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點,不徹底,當時他要走了。
指月錄卷十六:
“師辭雲岩。岩曰:什麼處去?師曰:雖離和尚,未蔔所止?岩曰:莫湖南去?師曰:無。曰:莫歸鄉去?師曰:無。曰:早晚卻回。師曰:待和尚有住處即來。曰:自此一別,難得相見。師曰:難得不相見。”自性本來無相,大家都一樣,難得不相見。
“臨行,又問:百年後,忽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如何只對?岩良久曰:只這是。師乃沈吟。岩曰:價阇黎,承當個事,大須審細。”
洞山這時候難過了,覺得師父很可憐。雲岩罵他:像你這樣行嗎?學禅要有大丈夫的氣派,你還有世俗的感情,牽挂著,放不下,我走了,又怎麼樣?
“師猶涉疑”,到這裏,洞山才起疑情,更懷疑了。
“後因過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曰”: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後來離開師父,過一條溪水,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這一下大悟了,才作了悟道的偈子,“切忌從他覓”,什麼是“他”?我們找氣脈,找念頭,這些都是“他”,越找越遠,不行的。
“我今獨自往”,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時,處處都可以找得到他,“處處得逢渠”,這個渠是真的我。
“渠今正是我”,等于我們現在看到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他”,不是真的我,可是現在活著,渠今正是我。
真正的我在哪裏?“我今不是渠”,可不是他,他會改變,十歲跟二十歲不同,現在的我,頭發都白了,已與年輕的我不同了,這個會改變的不是真正的我。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要在這個地方去找,找到了,你才懂得真如自性的那個道理。
莊子齊物論有一則寓言,“罔兩問影”,我們在太陽下走路有幾個影子?影子外面還有個圈,稱罔兩。它問影子:你怎麼不規矩,一下坐著,一下躺著,怎麼這麼亂來?影子告訴罔兩:你不知道,我還有一個老板,他坐著,我跟著坐;他躺下,我只好跟著睡。他又說:我的老板也做不了主,他的背後還有一個大老板“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禅宗不過把佛法用功的方法,歸納到文學境界,但與佛經的道理,還是一樣的。
第十四講
內容提要
不二法門與自然外道
真空頑空
真有假有
一切唯心和身心
說洞山
易卦和五位君臣
叁種滲漏
說曹山
如來禅與祖師禅
五代的人才
座中李文同學提出一個問題,李文(比利時人)過去幾年,曾跟一位荷蘭籍的大師學過,他自己修證了好些年,這位大師教他“不二法門”,認爲一切無我,一切唯心,把所有不是我的都看清楚,好好體會,所以對一切都不加理會。歐美的東西也要注意,歐美有些很高的哲學,也幾近于禅,我們不應輕視,不要閉門造車,只認爲東方第一。這位荷蘭籍老師教他,無論是生理的、心理的問題,當它們來時,都要冷眼觀察,不要拒絕它,看它自生自滅,這就是所謂的“不二法門”。
他的不二法門的修持方法,是什麼功夫都不做,只是保持一個平靜,將心慢慢地打開,等若幹年後,這些情緒、思想不跑了,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個本來在那裏觀看的那個東西,那個是不變的,此時,什麼都像閃電一樣,頓悟了。這位大師教的就是這個路線。
李同學認爲,大部分的修持者,一輩子一無所成,就是因爲沒有做到這一點。但是似乎一味不管也不對,逃避他也不對,調息的功夫是否也是一種逃避呢?又,這位大師教的方法是止而後觀呢?還是觀而後止?如果方法不對,他願意放棄錯誤的路線。
近年來的西方文化,在宗教哲學方面,進步得很多,有意到西方宏法者,要趁早打基礎。
這位荷蘭大師講的不離譜,但是也有問題。後來這位大師因病入院開刀,應該覺得很痛苦,可是他無所謂,換句話說,他把身體也看成不是我的,因此很安詳,醫生們也很奇怪。他不主張打坐,認爲打坐是人爲意識所造就的,違反“不二法門”的道理。
這一類的大師,世界各地都有。有位大師在德國很轟動,皈依他的科學家、大學教授等都有。這位大師的父母是開悟了的,有神通。這位大師叁歲就曉得前生,也開悟了,二十幾歲就當大師,現在還不到叁十五歲,長得如佛相。這些大師都有相當的修養功夫,反而我們中國人,無論在佛教方面,或做功夫上,儒釋道叁教的修養,都不如人,所以決不要閉戶稱王。
那位荷蘭大師告訴李文的方法沒有錯,但也許他講的不夠詳細,或許學的人沒有搞得很清楚,所以這裏面忘了一點:一切唯心沒有錯,這個身體也是唯心的,如果只認爲心理狀況屬于一切唯心,這個身體還是轉不了,這是第一點。真的認爲包括身心的一切唯心,此身沒有轉不了的道理。
第二,中國的西藏,在唐朝以後的密宗,有大手印法門,相傳同于禅宗。又傳說大手印法門,是達摩祖師離開中國以後,轉到西藏所傳授的。大手印的修持要點:如“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縱離妄念”。開始入手時,如李文同學所說坦然而住,不做功夫,也不修定,坐在那裏就坐著,很坦然,妄念來,“不擒”看住它,但也不放縱,當體空,離開了妄念。這是大手印最初步的方法,不要止觀,也不要參話頭、做功夫,這是密宗大手印最高辦法之一。
宋朝理學家程明道作定性書,講如何修定:“不將迎、無內外”。“將”在這時是“送”的意思,也就是“拒”的意思。一個念頭來,不歡迎,也不拒絕,既不在外,也不在內。這是佛法的高度修心方法,若說這就是“不二法門”,這是不對的。因爲不二法門是真妄不二,真的就是妄的,妄的也就是真的。程明道所說的,只能算是進入不二法門的一個方法。而那位荷蘭大師的方法也是如此,接近禅,也接近大手印。
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此身也是唯心中間的重要東西,此身既不能轉,這一種修養最後還是靠不住,因爲這一種境界縱然高,卻落于自然外道,由于它一切順其自然。順其自然的人,不能叫做“了”了生死。因任它生自來,任它死自去,生怎麼來,何必問!它已經來了嘛!將來怎麼死,何必問!到死的時候就死了嘛!這並沒有徹底的明心見性。
現在告訴大家,爲何需要打坐修定。打坐盤腿修定,與明心見性沒有多大關系。真的明心見性,不一定是靠打坐的,但又有絕對的關系。若想回到本來清淨面目,進一步轉換這個色身,就非靠打坐不可。除此之外,無第二條路可走,而且非經修持功夫不可。爲什麼?明知那個是自然的東西,但是這個自然的東西,被無始以來的塵埃塗蒙得太多,非清理不可。因此修各種功夫的目的,也就是先清理之後,才能見本來。禅宗、大手印,乃至這位大師所教的都對,先見本來,慢慢再談清理。但是這樣的人,會産生一種毛病,就是往往落于自然外道,只求自然,不做功夫了。
這個問題可參考楞嚴經卷六,文殊菩薩對二十五圓通說的偈子: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
第一句話覺海性澄圓,是由形而上的本體,說到我們現在的人生,一切衆生覺海的本性,本來清淨圓明,這是不二法門。可是怎麼找到覺海呢?圓澄覺無妙,倒過來,先要把功夫做到圓滿、清淨,然後悟到了這個本來覺性,原是元明玄妙的。如何達到“圓澄”境界呢?那位荷蘭大師所教的方法有點近似,但要修正一下,把它擴大,一切妄念來不要管它,等于大人看小孩一樣,不理它,待小孩跑累了,就休息了。可是做不到,你越看住妄念,妄念越來,這是什麼道理?因爲元明照生所的緣故。
我們這個元明的功能,有照的力量,照到一切妄念,但照久了以後,它也變成妄念了。這是陽極陰生的道理。這個電力太強了,照得很厲害,功能用完了以後,什麼都看不見了。有照有用,妄念就如此産生了。所以元明照生所,看住那個,就是照。照生所,就是能照的本身,生出妄念來。等妄念起來了,所立,就照性亡了。大的妄念一起,形成以後,那個能照的就給蓋住了,反過來蓋住了本覺。所以,我們有時侯情緒來、煩惱來,或者是用功過度,妄念也越增加,都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的道理。
因此,第二重的世界形成了: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
采用楞嚴經中這段話的目的,是要李同學注意,走原來的功夫路線,往往産生一個偏差,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再看楞嚴經卷五:
真性有爲空,緣生故如幻,無爲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雲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自性本空,既然本空,爲什麼叫作有爲空呢?性空緣起,因爲空才能緣生萬有。如果空不能緣生萬有,就是“頑空”了,但有爲萬法,緣生性空(強名叫它真如)。
“緣生”,一切萬有起來的時候,就是因緣所生,如夢幻,佛經上說如夢如幻,並不是說絕對沒有,有啊!不過這個有是偶然的、暫時的存在,是假有,一切“生”在過了這個“有”的階段就空了。緣生故如幻,我們一看到如夢如幻,就馬上把念頭放到空裏頭去了,如夢如幻是假有、妙有。小乘認爲是假有;菩薩認爲是妙有,“有”也是很妙的。
妄念起、情緒來,是緣起而幻有,因此不要管它,但無爲無起滅,不實如空華,本體自性本來無爲,爲而不爲。雖然起一個妄念,但它停留不住,因爲第二個妄念又起了。所以也不生、也不滅。我們的念頭,永遠如海潮般,一個浪潮,再接一個浪潮,那是不實在的,好比揉揉眼睛,眼前看到的一些亮光,當時不能說沒有,過後自然就沒有了。
言妄顯諸真,現, 在我們講一切心理、情緒叫作妄想,爲什麼稱之爲妄想?這是一個對立的教育法,要我們認清非妄想那一面的那個是真如。實際上,佛說的很明白:妄真同二妄,這個妄念情緒固然是假的,那個真如有個清淨、空…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