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是大慈大悲救世之人,爲什麼非剃了光頭,跑到禅宗裏面?難道不肯把這個時代弄好嗎?爲什麼不幹?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研究五代文化史的時候,應該另予估量,而不可人雲亦雲。
第十五講
內容提要
如何去身見
鳥飛式
再說修氣
睦州的草鞋
說雲門
叁平偈
法身兩般病
陳尚書宴雲門
國內外一般講禅宗的,喜歡研究公案,然後作批評性的理論而已。我們學禅宗,學的是見地、修證、行願叁者。聽了課以後,自己要做功夫去求證,否則與一般禅學的路線沒有兩樣。
我們修持之所以不能得定,是因爲身心沒有調整好,尤其是身體的障礙太多,身見是最難去掉的。我們一打坐修定,身見——身體的障礙就有了。因此,不能去掉身見,想進入定境,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如何去掉身見?在修持的方法上,修出入息是比較容易的。西藏密宗特別注重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這是一條固定程序的路,這個路子修持不好,無法證菩提,密宗如此強調,是有它的理由的。
修出入息,至少可以祛病延年。雖然祛病延年及返老還童,並不是我們修道的目的,但能做到身心健康,求證道業就比較容易了。
前幾次講了煉氣的方法以後,很多人搞錯了,連煉氣也成了“水老鶴”,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其次的問題,假如要求證佛法,修戒定慧是不二法門,求證果位,只要一條路。
談守戒,第一個要戒淫念,包括性行爲、性的沖動、手淫、自慰、遺精等等。大乘與小乘戒律,在這方面有差別,小乘戒律爲求證果,第一條戒律是戒淫;大乘戒律第一條戒殺。小乘戒律以性行爲犯戒;次之,有性的欲望也是犯戒。佛在世時,有一個比丘尼被土匪強暴,佛說,這比丘尼在被強暴的過程中,念頭沒有動,所以不犯戒,這是小乘的戒律。其他如夢遺,夢中有對象的,也算犯戒。
學佛修道的人中,遺精的特別多。在大乘菩薩道中,漏失菩提即算犯戒,不管有念也好,無念也好,有夢也好,無夢也好都算犯戒。所以要求得是身心定力,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而最難的是心理問題。沒有夢的遺精行爲,是阿賴耶識種性的習氣,很微細。要做到不漏,有一個“鳥飛式”的方法可煉,這是對治的一味藥,現在介紹給大家。
每天睡覺以前,站著,腳後跟分開,前八後二(兩腳後跟距離約二寸)。第一步,臀部肌肉挾緊,不是提縮肛門,肛門收縮久了會成便秘的,小腹收縮。第二步,兩手作鳥飛狀,自然地,慢慢地舉起來,動作要柔和,嘴巴輕輕地笑開,兩肩要松開,兩手各在身體左右側,不要向前,也不要向後,很自然地舉起來,越慢越好。與手上舉同時,把腳跟提起來,配合姿勢向上。
第叁步,手放下來時,嘴巴輕輕閉起,同時腳跟配合慢慢放下。站著時用腳的大拇指用力,姿勢一定要美,要柔和,越柔和越好,重點在手指尖。手一起來,自然有一股氣到指尖,到手一轉,氣拉住了,會自然地下來,白鶴要起飛時,就是這個姿勢。
每晚睡覺以前做,開始時做十下,做時兩腿肌肉會發痛,以後慢慢就好了,慢慢增加次數。
做了這個姿勢以後,如要使身體健康,還精補腦,長生不老,還要加一個動作。每天做這些姿勢,近視眼、老花眼都會好的。加的另一個動作是:
一、用大拇指中間骨節,按摩自己後腦的兩塊骨頭,轉圓圈,先順時針轉叁十六次,再倒轉叁十六次,不等。視覺神經就在這裏頭。
二、用食指中間骨節揉兩眼間鼻側,這裏有兩個小窩窩,是兩個道穴。以前我曾經兩眼發紅腫痛,囑朋友針灸在這兩個穴道上,立刻痊愈。
叁、兩手不離開,同時揉兩眼眶,即眼睛邊緣骨節,順轉,越緊越好,再倒轉,轉數自定。
四、手不離兩眼,然後移至太陽穴,壓揉。
五、眼、牙齒閉著,手掌抱著腦子,道家則把兩耳用手倒轉來蒙著,兩手在腦後打鼓,在後腦心用手指彈,學武功者稱鳴天鼓。
如此腦子清爽了,頭也不會痛,然後慢慢地,可到達還精補腦,長生不老。
這是煉精氣的動作。
飛鳥式對于遺精的毛病有大效果,心理部分則要自己慢慢做功夫去除。
道家的“服氣”,如魚一樣,嘴巴一張一合,空氣就吃進去了。功夫做到一個階段,可以辟谷時,便要服氣。
這些功夫都是助道品,有助于修道,也是對治法門。
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打坐妄念不易停止,身體不容易健康,所以教大家修出入息。這方法天臺宗特別重視,發展成數息、聽息、調息。西藏密宗各教派也特別重視,絕對有它的道理。
修氣的法門不是菩提道果,可是它可使我們易于證果。天臺宗小止觀法門的六字:呵噓呼嘻吹呬,是調整身體的,許多人都搞錯了,現在重新示範一次:
站著,肩膀一挂,兩手隨便一擺,氣就到了,就好像作鳥飛式時,臀部肌肉一挾緊,氣就到了,這是個關鍵。以發“呵”字爲例,只要意識,聲音不必發出來,小肚子隨著氣呼出自然癟進去,待把氣呵光了,沒有氣可呵了,只要把聲音停止,嘴巴一閉,鼻子自然會將氣吸進來。要多作幾次,然後放下,聽聲音,聽至呼吸與心念專一,雜念沒有了,自然空了。
爲何教我們在打坐前調呼吸?因一般人調息不容易調得好,不如先作粗猛的呼吸。呼吸粗的叫風,細的叫氣。當氣到達好像不呼不吸時,微細最微細的那個叫息。天臺宗的數息、聽息、調息是講息,不是講風,也不是煉氣。息爲何分叁個階段?是科學上的問題,在此暫時不談。
上坐以後,先修風,手結亥母手印(密宗稱謂),也就是京戲的蘭花手。煉氣時肩膀要端起來,讓手臂伸直,手放在胯骨上(手過長、過短例外),手臂一伸直,肩膀自然端起,裏面的五髒也自然都張開了,氣就貫通,所以,非用這個姿勢不可。
下一步,鼻子吸氣時,小腹自然向內縮,氣吸滿了,不能吸了,就吐氣。吸時細、長、慢。放出時粗、短、急。往複這樣做,到了氣滿時,自己會不想做了,此時就不大起妄念了,然後由氣轉成息,心境自然甯靜下來,感覺到鼻子細微的呼吸,意念與息不要分開,吸入知道吸入,呼出知道呼出,吸入暖知道暖,吸入冷知道冷,意念與氣息始終相合,不能離開,如果有一念沒有感覺到息時,就是已經在打妄念了。慢慢慢慢如此練習,真到了一念之間,心息真的合一了,密宗的修法叫心風合一,“心風合一者,即得神通自在”,至于祛病延年,返老還童,更是不在話下。
覺得心息相依時,慢慢地,到了後來,好像呼吸停止了,念頭也空了,縱然有一點遊絲雜念,也不相幹。此法最容易得定,最容易證果,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做有爲功夫的話,就是有這樣嚴重。
現在看雲門禅師悟道因緣,指月錄卷二十: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禅師,嘉興人也,姓張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這位師父是律宗的,律宗嚴持戒律,雲門跟這麼一個老師出家,開始修持是非常嚴肅的,這一點須注意。說其個性:“敏質生知,慧辯天縱”,他特別的聰明,而且沒悟道以前,口才就非常好。
“及長落發,禀具于毗陵壇” ,禀受具足戒,就是持受叁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毗陵壇是在南京,受戒後,他二十幾歲了,回來跟隨本來皈依的師父好幾年。“探窮律部”,這時候,他已把律宗的道理、修行,研究得非常深刻。他不僅只在學理上深入,同時也隨時在做功夫。真講律宗的人,並不是光在行住坐臥上守規矩,行住坐臥還是威儀律,真講戒律就是隨時要在定中。爲什麼走路要規規矩矩?因要隨時在定中,不能有一念散亂。所以這時雲門已經在用功了,以一個絕頂聰明的人,隨時在做功夫,但“以己事未明,往參睦州”,他不以自己的功夫爲足,認爲自己沒有開悟,此事未了,此心不安,便去找睦州參訪。
睦州在當時很了不起。睦州和尚悟道以後,沒有住廟子,因爲他有個老母親需要奉養。戒律上規定,以出家人的身份,拿廟子上的錢,養自己俗家父母,是犯戒的。因此他不住廟子,也不接受供養,他自己做工,每天編草鞋,賣了,拿錢買米養母親。
黃巢作亂,到了睦州這個地方,城裏的人恐嚇萬分,大家只好找和尚了,因爲知道他有道。睦州和尚叫他們把自己編的草鞋挂在城門口,結果黃巢的部隊一到,看到四面城門關閉,城上很多天兵天將守衛,黃巢哪信這一套?命令攻城,結果莫名其妙的被打敗了。後來一看城門口有兩只草鞋,才知道陳睦州大法師住在這裏,他是個有名的大孝子,于是黃巢退兵而去。不過這段事正史上不記載,認爲這太神話了。所以睦州在禅宗裏頭是俗僧,就是佛經上所謂長者。
睦州一看到雲門來就關門,理都不理,“師乃扣門。州曰:誰?師曰:某甲。州曰:做什麼?師曰:己是未明,乞師指示。州開門一見便閉卻。”
這是睦州對雲門的教育法,很有意思的。
“如是連叁日扣門。至第叁日,州開門,師乃拶入,便擒住曰:道!道!師擬議,州便推出曰:秦時(車度)①轹鑽。遂掩門。”
門一開時,雲門的腳便踩進去,睦州也不管,管他是腿也好,手也好,卡哒一聲,雲門的腿被夾傷了。這是禅宗的教育法,真吃不消,現在的人不到法院告他才怪。
“秦時(車度)轹鑽”,就是秦代的老古董,這麼一句話,他悟道了。“損師一足,師從此悟入”,這是雲門的悟緣。
不像靈雲見桃花而悟道,那多舒服啊!還有一個比丘尼,“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那更是幽雅,雲門可不然,傷了一只腳,總算開悟了。
我們要注意,雖然上面的資料非常簡單,但雲門從小出家,做了十幾年的功夫,律宗的經論、教理都通達了。當然,佛學是佛學,唯識也好,般若也罷,講得再高明也沒有用,此心還是不能安。等到事情來了,用不上,所以己事不明,雲門在追求這個東西。
雲門這一段悟緣的記載比較簡化,如果把他十幾年來的修持經過記下來足爲後人作一番參考,可是…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