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證佛法▪P28

  ..續本文上一頁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只對,著衣吃飯,執作施爲之時,——辯得真實否?

  九還聞說有佛無佛,有衆生無衆生,或贊或毀,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否?

  十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乃至千聖出世,得不疑否?

  一個人到底悟了沒有,前面這十個問題,可以作判斷標准。

  第一問,是明心見性的境界,于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物上,一切清清楚楚,如同白天看畫圖的顔色一樣,與文殊菩薩等人的境界相同。你能這樣嗎?

  第二問,你碰到了人,碰到了事,或者別人當面妨礙了你,總之,逢緣結鏡包括很廣,見色問聲了不動心,日常生活間,甚至晚上睡覺都能合于道,你做得到嗎?

  第叁問,佛教的經典,法華經也好,楞嚴經也好,拿過來一看,都懂了,聽到最高明的說法也不怖畏,而且徹底的透徹明了,沒有懷疑,你做得到嗎?

  第四問,所有的學人,拿各種學問問你,你能給予解答辯才無礙嗎?

  其余還有六問,大家可以自己研究。最後一段:

  “若實未得如是,切不可起過頭欺诳之心,生自許知足之意,直須廣披至教,博問先知,徹祖佛自性之原,到絕學無疑之地,此時方可歇學,灰息遊心。或自辦則禅觀相應,或爲他則方便開示。設不能遍參法界,廣究群經,但細看宗鏡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諸法之要,趣道之門,如守母以識子,得本而知末,提綱而孔孔皆正,牽衣而縷縷俱來。”

  若這十個問題連一點都做不到,就不可自欺欺人,自以爲是。有任何疑問都應到處向善知識請益,一定要到達諸佛祖師們的境界。祖師們所悟到的,你都做到了,才可以到絕學無疑之地,不須再學。“灰息遊心”,妄想心都休息了。“或自辦則禅觀相應,或爲他則方便開示”,到達大徹大悟後,或走小乘的路子,再轉修四禅八定,證得果位,六通具足,叁身具備,神通妙用,一切具足;或走大乘路子,爲他人犧牲自我的修持,出來宏法。

  “設不能遍參法界,廣究群經。”假設你認爲叁藏十二部太多看不完,“但細看宗鏡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諸法之要,趣道之門。”永明壽禅師勸你仔細參看他所編的宗鏡錄,因爲一切經典的精要,他都集中在此書中。“ 如守母以識子,得本而知末,提綱而孔孔皆正,牽衣而縷縷俱來”。文字多美,這是永明壽禅師所講此書的重要。

  現在繼續講洛浦開悟以後,繼承夾山的法統,他的教育法非常嚴厲,因爲他兼數家之長,功夫高,見地高,氣派又大。他有幾句名言:

  “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聖。”

  這是功夫境界,他說末後一句才能到向上一路,才可以修到叁身成就。禅宗分叁關:初關、重關、末後牢關。什麼是牢關?我們這個身體就是牢關,你破不掉,飛不出去,等到死時,這個牢關才破,但那是假破,又變中陰身了,再入輪回之中。“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這個時候,“鎖斷要津,不通凡聖”,不是凡夫,也非聖人,也就是魔佛不到處,才算成功。

  洛浦禅師臨走前,對徒弟們懇切地開示曰:“出家之法,長物不留”,不要貪圖東西,本來出家就是丟開一切,萬緣放下,“播種之時,切宜減省”,古代叢林都是自己種地,就是告誡弟子們播種之務,不要浪費,換句話說,這四句是雙關語,做功夫、做事也一樣。“締搆之時,悉從廢停”,你們光辦建築方面的事,這些都應停止,好好用功才行。“流光迅速,大道元深”,光陰很快地過去,但是道業深遠得很。“苟或因循,曷由體悟”,如果你們因循且過的一天一天馬虎過去,而不努力精勤于道業,那麼要到哪一天才能有所成就啊!“雖激勵懇切,衆以爲常,略不相敬”。盡管洛浦禅師以懇切的語氣對弟子們開示,但弟子們平常就聽慣了師父愛罵人的訓示,所以這些話大家也就不在意了。

  “至冬示微疾,亦不倦參請,十二月一日告衆曰:吾非明即後也。今有一事問汝等,若道者個是,即頭上安頭;若道不是,即斬頭求活。第一座對曰:青山不舉足,日是不挑镫。師曰:是什麼時節作者個語話。時有彥從上座對曰:離此二塗請和尚不問,師曰:未在更道。曰:彥從道不盡。師曰:我不管汝盡不盡。曰:彥從無侍者只對和尚,師便休。至夜令侍者喚從,問曰:阇黎今日只對。什麼道理汝合體得先師意,先師道曰: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哪句是賓?哪句是主?若擇得出,分付缽袋子。曰:彥從不會。師曰:汝合會,曰:彥從實不會。師喝出乃曰:“苦!苦!”

  洛浦禅師這一宗系下來,教育方法非常嚴肅,教理不但要通,學問又要好,見地、功夫都要求非常高,所以他到了最後要走時,找不到一個合格的接棒人。洛浦禅師問弟子哪個可接法,沒有一個人答出來,只有彥上座答出來,但彥上座不肯當大和尚,所以洛浦禅師一問他,他卻說不知道。

  “二日午時,別僧舉前話問師,師曰:慈舟不棹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木鵝。便告寂。”洛浦禅師說了兩句感歎話後就走了,你看他生死來去多麼痛快。“慈舟不棹清波上”,這是大乘菩薩的行願,慈舟度人一定到濁流中去;下面一句感歎自己,幾十年來沒有渡上一個人,“劍峽徒勞放木鵝”,就是說他住的地方有個山峽叫劍峽,縱然他把橋架起來要引人過來,卻沒有一個肯上來。如同古德兩句名言所講的:“慈航本是渡人物,無奈衆生不上船”,那有什麼辦法呢!就是這樣感歎!

  指月錄上的小字注解,是唐代以後到清朝以前,有些大師們得道成道後的注解,也很重要。

  現在再講臨濟所說的叁玄門。什麼叫叁玄叁要?這同天臺宗的叁止叁觀,可以勉強配合起來講,但究竟的道理需要自己研究,要做功夫才行。

  指月錄卷十四:

  臨濟曰:“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把你心中的妄想煩惱都喝掉了。“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罵你幾句,故意逗你發火,看看你的功夫定力如何,如探竿影草,恐草中有毒蛇,拿根棍子在草裏兜幾下。“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這是臨濟的客氣話。“僧擬議,師便喝。”這個喝是罵人的。

  臨濟平常講:“一念緣起無生,超出叁乘權學。”這兩句話,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同是別?大家參一參看。

  下面要講的這段,對學禅的人見地修持上大有關系。

  “阿修羅與天帝釋戰,戰敗,領八萬四千眷屬,入藉絲孔中藏。”這是佛經上所記載,你看魔王的神通不是也無邊嗎?“莫是聖否?”這個不是與聖人的神通一樣嗎?“如山僧所舉,皆是業通、依通。”什麼是業通?現在世界上科學的發達,連太空都飛得上去,這是衆生共業的業通,也是神通,也是智慧。“依通”,算命、看相、蔔卦、靈魂學、神秘學都是依通,依靠一個東西而來的,不是真神通。佛經講“納須彌于芥子”,我們知道藏芥子于須彌,那是理所當然,但如何納須彌于芥子呢?“夫如佛六通者不然”,到達佛的境界就不是這樣,“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達六種色聲香味觸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縛此無依道人,雖是五蘊陋質,便是地行神通”。“道流”就是現代人講同參道友。“真佛無形,真法無相。”注意啊!“你只麼幻化上頭,作模作樣,設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你只要真認爲自己有點功夫,有點境界,以爲這就是道,那是妖怪,並不是真佛,是外道見解。“夫如真學道人,並不取佛、不取菩薩羅漢,不取叁界殊勝,迥然獨脫,不與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

  臨濟去世時,說了一個偈子:

  沿流不止問如何 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須磨

  臨濟祖師在世時,他的教育法很古怪,很不平實,到臨走時他規規矩矩告訴我們:“沿流不止問如何”,念頭思想停不掉,像一股流水一樣跟著跑,怎麼辦?“真照無邊說似他”,不要去管那些妄想、念頭;那個知道自己妄想在來來往往的,那個沒有動過,要把握那一個。

  真照無邊的清淨,與真如佛性很接近,只要把握住就行了。但落在這個境界上,就容易犯一個毛病:把真照再加上照一照,那又變成妄念了。不要用心,很自然的清淨下來,也不要守住清淨。“離相離名人不禀”,這個東西,叫它心也好,性也好,道也好,我們都不要管。這也就是“一念緣起無生,超出叁乘權學。”但是真的什麼都不管嗎?“吹毛用了急須磨”。

  寶刀、寶劍叫作吹毛之劍,鋒利的刀怎麼測驗?拿一根頭發放在刀口上,用口一吹,毛就斷了,叫作吹毛之劍。可是再鋒利的刀,使用過後,還是要保養的。換句話說,臨濟禅師吩咐我們,沒有明心見性以前,隨時要反省檢查,一念回機修定,不起妄念。

  悟了以後的人,功夫用了一下,馬上要收回。如果講世法 ,論語上曾子提的:“吾日叁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都是同樣的道理。

  佛法的一個原則: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吹毛用了急須磨。

  臨濟這一宗,重要大旨略向大家提一點,其他自己去研究。

  現在來談曹洞宗,日本禅宗流行到現在,大多是曹洞的後裔。曹洞宗是唐末、五代的大宗派,弟子稱曹山,師父稱洞山。

  宋朝大理學家周濂溪,提倡太極圖,這太極圖是一個和尚傳給他的,和尚的來源沒有講,此其一。邵康節這一系的易經,河洛八卦圖,是由曹洞宗出來的。中國的道家修丹道的著作,也大都是來自曹洞宗。所以曹洞的禅,同中國後世的丹道,脫離不了關系,不過丹道是用曹洞的,不是曹洞用丹道的。曹洞宗用易經窮理之卦,成爲太極圖之說,發展到理學家這一系統;易經的象數之說,則變成邵康節這一系。兩個系統都出于禅,這是我首次公開把這個秘密講出來。

  洞山良價悟本禅師,曾到沩山那裏參訪,沩山拿洞山沒辦法,就指定他到雲岩道人那裏去。他在雲岩那裏悟了…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