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證佛法▪P40

  ..續本文上一頁識的帶質境,帶質境又分真帶質與假帶質的差別,修行不可以不知道。所以我們修行打坐,四大色身一點都沒有轉變,叫什麼定力!那是不兌現的定力,那是意境上的幻相。所以做一步功夫,有一步的征驗,也有一步的征候。因此,佛告訴他的公子做調息功夫,如果心風得自在者,即得神通自在,真的能得定,真是無比的快樂。

  有些人打坐得一點清淨的境界,就算是空吧!但身體的感覺還是沒有去掉,而且有一點點在黑洞洞的桶裏,離不開這個黑漆桶,忘記了楞嚴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爲何守這個空洞的,不相幹的四大的身體呢?這裏又有個問題,你越能夠空得了,那股力量越會回轉來,守在自己身體上。什麼理由?爲什麼坐得越好時,身體感受越強?反而一些不修道的人,倒不會有什麼身體的感覺。就是因爲離心力越大,則向心力越大,物極必反的道理。

  修道就是科學,隨時都有問題,能解答了一層,修持功夫就進步一層,解答不了,就不能進步。所以佛經不要馬虎地看過去,佛法都告訴我們了,只是我們沒搞通而已。

  叁界天人表發給大家,等于點了大家,可是沒有人注意;叁界天人表重要得很,而且欲界、色界、無色界,每一層境界的修持,與我們現在的修持,都有絕對的關系。再拿我們人體來講,人身就是一個小宇宙,身體也可分成叁部:欲界、色界、無色界。人身的下段是欲界,欲界的樂由精生,精不下降則樂不生,氣脈不會通。但是精一下降,非漏不可,如何下降而不漏,這就是看功夫了,你們可不要聽了就自作聰明地亂搞,什麼忍精、采陰補陽的,瞎搞一通,果報是很嚴重的。

  人體的中部是色界,氣修到充滿了,氣滿不思食,光明一定來,眼睛閉著都是光明;但是魔境也跟著來了,就是光明中的幻相,這時如果認爲自己發了眼通,那就完了,如果守住光明,還是落在色界。

  眉間以上的是無色界範圍,整個色身空了,絕對的無妄念。沒有一點妄念是無色界,守住無色界,像無念一樣,落在無色界,還是不對。

  守無念墮無色界,守光明境墮色界,守快樂則墮欲界。所以密宗提出樂、明、無念,均衡、平等、平等。

  真正要學佛證道是專修的事,是絕對的出世法,行願可以入世與出世,這是屬于心行上的事。如果要專求修證,非有一段絕對放下外緣,而去專修的時間不可。一個普通人,只談變化氣質一事,在生理方面,也非要十幾年專修不可,而且在十幾年中,還不能碰到一點障礙。唐宋以後道家雲:百日築基,十月懷胎,叁年哺乳,九年面壁。對付色身氣質的變化,起碼叁年的專修是絕對需要的,而且中間還不要碰到逆境。但是據我的經驗,幾十年來,幾乎連打好百日基礎的人都沒有,可見修行之難。

  大家共同的問題是,明知四大皆空,但空不了,碰到了緣,處處都在愚癡中。如同我的袁老師講的:“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癡”,人人都犯這個毛病,口口談空,步步行有。打坐時,氣脈一來,馬上被感覺牽走了,清淨固然清淨,實際上都在玩弄這個感覺。王陽明到底高明,他說:這些都在玩弄精神。佛經上說這是“戲弄精魂”,沒有真正空得掉,感覺一來,平常的佛學都忘記了。

  大乘佛學告訴我們叁大原則:無住、無著、無願。我們一坐起來,統統住在自己的境界,執著于空,想成道,想證果,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的果,當然都不成功。

  楞嚴經告訴我們:性風真空,性空真風。身上的氣脈是風,你一執著它就完了。後世的知識越來越多,什麼奇經八脈,什麼陰神、陽神,這些追求玄妙的想法,都是有毒的,這些毒藥吃下去,又住、又著,搞了半天,一點用都沒有。真正氣脈是無住無著,完全空以後才能到。

  說到這裏,給大家看一封信,是一位中國老太太由美國寄來的:

  老師:

  奉事敬悉。所有知覺感覺都屬心理狀態,楞伽大義說得很清楚了。不過我覺得,無論任何情況下,只能沒有感覺,如何能做到無知覺呢?我現在已找到了“他”,他高高在上,無形無相,只能在意境上有那麼一點,甚至于一點都不是,但我信得過。

  我在讀楞伽大義,幾個問題尚祈老師開示:意生身是否道家所謂的身內身?身外身是否性命雙修?功成之後,破頂而出,身內身是所謂真人,不必破頂而出,可以隱顯隨心,所謂散則成氣,聚則成形,意生身是不是這樣?

  在坐中叁際托空時,並沒有空的境界,只覺得心寬得和天地一樣,甚至能包括天地,這種情緒並不能維持下去,念頭來時馬上破壞了。念起雖然不住,可是不能再恢複平靜如初。以此余年作爲廢物利用,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成敗聽之而已,說實在的,我並不想成仙成佛,只是很怕再入輪回,我正在研究八識規矩頌。

  專此敬請

  道安

  這位老太太不講氣脈,有時好像要出問題了,她都能自己曉得解答。她的得力處,就是死死抱住一部楞嚴經。我曾告訴她,因路途遙遠,無法知適時指導她,有問題向楞嚴經上面找。我們做功夫往往被氣脈、境界困住了。楞嚴經上說:性風真空,性空真風,大家都沒有去體會。

  總之,要逃過水火風叁災,必須轉變色身,要進入禅定的境界,也非要把身上的四大整個轉化不可。

  一幢房子蓋好後,到頭來是什麼東西毀了它?風吹雨打日曬,人體內部也是一樣,四大不調整好,就不能平安,更不能得定,由四大所發生的病態,可真多了,要特別注意。

  現在我們來看瑜珈師地論卷一: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本地就是真如本體,唯識把整個心體分成八個部分表達,所以叫做八識。其實是講一個心體,所以叫本地分中的意地。分,就是這一部分。爲何說“第二”?前面五識是第一個範圍,意識是屬第二個範圍。

  已說五識身相應地,五識身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識,與心地相應。

  雲何意地?此亦五相應知,這中間有五個現象應該知道。

  謂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緣故,彼助伴故,彼作業故。唯識學是科學的,我們要把它作爲自己求證用功之用。

  雲何意自性。唯識經常用“自性”兩字。至于我們常看到的“無自性”,是說沒有獨自永恒存在的性質。一般人看到無自性,就以爲唯識是反對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本體。錯了,因爲中國文字辭彙不夠,這個性是性質、性能的性,不是明心見性的性。所以,雲何意自性的“自性”,是指意的本身的性質。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第六意思自己的性能如何。彌勒菩薩說:心、意、識叁樣,嚴格講起來,這叁者都屬于意識作用,就是意識自己的性能、性質。

  什麼叫“心”呢?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比如一個母親生下十個子女,每人個性、思想、脾氣、健康各不相同。遺傳增上緣是因素之一,另外是自己前生的種子帶來的。如有人天生特別聰明,是前生這一部分的種性重,一切種子都跟隨著在輪回中,始終不斷,互相關聯,這個功能在唯識中叫心的作用。

  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這還是講心的作用,第一句,這個功能所依止的,跟著發揮了作用。所以有些人天生愛讀書,有些人不愛,硬逼也沒用,因爲他的種性不向這裏發展。有人說過:“書到今生讀已遲”有點道理。不過這一生還是應該讀書,留給來生用,帶點種性來。心的體用能夠執受,永遠抓住這個功能。異熟就是果報,異地而熟,異時而熟。爲什麼我變成了我,他變成了他,各人種性不同,因果輪回叫異熟。

  我們推開彌勒菩薩的話不論,只說什麼叫心?這裏所謂的心,就是子思在中庸所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就是與生俱來的本性,每人不同,這個就是心,應該歸到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作用。

  什麼是“意”呢?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這個屬于意,意是心意識。禅宗祖師說參話頭時,離心意識參,參出來的才是般若的道理。所謂意識狀態,就是一個人的思想,所構成習慣性的現象,意識形態可構成職業病,做官做慣的人動辄打官腔,他的意識已構成了心理行爲。又比如學佛的人動不動就阿彌陀佛,這也是意識形態構成的習慣性。

  這裏講恒行,心理行爲經常有依止性,就是意識的作用。六識身就是前五識起意識分別,它無間滅,像流水一樣。

  什麼叫“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任何事一到你面前,不須用心判別,你就很清楚知道了,這是識的作用,彌勒菩薩分析得非常精詳。當我們一打坐,腿剛盤起來的一刹那,心念很清淨,不久就不安祥了,在自己裏頭做起功夫來,這個做功夫就是心的作用,是阿賴耶識種性的功能,要認清楚。

  麼是意的作用呢?覺得妄念清淨了,曉得那一念清淨的那一點作用,就是意的作用,它是無間滅的,一個個波浪很密切的接上來,自己並不知道,所以做不到能斷金剛般若。此時我們的識在哪裏呢?腿一盤,一刹那間很清淨,心的作用來了,心自然而然會接受這個境界,會認可這個境界,去設法保持著。心和意都來了,然後還有個作用,識也就在這兒;這一下很清淨——這就是識。學禅不通教理,“心”、“意”、“識”分不清楚,認爲靜坐好就是功夫,實際上,教理通了以後就知道,靜坐得再好,也還是在意識狀態。這叁點要認清楚,佛經裏頭寶貝實在太多了。

  次隨順功用爲先,身語業風轉故,我們講話,我們的身體作用,就是這股氣的作用。這股氣是根據道家的說法講的,以佛家來說叫“業風”。這是業力所生,是四大風力的關系,所以身業、語業就是這個風。儒家講:學問之道在變化氣質,氣質是實際的東西,不是空洞的理論。換句話說,學問修養高了,生理都會轉變的,一步有一步的效驗,一步有一步的征候,這是無法自欺的。

  第十九講

  內容提要

  第一障礙——身見

  色身轉變

  不是絕對的時間

  叁災與修持

  四大種與色法

  相續心

  四禅八定和精氣神

  善人的凡夫禅

  輕定、定、非定

  我們的課…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