背酸、腿痛等等;還有一部分屬情緒方面,覺得很悶、很煩。總而言之,這些都歸納到心理狀態,叫做一念。
然後,我們再觀察自己的念頭,前一個思想過去了,沒有了,就像話講過了,我們也聽過了,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成爲過去,一分一秒都不曾停留。我們不要擔心,它不會留下來長到心裏去的。換言之,念頭本身停不住,永遠在流動。像一股流水一樣,永遠不斷地在流。它是一個浪頭連一個浪頭,很緊密地接上來。如果再仔細加以分析,它像是一粒粒水分子,密切連成一條河流。實際上,前面一個浪頭過去了。它早就流走了,後面的還未接上來。這時候,假如我們把它從中截斷,不讓後面的浪頭上來。中間就沒有水了,心理狀態也像這個一樣。
又比如我們看到這個電燈永遠在亮,實際上,我們把開關打開後,第一個電子的作用上來,馬上放射,很快就沒有了,後面電的功能不斷地接上來,我們就一直都看到亮光,事實上它是生滅的,所以看到日光燈有閃動,也就是因爲這個道理。
我們的心理狀態,也是這樣在生滅,只是我們自己不覺得,以爲自己不停地在想。實際上,我們的思想、感覺,沒有一個念頭是連著的,每一個念頭都是單獨跳動的。比如我們在這裏做個檢查,早晨剛一醒來,第一個念頭是——自己在想什麼?到現在還是早晨的那個念頭嗎?絕對不是,它不會一直停留在心中,早跑掉了。所以念頭用不著去空它,太費事了,它本來是空的,一般人聽了佛學,一上座就求空,用自己的意識去構想一個空,這是頭上安頭,是多余的。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念頭流走還容易懂,可是後面第二個念頭怎麼來的?它的來源找不出來,這是一個值得參究的問題。爲什麼我們並沒有想它。而它自己會來?尤其是打坐的人,本來想清淨,偏偏念頭來了,有些念頭平時根本想都不會想的,只要一打坐,幾年前的事,都想起來了。
比如有則笑話:一個老太婆打坐,下座以後,告訴別人:嘿!打坐真有用,十幾年前,某人向我借一塊錢,一直沒有還我,打坐時,倒想起來了。這可不是笑話,它說明一個事實,心裏越甯靜,所有的東西都自然在腦中浮現了。怎麼來的?這是很重大的問題。假如前一個念頭過了,後面的念頭不接上,中間不就空了嗎?這個念頭怎麼來的?那個去找的,又是一個念頭。不要去引動它,也不要尋找它,不要怕它來,它雖然來了,但也一定會過去。只是這裏頭有一個東西,那個知道自己念頭跑過去了,知道念頭又來了,那個東西沒有動過,要找的是那一個。那個就是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照”,永遠在照。這個照字用得非常好,等于電燈一開,燈光就把我們照住了。
大家因爲不明白這個理,所以專門在亂跑的念頭上想辦法,想把它截斷。其實看到念頭,照到念頭的那個,並沒有動,也不需要截斷念頭。我們明白有一個主人家,看到這些雜亂念頭,這是我們本有的功能,這個功能永遠靜靜地在那裏,久而久之,這些連綿不斷的妄念不會來了。等于客人來家裏,主人並沒有說:“你出去”,也沒說“請進來”,不拒不迎,妄念自然跑了,這是最初步。能夠隨時在這個裏頭,慢慢觀心,觀察煩惱習氣。只要一觀察,煩惱習氣就沒有了。只要照住它,它就空了。這個道理要特別注意。
有人問:寂靜的心境保持了兩叁天以後,身心沒什麼變化,這時問題來了;心裏會覺得很無聊、很落寞;有時想,這不是枯禅吧?現在的心境與枯木有何分別?同無記、無念,又有何分別?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第一,覺得自己是叁際托空,但心境卻很無聊,這不是還有一念嗎?可見叁際沒有托空。第二,又覺得是無念,其實念頭多得很,豈止叁際,至少也有五六際。這是用功吃緊,身心發出了一種無聊的感覺。所以佛說修行要像彈琴一樣,你太用心了、太吃緊了,就像琴弦絞得太緊,難受了。話句話說,有些學佛學道的人,一下子勇猛精進起來,就想馬上有所成就,這時馬上量他的血壓看看,一定很高,因爲神經緊張的緣故。
注意!剛剛有人提出的問題,不是叁際托空,真到了叁際托空,前念過去了,後念沒來,中間當體即空,其實根本沒有中間念頭。所以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叁際都是不可得,不是說沒有,是把握不住。未來還沒來,你能夠把握明天腦子裏想些什麼嗎?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我們剛說一個現在,就已經成爲過去了。
金剛經告訴我們的是不可得,不是告訴我們過去心空,現在心空,未來心空。也沒有說: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