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證佛法▪P45

  ..續本文上一頁的人、物,同時映入眼簾,那是眼識的作用,不是意識,因爲意識正全心配合眼睛,注意著。旁邊隨時來的一切也是知道的,那就是眼識。但一曉得旁邊有人過來,當一曉得時,馬上起了分辨的作用,眼識已經交給了第六識了。在最初刹那之間起明了作用的,就是眼識。

  至于身識,就很難體會了。大家學道做功夫,如果能把身識認得清,就可以進步了。修證,乃至修報身、修化身,要先認得身識,才能談得上起步。

  怎麼樣是身識?十來歲的時候,春天睡覺,早上醒來無事,懶洋洋的,那正是曾子說快要死的那個味道:“啓予足,啓予手。”手腳在哪裏不知道,睡得甜得很,醒是醒了,身子可以動,也動得了,可是不想動,那個時候才可以體會到什麼是身識。但並不是這個身體,等于這個身體還是外殼,這個身體內在還有一層朦胧的內胎,那才是身識的作用,抓到那個來修,就快了。如果再一動念,第六意識一配上,身識就交給第六意識了。第六意識這個分別一來就壞了,一切煩惱就來了:要起床了,應該去上班了……這些都是第六意識的事。

  所以說,什麼是有心地?第一種就是五識身相應地,是前面五識配合意識妄心而起的境界。第二種是意地,單單第六意識妄心所起的作用。

  第叁是有尋有伺地,就是羅睺羅尊者修出入息,到達初禅有覺有觀的境界。有覺有觀是舊的翻譯,玄奘法師不同意這樣翻譯,他用尋、伺二字。打坐找道,找定境就是有尋,再高明一點就不找了,只守住在那裏,就是伺。一般人常把伺境當成定境,呆呆定定的在那裏,也知道,有等待、裁定的味道,這都屬于有心地的範圍。

  再進一步第四,無尋唯伺地。等于二、叁禅的境界,上坐心裏頭沒有雜念,不去尋找功夫,也不去找一個境界,只有伺,就是一味呆住,清淨在那裏。若把那個境界當成定就錯了,那正是意識狀態、妄心狀態。這四個方向都叫做有心地,有心地就是普通人,我們的心理狀況就屬于這個範圍。

  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並無想生,及滅盡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瑜伽師地論講,從第二靜慮到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這裏所論的,除了這叁個定境以外,其余的都是有心地。

  至于無尋無伺地中,又有程度之別了。唯識分析得很清楚,一步一步,詳盡得很。無尋,坐起來清淨得很,念頭沒有亂跑,也沒有亂找時,只有一個很平穩的境界擺在那裏,就是無尋唯伺。這裏頭有沒有東西呢?還是有。知道這麼一個境界,是在五遍行的想與思中。至于無尋無伺的境界,則超越了想的心理狀態,乃至于到達了“無想生”,又進一層,無想而能夠生作用,起作用的功能。

  嚴格來講,無想生的最初步,也只能摸到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邊緣。所有籠統來說,般若很容易講,本來無所住而生其心嘛!這仍非究竟,太籠統了。

  若無想定,若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

  這叁個定境到達了,才可以說定境達到了無心地。這一段都是講修證做功夫,不講見地。不過這卻是修證功夫的見地,如果這點認識不清,功夫就做得迷迷糊糊的,像土包子進城,那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才行。

  下面要介紹第二種“有心、無心”的分類標准。

  心亂不亂建立者,謂四顛倒,顛倒其心,名爲亂心,若四顛倒不顛倒心,名不亂心。此中亂心,亦名無心,性失壞故。

  普通人的散亂心也叫作無心,因爲把心掉了,自性散壞了。所以我們應該注意,做功夫修持時,覺得自己隨時隨地都在空空洞洞裏頭,好像清淨得很,就以爲到達了無心地。實際上這正是掉了心,是這個無心正在顛倒中,自己不知道罷了,很可怕。以我幾十年經驗看來,做修養功夫的人,最後走上這條路的人太多太多了,都是這樣糊裏糊塗去了。正如雪窦禅師的詩句:“可憐多少垂鈎者,隨例茫茫失釣竿。”幾位老同學要特別注意,釣魚竿子已經被我收回來了,你們已經無心了,因爲你們迷失了修持的本心。

  如世間見心狂亂者,便言此人是無心人,由狂亂心失本性故。

  等于看到一個瘋子,我們也叫他是無心人,因爲他錯亂了,迷失了本性。有人修到後來,很容易走上這條路,一定要注意。所以有位禅師說:“萬古碧潭空界月,再叁撈摝始應知。”不是那麼簡單的,福德不夠,所以慧不能到。

  于此門中,諸倒亂心,名無心地。若不亂心,名有心地。

  無心地的反面,就是有心地。在佛法而言,一般凡夫成道以前,煩惱錯亂心都算是無心地,沒有證得本性的緣故。真正修證佛法,得了定、慧的,叫做有心地。這是第二門解釋。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緣故。其心或生,或複不生,謂根破壞故。

  第叁門,就心“生”或“不生”來區別“有心”“無心”。比如我們學佛最難的一項,就是慈悲心很難生起,也就是說真正發起行願心很難。我們口口聲聲要想幫助人家,慈悲人家,度人家,嘴裏雖這麼講,實際上,很難辦到。所以我們修行,單說一個功德心,在行願上根本就很難建立,也可以說,根本沒有建立過。行門很難講,曆代祖師都只講見地,行門不敢多談,真正談了行門,徒弟都跑光了,因爲要求太嚴了。但教不嚴,師之過,甯可要求嚴格,門前草長叁尺,豈止叁尺,十丈都無所謂,沒有人都可以,一個人在裏頭蠻舒服的。老實說,行門很難,太難了。

  有些心不生是因根,是因爲生理機能破壞了,比如腦神經壞了,這個心理生不起來,盡管佛法講四大皆空,四大還是很重要。佛說暇滿之身難得,生爲人,閑暇的時間難得,四肢體健,五根具全也很難得的。尤其是這個工商業時代,空閑的時間談何容易,能有閑暇坐在那裏高談闊論,妄言修道,這是多大的福報。

  境不現前故,有時候你拼命用功,那個境界就是不來。從前有一個修道的老先生,有一些功力,既不吃飯,也不睡覺,不過到夜裏十二點時,再跟他說話,他也不理,靠在椅子上,閉著眼,大約有半個鍾頭。然後眼睛睜開,再談話,可以談到第二天晚上十二點。到了十二點他又不說話了,閉眼休息了。問他爲什麼?他說是功夫來找他了,這就是境現前。孟子盡心下篇說:“有諸已之謂信”。消息來就要定去了,這就是境現前。有些人功夫做了半天,境界不現前,這就要嚴格檢查自己了:心理的障礙,或是生理的障礙呢?若問另外有個方法沒有?這是愛欲之心,貪求之念,這些結使在作怪。連這個都不能檢查出來,還怎麼能夠修證菩提呢!

  阙作意故,作意沒有造成,至于是什麼根器,該如何作意,也是大有關系的。

  未得故,相違故,已斷故,已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以上種種緣故,所以心不能生起。密宗的修法生起次第,就是由這裏來的。密宗所有的理論,都是唯識法相的基本理論,所以修法要修到生起次第,沒有的要建立,等于從平地上建立生起十二層高樓。所以密宗是無中把它生有,生有了以後,把它打空,又回到清淨光明,把建立起來的空掉,那就叫圓滿次第。

  由此相違諸因緣故,心乃得生。不受上面八種現象範圍所限製,道心才可能生起。

  此中若具生因緣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緣故,心則不生,名無心地。

  若具備了生的境緣而生心,是有心地。相反的因緣而心不生,則是無心地。

  第四門:分位建立者,謂除六位,當知所余名有心地。 什麼是分位建立呢?又包括了六位,除了六位外,都是有心地。

  何等爲六,謂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

  這六個部分,有些是凡夫果,有些是大乘極果。這些分位建立,同樣的達到無心地,程度還有差別。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所得的道是不錯的,但程度、造詣、層次上卻是有差別的。六位中,無心睡眠位是凡夫的無心,睡著了,什麼都忘記了,這也是一種無心。修道人犯了這個毛病,不能原諒自己,功夫不夠,因爲大昏沈之故。

  無心悶絕位,是好似昏過去了,或者跌倒、打傷了,或者受了腦震蕩失去記憶了,這都屬于悶絕位,是病態的,不對的。以佛法來講,如果一個人受了腦震蕩,過去的都忘了,熟人也認不得了,這時,他本性在哪裏?是不是治好了又回轉來?不能治好,但他的本性又怎麼恢複呢?這是科學的大問題,學佛要追究這些地方,佛法是絕對的科學,不是那麼簡單的。不要貿然地相信,貿然地搞,嚴格講,這裏頭都是問題。

  無想定位,也屬于無心地,無想定位不是證道。釋迦牟尼佛學無想定叁年,然後認爲不是道,知非即舍,不幹了。無想定是外道位,但是無想定有無想天,雖是外道位,比我們的位置卻高得多了,雖然還是在色界中,卻超過了欲界天。一個人能到了無想,雖不行善,也絕對不做惡事,既然不做惡事,依善果也可以生天。何況無想還是一種定的境界。不要看不起它,我們還做不到呢!

  有些人打坐怕落頑空,其實,若能真正到了頑空也要恭喜你了,恐怕只是在玩弄那個空而已,頑空做不到的。無想生位生到無想天。滅盡定位不同,是羅漢果位,超過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滅盡定,身,心皆滅,等于向輪回請了長假,但是,最後還是要來的,非回心向大不可,滅盡定可以躲在偏空的境界裏頭,空的功能滅了身心的作用,無余依涅槃位是大菩薩位、獨覺菩薩位。這六位叫無心地。

  第五門,也就是最後一種區分法: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余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

  禅宗所講明心見性,直透牢關,在破叁關之後,就要破這個有余依,證無余依涅槃。什麼是有余依?就是大阿羅漢,同獨覺佛達到涅槃的果位,但是煩惱的根還是沒有斷,就是維摩經上所形容的余習未斷。維摩居士的房間裏,諸大菩薩,諸大阿羅漢都進了他的方丈,(寺廟中稱方丈就是根據維摩經,維摩房間一丈見方,可是百萬天龍,天人進來都坐得下。)結果天女散花的時候,羅漢們閉眉閉眼的,因爲要做到…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