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證佛法▪P30

  ..續本文上一頁的世界,也是假的。所以你照住它,看住它的那個,也是大妄念。由大妄念來管小妄念,小妄念睡覺了,那個大妄念坐在那裏,大妄念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了。所以,妄也不取,真也不立才行。

  猶非真非真,功夫達到了空,你覺得這是自性,這是道,但是它並不是真的自性,真的道。所以佛經翻譯得非常好,叫真如,意思是差不多像個真的,姑且叫它真如。

  雲何見所見,真有個明心見性,可以用眼見到,或用心意識體會的,都錯了。那個見不是眼或意識可見,所以夾山禅師說:“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楞嚴經上也告訴我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所以荷蘭大師指定的修持方法沒有大錯,只要擴大到無量無邊就對了。因爲你現在照他的方法,看住自己的妄念,在看的那個是大妄念,懂不懂?明白了這個理,修持的方法還是要從基礎來,轉回來先作止息的功夫。止息是我們心在造作,這個造作是爲轉這個身體,肉體四大全部轉了以後,才能見到那個真正的: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所以後世一般禅宗,像剛才說的,用放任自然這個方法,以及密宗大手印的方法,最後充其量只轉心理狀況。真到要死的時候,身體痛得哎喲、哎喲叫,鼻孔上了氧氣罩時,空不了啦,那個能照的東西,意識所造的沒有了,還是黑茫茫的過去了。

  禅宗有個禅師叫天王悟,是馬祖的弟子,沒有悟道以前,修持功夫、定力都很好。有一次,一個節使看他號召力非常大,認爲他妖言惑衆,便把他丟到江裏去,結果江裏冒出一朵蓮花,天王悟禅師在蓮花上面打坐。節使一看,知道他有道,便把他救起,自己皈依做了弟子。這時天王悟還沒有悟道,本事就這麼大,等到後來悟道了,沒有蓮花來了,後來臨死時,痛得躺在那裏叫哎喲,苦啊!當家的和尚請求他說:師父,你輕聲點吧!當年你沒有悟道時,被人丟到江裏,蓮花浮上來,那個名聲多大,現在都說你有道了,你臨死還那麼痛苦地叫喊,傳到外面去,我們不好做人啊!請你輕一點叫。天王悟一聽,有道理,便問他:你曉得我現在很痛苦,在這痛當中,有一個不痛的,你知不知道?徒弟說不知道,天王悟就對他說道:“啊喲啊喲,這個是不痛的,你懂不懂?”徒弟說不懂,不懂就算了,兩腿一盤,死了。

  說他有本事,他痛得叫不停;說他沒本事,請他不叫就不叫。這又是一個話頭。

  嚴格地講,天王悟禅師只轉了第六識與第七識,前五識和第八識沒有轉。充其量得了法身,而報、化二身並沒有轉,所以學唯識要知道,六祖也講過: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六七識容易轉,念頭一空,叁際托空,第六識轉成現量的清明境界;功夫再進步,第七識也可以空掉,這容易,是在因位上轉的。很多修持的人,充其量到了因位菩薩,果上就難了。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包括了這個肉體;第八阿賴耶識除了包括肉體外,也包括了整個物質世界。五八要果上圓,要證到了果位才能轉,談何容易!要修就修個全的,修一半只好來生再來,如果來得及,最好這一生完成了它。

  上面答複了李文同學的問題,要特別注意。

  上次講到洞山禅師的悟道偈子,再重複講一次:“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一般修道的,都是從“他”找。他包括了心理、身體。尤其什麼任督二脈,什麼境界光明,都是他,清淨境界也是他,如果一直在“他”上面下功夫,一直在妄心上追求,越修就越遠了。

  我們參究洞山師祖悟道的偈子時,不要忘記一件事,那是當年,他因爲過溪水,太陽照著,溪水把他的影子照出來,他看了自己的影子因而悟了。這個境界要把握住,在這個時候“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到處都碰見他,“渠今正是我”,他現在正是我,我們這個身體是他,他變成我了。“我今不是渠”,實際上,我們那個本性,雖然並不是這個身心,可也並沒有離開身心。要把賓主兩個合攏來,“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並不是說已見道了,是近于道了,可以入道了。

  洞山如何參訪、行腳,因時間關系,這裏不講了,現在來看洞山說法。

  指月錄卷十六:

  洞山上堂問:“向時作麼生?奉時作麼生?功時作麼生?共功時作麼生?功功時作麼生?”

  這個叫語錄,當時講話的記錄,是白話的。

  “向”時,向這個道時,功夫快要到了。“奉”,等于捧著一個東西,抓到了,把握住了。什麼是“向”?將來開悟未開悟時,等于拿楞嚴經的“色陰區宇”來作比方,色陰區宇快要打破時,天快要亮了,似光明非光明,似明白非明白。“奉”是指正式到了,但是悟了時還要用功,所以“功”時作麼生?共功、功功,都是修證的程序。

  一共有五個程序,所以曹洞宗叫五位君臣,由用功、開悟、一直到成功,分五個步驟。

  “僧問如何是向?師曰:吃飯時作麼生?”

  這麼一說,這個和尚就懂了,不問第二句。接著問:“如何是奉?師曰:背時作麼生?”

  意思是轉過來時怎麼樣?

  “如何是功?師曰:放下钁頭時作麼生?”

  做事情做得很累,一旦輕松下來時如何?那真是一切放下了。

  “如何是共功?師曰:不得色。”

  這並非不好色,四大身體屬色,一切光明清淨也是色,等等。

  “如何是功功?師曰:不共。”

  不共法,洞山怕大家不懂,便作了詩偈,這些詩偈是曹洞宗告訴我們,心地法門一步一步的功夫,是用功的方法,如當文學看,就錯了。

  向:

  聖主由來法帝堯 禦人以禮曲龍腰

  有時鬧市頭邊過 到處文明賀聖朝

  這是向,到達這一步,悟了道,動中也是,靜中也是,都在這個境界,始終不變,就差不多了,這是向。

  奉:

  淨洗濃妝爲阿誰 子規聲裏勸人歸

  百花落盡啼無盡 更向亂峰深處啼

  功:

  枯木花開劫外春 倒騎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隱千峰外 月皎風清好日辰

  共功:

  衆生諸佛不相侵 山自高兮水自深

  萬別千差明底事 鹧鸪啼處百花新

  功功:

  頭角才生已不堪 擬心求佛好羞慚

  迢迢空劫無人識 肯向南詢五十叁

  一步一步都是功夫,都是修行的程序。現代年輕人看不懂這些談禅的詩,禅宗是該變個方法了。

  曹洞宗的禅,在五代以後,影響宋代的道家、理學,尤其是易經的學問。道家所謂坎離交等等,都是曹洞宗來的。

  “洞山因曹山辭,遂囑曰:吾在雲岩先師處,親印寶鏡叁昧,事窮的要,今付于汝。詞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銀碗盛雪,明月藏鹭,類之弗齊。”

  這是洞山對他最得意的弟子曹山講的,是很重要的傳法話。銀盤裝了雪,都是白的,明月中的鹭鸶也是白的,看來都是白,可是不一樣。學禅的要頂門上別具雙眼,看清楚啊!

  “混則知處,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伫,背觸俱非。”

  不一樣的東西,把它混合成一樣,才曉得一點入門的的方法。文字言語不足以代表那個東西,機緣撞到了,就悟了。一有動作,稍稍表達一下,或者講一句“心即是佛”,反而就變成一個窠臼了。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所以凡夫境界當然不是它,順著這個境界也不是它。

  “如大火聚,但行文彩,即屬染汙。”

  如大火聚這句話,出自大般若經,經中大意說:大智慧的人,如大火聚,一盆大火在那裏燒,好的、壞的,一股腦丟進來。外道魔道越丟進來,火越大,燃料越多,智慧越高,所以大般若如大火聚。

  但行文彩,即屬染汙,一落言語文字,已經同本性不相幹了。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這是正式的功夫。黑夜時,這個東西更明白;天亮了,就看不見了。這是什麼道理?當年袁老師就是參這個話頭,懂了這個,學佛學道就差不多了。現在露一點秘密給你們:六根都不動,什麼都不知道,自性顯露了。像我們現在坐這裏,眼睛等著看,耳朵等著聽秘密,六根多亮啊!被無明障住了。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自己參參看。

  “爲物作則,用拔諸苦。”

  洞山囑曹山:你將來出去,要救世、救衆生,度一切在苦難中的人。

  “雖非有爲,不是無語,如臨寶鏡,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終不得物,語未正故,重離六爻。”

  用易經的方法講修持、做功夫,特別取用坎離二卦,以離卦爲主,這是曹洞宗的五位君臣。

  “偏正回互,疊而爲叁。”

  易經講叁爻之變,“變近成五”。易經的六爻卦中,以第叁爻、第五爻最重要。

  “如荎草味,如金剛杵,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塗。”

  功夫到了,宗也通,一切經教都通達了。

  “挾帶挾路,錯然則吉。”這也是用易經的理。

  曹洞宗的五位君臣,是配和易經的理論,诠釋修持用功。

  “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寂然昭著,細入無間,大絕方所,毫忽之差,不應律呂,今有頓漸,緣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規矩,宗通趣極,真常流注,外寂中搖,系駒伏鼠,先聖悲之,爲法檀度,隨其顛倒,以缁爲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如虎之缺,如馬之馵,以有下劣,寶幾珍禦,以有驚異,狸奴白轱,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直,巧力何預,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識到,甯容思慮,臣奉于君,子順于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這些都是功夫修持的步驟,以及見地。大家要注意研究。

  “末法時代,人多乾慧。”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正法沒有了,一般人沒有真功夫,學理講得頭頭是道,自己沒有證到,是乾慧,沒有用。

  “若要辯驗真僞,有叁種滲漏。”

  如要辨別悟道與否?有叁種毛病,一看就知。

  “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