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祖回答說:“沒有人捆我。”叁祖則說:“那又求個什麼解脫?”四祖言下也悟了。
再說我們行不行?不要說一身是病,就是感冒流鼻水,頭又痛,問:“誰捆你啊?”“感冒捆我”,你說一切唯心造,你怎麼不解脫呢?如果說這是病,解脫不了,要求忏罪,那就不是唯心了,這是問題,不要自欺啊!當然也有真正信仰非常強的人,他可以把病減輕,甚至可以沒有,這是一個方法,但非常難。所以華嚴經第一個提“信”,信爲道源功德母。不過,信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菩薩五十五位,第一個講信,皆由于實信非常之難。當然這個信是超一層的,不是迷信的信,要確實的信。老實說,我們做不到,當然做不到也就是功夫不能到,也就是行願不能到。
我們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爲有兩個心理毛病,一個是癡,愚癡,沒有真正的智慧;一個是我慢,人們不大肯相信他人,還是相信自己,不但對佛菩薩如此,對師長也如此。
另一類的人,就是我們這一類,又打坐,又參禅,個個都有道理,不是這裏通了,就是那裏通了。不管參禅也好,淨土也好,觀空也罷,止觀、守竅也好,總不外乎兩個東西,就是知覺和感覺。在五陰來講,知覺就是想陰,感覺就是受陰,想陰的後面是識陰,知覺的後面也是唯識所變,這個道理以後會談。
學佛的人,首先遇到的一個困難,就是覺得思想、妄念不能斷。其次覺得自己沒有辦法真正入定。因此用各種方法,參話頭啦、觀心啦、守竅啦、調氣啦,守得緊緊的,想把妄念澄清下去,一般人都是在這個境界上轉。不管怎麼轉,有一點,只要肯休息,當然氣色會好一點,身體也健康起來,然後就認爲自己有道。其實錯了,這與道不相幹,這只是休息狀態。生病也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能休息,病一定會好的。睡眠、打坐都是不花錢的維他命,這沒什麼稀奇,與道不可混爲一談。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學佛學了很久,打坐也很用功,但始終無法入定,原因之一就是堅定沒有認識。大家以爲什麼都不知道叫定,覺得自己還清醒,就不是定,什麼叫定?有些人學佛學久了,會答複:既不散亂,又不昏沈叫定。那是講道理,既不散亂又不昏沈到底是什麼樣子?講講看!若說沒有樣子,那你正昏沈;若說有樣子,那你正散亂。若你覺得自己坐這兒,像藍天一樣的清明,那是幻想境界。要真做到沒有身心的存在,而與天空一樣清,無量無邊,既不散亂又不昏沈,若能如此,則可以叫做真如,差不多相像了。
一般人總以爲稍微入定,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當你疲勞時打坐,而成真正不知道,那個是睡眠,是在昏沈,並不是入定。但是要注意真昏沈、真睡眠也是定,是昏沈定。真的,這不是說笑,爲什麼?你真知道它是昏沈,這個就是定,那就不叫做昏沈;你不知道這是昏沈,所以它就是昏沈,這裏頭大有差別。在疲勞時入昏沈定並沒有錯,何以說呢?佛說百千叁昧,有很多定的境界,這個是不是定的境界,問題在于你知不知道。不過這叫做世間定,世間定就是休息,普通的休息狀況不能不算。差不多一般人打坐,都是在這種休息狀況,真正的定沒有。
大家打坐都在那裏玩知覺狀態,不然就是玩感覺狀態,自己在玩弄這兩樣東西,以爲是道。其實都不是,因爲這兩樣東西隨時會變走的,是道就不變了。隨著環境、時間、晝夜、體能、情緒、營養種種的不同,而非變不可,這不是道,是一種境界。境界不是道,是妄念的一種型態。
那麼如何是真正的定呢?這是需要知道的。所以趕著抽印現觀莊嚴論,及瑜珈師地論。
現在先說修定。
修的定,不是悟的定,這中間有差別。其次,我們剛才提到妄念不能斷,只因爲我們在顛倒因果,把佛說的話,拿來當成自己的,然後想求證佛的境界。卻忘了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苦修了十二年,各種經驗都經過了,然後認爲那些都不是,最後才找出一個東西來。猶如同圓悟勤一樣,生大病,死都死過了,才曉得不是,再找出一個東西來。
佛曾說:妄念本空,緣起無生。所以我們上座後,都想把妄念空掉,多笨!如果妄念空得掉就不叫妄念了。因爲它本來空,佛已經告訴你那是妄、是假的。既然是假的,還理它幹嗎!爲什麼在那裏空妄念?縱然你把妄念空了,那個空的境界,也是一個大妄念,那是想陰區宇。況且你那個空的境界,如果不做功夫,不打坐,也就沒有了,又變走了,可見它也是妄念。所以曉得妄念本空,上坐以後很輕松的,不要設法去除妄念。每一個妄念來時,如果它真不空的話,別的妄念也被它擋住了,不會來了,所以這個妄念本來是會跑走的,佛經形容它像水上泡沫一樣,一個個起來就沒有了,要空它幹嗎!它本來是空的,不用我們去空它。所以我們在那裏做功夫,都是做了一輩子的冤枉事,在那裏空妄念。結果等于小孩子在水中玩皮球一樣,把皮球往水中一按,球就從另一邊冒出來,一天到晚在那裏按皮球,你說我們哪裏是在修道啊!只是在按妄念玩遊戲罷了。
如果真不去按它,我們就這樣坐著就很好了。如果你說妄念還是源源不斷地來,對,它沒有斷,可是也沒有停留在那裏,你想留也留不住。在這中間,有一個知道妄念來去的,它並沒有跟妄念跑。曉得這個,就讓妄念隨便,不理,只曉得自己“清明在躬”,知道這個就好,多輕松!不過爲什麼不能完全清淨下來?爲什麼還是有妄念呢?上次提過了,庵提遮女問文殊: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爲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文殊菩薩答:其力未充,同樣道理,爲什麼不能清淨呢?其力未充之故。
又一層問題來了,那麼請問這是什麼“力”?我們白天坐得好,妄念來了可以不理,清清明明的,但睡著以後,依然糊塗去也,那又怎麼說?一個學佛的人是真正學科學的人,任何一點問題都要解決,不能茫然。
那麼我們再檢查,妄念之所以沒有清淨下來,有兩個原因:一個生理的影響,身體越不健康,病痛越多,煩惱妄念越大。于是一切唯不了心了,非要調整四大不可。所以氣脈之說是大有道理的,而且佛經上面都有,不過一般佛經把這方面的事隱瞞起來,我們看不出來罷了,並不是佛不承認。
比如唯識講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像時間,屬于心不相應行法之一。有人打坐,坐得好,一彈指間過了叁個鍾頭,但是外界還是一分一秒地過去,你沒有辦法改變宇宙的時間;空間、勢速(如行星的行速)亦然,心改變不了,這是一。
其次,色法不屬于心法的範圍,色法單獨地成立。而且在色法裏頭,第六意識有法處所攝色,又另當別論。
這樣一來,不能說整個唯心了,心不相應行,它永遠還是在行,佛的神通也拿它沒辦法。我們還學佛成道幹什麼?其實這只是唯識這麼分析,不要害怕,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是講意識心所的力量所不能到達之處。色法單獨成立,與意識的分類,及心所的分類單獨成立;但是它整個的功能,都包括在如來藏裏面,所以是一切唯心,心物一元,這個理大家要弄清楚。
因此大家學佛修持,如果拿自己所懂得的一點佛經學理來講修持,變成盲目的唯心了,對心物一元有關物的方面,一點都不能轉。
現在回轉來檢討自己,坐起來煩惱思想之所以不能斷,一部分是生理影響,而且其影響幾乎是絕對的。等到有一天坐得很好,清清淨淨的時候,氣色也好看,精神也愉快,身體也沒有病,諸位是不是有這個經驗?(衆答是)好,問題來了,這個時候爲什麼不能永遠保持下去呢?爲什麼疲勞時,或者有其他原因時,情緒就會隨之低落,煩惱也會來了呢?所以平常縱然得一點清明的境界,好像是空了,是沒有念頭的境界,那也只是意識的一個狀態而已,是第六意識一個清明面而已。縱然是叁際托空,也不過是第六意識的清明現量境而已。生理上可一點都沒有轉,第七識也沒有轉,第八阿賴耶識習性種子,就更別談了,四大一點都轉變不了。乃至清明境界住久以後,很容易變成枯槁,情緒上沒得喜歡也不會快樂,但也不是悶,就是會沒有生機,沒有生趣,走入枯禅的境界。而且脾氣非常大,一點小事情都受不了,當然理性上會把自己壓下去,可是那個境界容易發脾氣,等于一點灰塵都沾不得,這也是個大妄念,是意識境界,這是修空的人容易得到的病狀。
修有的人更嚴重,或念咒、或念佛號、或守竅等等,如果身體哪一部分有病,爆發了,一發則不可收拾。同時神經慢慢的變成緊張了,因爲它裏頭有一個東西在忙,忙著守住一個念頭,實際上那個念頭又守不住,拼命守,忙得很。所以莊子叫它是“坐馳”,外表看起來他在打坐,實際上裏頭在開運動會,忙得很。這種修行人,比社會上的人還要忙,真正放下的能有幾個!都不要自欺了,如果身體不絕對健康,神經一緊張錯亂,就走入精神病的狀態去了。有這種現象的人,反應境界就很多,如耳內聽到有講話的聲音等。
佛經記載佛的很多弟子,修到了空的境界時,很多都自殺了。他們都是羅漢,他們覺得沒有意思,早走遲走都一樣,不如早走了吧!所以空也不是究竟,都是心理的變態。修有的變態境界特別多,放光啦!動地啦!當年大陸上有位頗有名氣的居士,講金剛經,而且還標榜禅宗,他的本事很大,在大衆面前表演神通,大指頭一伸出,一道光就出現,一個韋陀菩薩站在上面,嘿!你們看到這種狀態不磕頭才怪。後來我去看看,對他說:哦!你那個東西也叫禅宗呀!你還是省省吧!你不拿這一套,我還想跟你討教,況且你還講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東西你若爲了吃飯,你盡管去,爲了弘揚佛法就免談了。
修有的路,容易發生這些毛病,但是不要光聽這是毛病,我現在問你們,這是什麼理由?你說他是魔道,是毛病,可是你試試看,你辦得到嗎?這其中當然有理由。
不管修空,修有,都是意識境界,並不是道,這些在瑜珈師地論意識地中都說了,而且楞嚴經說得更明白。五十…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