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發生在身體最健康的時候。實際上,此時測量腦波,腦波還在動,心電波也還在動。腦波也可用心意識控製,我們的心念可以控製自己的思想,可以做到讓它停止。但是必須要身體絕對健康,如果身體不健康,再要硬性控製意念,腦神經就會錯亂,所以,氣脈就有如此重要。在身體尚未健康時打坐,觀念一錯誤就會導致神經問題。許多搞宗教的人,都遭遇這種情形,就是因爲生理、心理都不健康。絕對健康的人才能夠修道,才能夠談明心見性。至于那個心是怎樣明的呢?怎樣見的呢?教理與功夫,都要一樣樣配合,楞嚴經已露了一點消息,你們要用智慧去參啊!
關于瑜珈師地論,重要的部分將依次介紹,瑜珈師地論的內容,可說是美不勝收。
禅宗是用般若談法性,唯識則偏重于法相。般若這一派學問,根據一般後世佛學問的說法,是龍樹菩薩的系統,我們也順著這麼說。唯識與龍樹有關,也是這個系統來的。性相二宗,在這一兩千年以來,印度同中國一樣,都是爲這兩個問題互相爭得厲害。
性宗以般若爲宗,認爲畢竟空,徹底的空;相宗以唯識爲宗,認爲勝義有。所謂勝義有就是說:一切萬有的現象與作用,都是空的,無自性,但是“那個”東西,形而上的“那個”叫做勝義,是真有的,不過不是世間法的有,而是有這個功能。世上一切萬有的功能,都是由它生的,不是沒有。勝義有及畢竟空,兩派爭得很厲害,是學術意見之爭。在我看來,般若都是講有,唯識恰恰講空,有些人拿著雞毛當令箭,爭來爭去,真是無聊。
爲什麼說般若談有?心經雲: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他沒有說:舍利子,是諸法空“性”。諸法空相,一切相空了。最後告訴我們:真實不虛可見是有
唯識宗呢?以五經十叁論爲宗,解深密經上佛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爲我
這明明是講空嘛!佛不是說得很清楚,還有什麼好爭的。不過沒關系,讀書人不爭論還有什麼事情可做呢?讀了書就是要爭,爭名嘛!(衆笑)
這兩個系統後來有一點不同,所以達摩祖師要我們以楞伽經爲根本。楞伽經是性宗、相宗主要的經典,也是禅宗及唯識宗的主要經典。既然談到楞伽經,又非懂得唯識法相不可。再回轉來看禅宗,每個祖師,從臨濟、沩仰、曹洞、雲門、法眼沒有一個人不通教理,經教全通達了,最後擺脫經教而學禅。現在的人經教半點也沒研究,還動辄就說是禅宗。
我們先說明白這些道理,才能再談用功的方法。
玄奘法師所作的八識規矩頌中提到第八識的偈頌,性唯無覆五遍行,阿賴耶識無所不在,但如不因意等七個識起作用,非但不自造作善惡兩業,而且不與染法相應。所以說它“無覆無記”,把阿賴耶識轉爲白淨識,就可以明心見性,也就是回轉爲如來藏性。沒有回轉過來之前,無明的這一面,都屬于阿賴耶識。
“五遍行”是作意、觸、受、想、思。這五遍行千萬要記得,打起坐來做功夫才容易得力,才能夠窮理,就是法眼禅師所講:“理極忘情謂”。教理通了,這些了解了,做起功夫來才有用,理不通不行。這五遍行在前五識裏有,第六識也離不開它,第七識也有它,第八識也跑不掉,你看這五遍行多厲害。整個都是它,所以稱遍行。
大家做功夫時,有沒有把五遍行與五陰配合研究?兩者的關系要搞清楚,如果這個觀念弄不懂而要參禅做功夫,乃至明心見性,你能見個什麼性?五陰:色、受、想、行、識。五遍行裏頭也有個想,這兩個想是否爲一個想?或是二想?也要分得清楚。
我們打坐坐不好,是因爲妄念空不掉,爲什麼空不掉呢?因爲五遍行到處都在,所以妄念如何空得掉呢!觸:身體是否舒服?氣脈通不通?一觸就受,感受一定知道。想:清淨一點時,覺得一點妄想都沒有,你自以爲沒有妄想,那正是思的境界。波浪性的妄念起動謂之想,像心電圖慢慢地動,好像看不出有妄想,這就是思。這五遍行的五個東西,在八個識裏充滿著,從未間斷過。當你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正是五十一個心所裏頭的睡眠,好像人昏過去悶絕了,或累極睡著了。唯識講這種現象是無心睡眠與悶絕,第六意識不起現行,但那不叫做空,若叫做空的話,那時冥頑不靈的頑空。
我們今天學禅,要開創新方法,不能再用老法子。不一定見桃花而悟道,世界上什麼花都有,現在還有塑膠花呢!科學時代要科學禅,要把心理分析得清清楚楚,注意啊!今天科學愈發達,對我們學佛學道愈有幫助。這個時代的人修道,應該比過去的人容易才對,因爲有許多科學的理論,給予事實上的幫助。可是一般人還停留在落伍的過去,真是“幾多鱗甲爲龍去,蝦蟆依然鼓眼睛。”鱗甲都變龍飛上天了,田裏的蝦蟆還在那裏呱呱叫,鼓著眼睛大發牢騷。科學在進步,所以學禅要改個方法了。
阿賴耶識等八個識,在未明心見性以前,五遍行一定存在其中的。見道證果,五遍行便轉成妙用。八識規矩頌二: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下面兩句要注意: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人在臨死前,昏迷了,前五識逐漸散壞,阿賴耶識最後才走。投胎時,則是阿賴耶識最先來。
現在科學時代,佛學有些問題來了。請問剛剛死的人,眼睛馬上挖下來,放冰庫裏,可移植給別人,那麼這眼識死了沒有?
同理,腎髒移植時,腎髒的命根死了沒有?
還有,佛經上講投胎的成胎的過程,當然講心髒。請問:現在心髒可以換上化合物的、鐵的,而且人還都可以活著,這又是什麼道理?我們做佛弟子的,這些問題不能不補救,不能勉強維持原說。
現在我們來看瑜珈師地論卷一:
雲何發起身業語業?謂由發身語業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隨順功用爲先,身語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
此羯羅藍識初托處,投胎的時候,入胎之時,即名肉心,也當然不離心髒的關系,如是識于此處最初托,即從此處最後舍,死時最後離開。這裏有個問題,那麼現在的醫學把心髒換了而可活,所以科學進步了,也發現與佛經有許多相沖突的地方,但對佛經的證明以及修行上,卻是有莫大的幫助。古人翻譯佛經,心與性界限分不清楚,有時把本體叫心,妄心,攀緣心,也是心。有時候性能叫性,明心見性也是性,性質也是性,人性叫性,男女性欲也叫性,發了脾氣叫急性,究竟此“心”此“性”是哪個心?哪個性?搞不清楚。所以連玄奘法師算在內,用肉心這兩個字,用得太武斷了,是有問題的。但古今字彙不同,他也沒法。
人死了,意識先離開身體,第七識也先沒有了,在全身還沒有完全冷卻之前,第八識仍沒有離開。趁著眼球這一點暖、壽、識的余力還在時,如果趕快把眼球挖下來,仍可移植。這種余力有個例子,就是把蚯蚓切成兩頭,兩頭都在滾抖,請問它的“心”究竟在哪一頭?又如一種靈蛇,把它砍成叁段,叁段都在跳,如果這條蛇是山裏的話,那段蛇頭立即去找藥草,相傳雲南白藥就是這樣發現,找到藥草回來,馬上自己把叁截接起,又變成一條蛇了。請問蛇被砍成叁截時,心在哪一截?
古人對這個問題有個答案,就是說當蚯蚓被切成兩段時,不是心不心的問題,這叫“余力未斷”,是心的業力所起的作用,稱爲余力未斷。等于我們死了,身體還未完全冷卻時,眼睛馬上挖下來,這時眼識的余力還在。但醫院處理卻馬上把它冷藏起來,這時不是又把余識凍死了嗎?這又是什麼道理?
所以現在學佛的人要注意,不要自己關起門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必須把佛學和科學配合起來。我們求道做功夫之所以不能進步,是因爲求證的方法都是茫茫然,外加自我陶醉,自欺欺人,這些都是問題。
所以我們這一次,特別要把物理同心理兩方面的資料,找出來討論,要大家特別注意。
第十七講
內容提要
說圓悟勤
聞思修是什麼
信之難
說定
昏沈定世間定
修定
修空與枯禅
修有與緊張
調整色身
我們的課程,照預計時間已過了一半以上,但對于修證課程的內容,似乎還不到皮毛的十分之一。所以深深體會到,佛說法四十九年,卻說沒有真正說上一個字,就是這種感覺,很著急。
因此,心裏想變更一個方法,好讓大家得到利益,至于大家能不能受益,就不得而知了。這一兩天,想到了很多方法,直到上課前,才決定用禅宗公案。這個公案曾寫出來過,是爲了一個朋友寫的,當時他在醫院正處于緊急狀態,結果已來不及了。
這個公案,參禅的人要特別注意,乃至于學道家、密宗的人,都要特別注意。這個公案是南北宋時代最有名的禅宗大師圓悟勤(指月錄卷二十九)。
南北宋時代的圓悟勤禅師,可以說是劃時代的人物。嚴格研究起來,宋代理學家的思想發展,及修養的變化,都與圓悟勤禅師有關系。圓悟勤的大弟子,就是南宋鼎鼎有名的大慧杲禅師。大慧杲以後,禅宗就慢慢沒落。到了元明,就更加衰落了。
圓悟勤是一個了不起的禅師,也可以說是由唐以來,禅宗修證即將結束的一個階段。圓悟勤之好,在于學問好,修持好,樣樣好,足以作爲修證榜樣。他是四川人,以前有個朋友說:中國每一個朝代的末期,第一名狀元都是四川人。還有一個朋友說:武則天是四川人,王昭君、楊貴妃等美人,也都是四川人;到了朝代更替,大禅師也都是四川人,這就很妙了。
圓悟勤家世儒宗,讀四書五經,以孔孟爲教,世間的學問研究得很好。據傳記上說,他“目記千言”,記憶力之強如此。小時候有一天到了一個廟子去玩,廟裏有佛經,他拿起一本佛經看,就傻了,當時,“叁複怅然,如獲舊物。”第一次看佛經,就自然被吸引住了;再看,舍不得馬上丟,看了一段,又回轉來看,如此叁次。讀完了佛經後,很難過,好像掉了東西一樣,非常惆怅。便想,我過去前生一定是個和尚,便要求家庭准許他出家了。
研究高僧傳記,發現其中…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