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證佛法▪P51

  ..續本文上一頁下事有必變之理在,所以做功夫修持,也要把這個認清楚。換句話說,做功夫修持的人,曉得這個境界非變不可,一個智慧般若高明的人,就會先知道下一步怎麼變。

  瑜伽師地論大概摘要到這裏爲止,現在我們來說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這本書,也在彌勒菩薩的學問系統裏面,是彌勒菩薩的五大論之一。學法相、唯識,尤其學密宗、禅宗的人,非研究不可。早期這本經典沒有翻譯過來,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時,帶回了梵文本,還來不及翻譯就圓寂了,梵文本也失落了,只有西藏還有此書,民國初年由法尊法師翻譯成中文。

  在做功夫方面來說,“現觀”就是現量境的止觀法門。現量境是唯識學的名詞,唯識分現量、比量、非量。現是呈現出來;量是境界,是現狀。這個量字譯得實在高明,我們整個宇宙山河大地,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現量就是呈現出來,中間沒有加分別作用,是直接的呈現那個現量。比如說,我們意識的現量,就是禅宗六祖經常講的“無念”境界,也就是第六意識現量最重要的一個初步現象。所以叁際托空,是意識現量的明了意識清明的這一念,沒有雜念,也沒有妄想。比如當我們早晨睡醒,眼睛還沒有張開時,心裏頭也沒有思想,既沒有生氣,也沒有高興,剛剛睡醒的那一刹那,那個就是意識的現量。一下子,我醒了,現在幾點?要上班了等等,意識分別就起來了,這分別意識叫作比量。凡是妄想、思考、分別都是比量。非量則是幻想境界,精神狀態境界。

  另外還有一個聖教量,就是大家學佛修道,在腦子裏想的。比如怎麼樣達到叁昧啊!怎麼開悟、明心見性啊!般若啊!這些觀念都是聖教量。是聖人教化下來的,你接受了,就有這個思想。所以你懂得佛學,理論講得再好,也不過是聖教量。這個理是佛的理,不是你的,你不是佛。

  現觀呢?禅宗的一句話:前念不生,後念不起,當念即空,這是“現觀”。現觀般若,現觀清淨,但這現觀只是觀空的一面,真空所起的妙有,又另當別論。真空妙有的道理,在現觀莊嚴論的修法中,都包括進去了,不過它非常注重四加行。

  第二十叁講

  內容提要

  幻相和眼通

  四加行位

  聲聞乘的四加行

  獨覺乘的四加行

  八萬四千對治

  習氣次第斷過

  大般若大火炬

  大乘的叁有和涅槃

  把握行蘊

  有同學問關于吃肉的事。

  每逢有虔誠的信仰,又真誠懇切地用功時,稍稍一上路,自然就有這個現象,就是一吃到肉馬上受不了;或一聞到肉味,一看到肉也會受不了。照佛教的道理,這是善根發起,功德的成就。久而久之,如果修持一松懈下來,就又想吃肉了,這是心不堅、不用功的關系。

  宜蘭山上有一首神仙題的詩:

  叁十叁天天重天 白雲裏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堅

  修仙修道能否成功,只看用心堅固不堅固,這是基本問題。

  又有人問,眼睛一閉,前面有許多幻境,久久不能超越這個境界,如何解決?

  當氣脈通過後腦玉枕關時,有些人因爲營養不良,就會發生種種問題。有人眼睛發紅,有人産生類似白內障的情形,只要有信心,一通過了就好了,而且眼睛比以前還要好。氣脈到了玉枕關,將通未通之際,就發生很多現象,只看到幻境還算是普通的,有些人連牆壁都看透了,發起天眼通。在這種情形之下,神通跟神經是兩兄弟,當各種幻境都來時,不是去不掉,而是我們在玩弄它,連自己也不知道。如有很想去掉它的這個心,不是被它轉了嗎?執著了嘛!只要一切不理,慢慢連腦袋都忘掉,就好了。然後又轉入另一個新境界,不會再看到幻相,而是看到身體內外一片亮光。久而久之,自己心髒血液流動的情形,也都看得很清楚,不用去照X光了。可是不要把它當成眼通,當眼通就著魔,不當眼通就差不多要通了。所以不要想辦法去除掉它,如果道理不清楚,還要執著這個境界,幻境就會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眼睛機能衰退或疲勞,這是吃點補眼的藥物會有好處的。

  現在繼續上次所講的。

  “現觀莊嚴論”與“瑜伽師地論”有密切關系,尤其它偏重于修持和四加行方面。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及略論,也都是根據這個系統而來的修持方法。所以修密宗黃教,乃至其他密宗各教派,不論是基本的理,或者修證,都是依此。事實上,這幾部論都是顯密各派修證的寶典,都非要搞通不可。

  現觀莊嚴論卷一,一切相智品第二(對四加行的方法加以解釋):

  如是四加行道中,由是見道智火之前相,故名曰暖。

  四加行的修法,由于先要求見道,就是禅宗所說見地,真見到性空。但這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楞嚴經告訴我們,“能見”見到“所見”時,見道的那個時候,那個見道的“見”,不是眼睛看到的那個見。能見、所見的都離開了,不是我們現在想象的眼睛看到了道,或者是理上所能了解的情況。

  見道智火之前相,就是快要見道以前,將要見道那一刹那間,發起了暖地。這也是作學術教理的解釋,換句話說,真見道時,如禅宗一些大德們的自述,在刹那之間,轟的一悟!出了一身大汗,這就是四加行的初步暖相來了。

  由諸善根不被邪見所動,故曰頂。

  這時再進一步,配合行。禅宗百丈禅師有一句話:見道的人“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表面上看起來,悟了道的人還是原來那個人,可是他的心理思想行爲,做人處事的道德標准,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他們變得不刻意求善,而自然合于善。爲求善而行善是痛苦的行爲,那是“戒行”,是難行而且是勉爲其難的行,所以守戒有功德,值得贊歎!見道的人不談守戒,但是一切自然在戒行之中,諸善根不被邪見所動,這是頂相。

  由滅惡業所感生之惡趣,及于真空性遠離怖畏,故曰忍。

  自然的滅掉一切惡業所感應而生的惡趣。這句話嚴格地講起來,問題大得很。換句話說,由于過去惡業所造、所感應,在這一生會有惡趣現象。這個“趣”,就是向六道輪回的趣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許多人因惡業所感,他的現生,或衰老時,或臨死前,已呈現了將去那一道的現象。還有些人的惡趣向,在夢中呈現,各種各樣多得很,佛經裏頭都會講到。

  見道到暖地、頂地的人,定力仍是不夠。因爲定力不夠故,有時正在定中,惡趣現前,會産生恐懼。比如大魔境現前,平常你們不會怕,但在那個時候會怕起來。忍就是定力很堅固,有堅忍、截斷的意思。第二句話講真空性的恐怖,我們學道就是想見空,爲什麼見空又恐怖呢?很多人會這樣,所以金剛經教你福德要夠,如果福德不夠,你見到自己的空性會害怕。大家天天想修道,修道人第一個要守得住寂寞。人生的最高修養是守得住寂寞,能欣賞得了淒涼,修道人面對淒涼的境界,會覺得很舒服。如果忍不住寂寞,守不住淒涼,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尤其修道,根本就是修寂滅,寂滅來了,你守不住了,這不是背道而馳嗎?這個地方非要“忍”,遠離空的恐怖,這是真“忍”。

  由是見道之親因,一切世間法中最爲第一,故名世第一法也。

  這才是真正的見道,彌勒菩薩用文字,從學術性的觀點告訴我們。事相上,暖是真得暖,而且暖壽識叁個是一體的。所以轉識成智,如果意識真轉了,轉成妙觀察智時,沒有不發暖的。密宗的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不過是暖相的初步,並沒什麼了不起。可是念頭、妄念、意識不能轉,就不能發起暖相。一得暖相就是得叁昧真火,這時道家的祛病延年一定辦得到,因爲暖、壽、識連著,物理世界也是如此。我們這個欲界的物理世界,凡是死亡的東西,一定是會冷卻的,活的東西一定是暖的。所謂暖、頂、忍,不光是道理,還有事實。

  此處別說叁寶教授中之僧寶,謂如第二品所說,道相智所攝大乘見道十六刹那中。

  第二品裏頭介紹過道相智。什麼叫見道?彌勒菩薩都對我們說了。不過,見道的道相中間,有十六刹那的情況變化出來,這時候,安住八忍之聖位菩薩,進入菩薩境界。聖位菩薩也叫作預流向,同小乘的果位相等,是預備菩薩的後補者,不過有鈍根隨信行,利根隨法行之二。

  鈍根的人只是有信仰,由信仰慢慢培養功夫和見地。得根的人因信就進入了,證進去,馬上起用。這兩種是不同的。因此說,四加行法也有兩種人,他們的修持界、經過與成就,也各自不同。

  鈍根者名信解,利根者名見至。鈍根的人就是學理上相信,見地上沒有開發。利根的人理到了,功夫、行願都隨著一起來。

  現觀莊嚴論略釋卷二,道相智品第叁:

  了知聖聲聞道之道相智因,有四順決擇分,謂色等勝義空故,通達空性與色等無分別慧所攝持之加行道即暖位。

  這是四加行道,功夫與事都包括在內。這裏講的是聲聞的四加行道。大、小乘、羅漢、菩薩各有各的四加行,乃至外道修定做功夫,也有四加行,成就則有深淺之別。

  現在講聲聞道的加行道相。這句話是說,聲聞乘證了聖果的人,他的道相智,就是見道以後的智慧境界,有四個條件可以測驗出來。

  首先,悟了道的人一定證到色即是空,這不是理論,要到這個色等勝義空的境界,是色的第一義空,不是色的現象,這是聲聞乘的境界。

  若說把山河大地看空了,一切色隨意而轉,是菩薩境界。學過唯識就知道,菩薩境界的前五識也轉了,五八果上圓。前五識真轉了的人,要變年輕就變年輕,身體不好便轉好。前五根都轉不了,算見個什麼呢!

  這裏告訴我們的是勝義空,形而上的,透徹證到了色即是空。慢慢進一步智慧到了,曉得空即是色。通達了色與空無分別,才算到達聲聞果的暖位。

  通達色等勝義無所得慧,所攝持之加行道即頂位。再進一步了解了色法,即物質世界的四大是無所得,畢竟了無所得,本空,也就是色不異空。這個所得的智慧,所包含的境界都做到了,才是聲聞乘的頂位。到達了頂位,一定…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