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世界上沒有的東西,保證他講不出來,因爲人不管在夢中也好,神通也好,神經也好,他講得出來的,都是人想得出來的東西。那個想不出來的,就是沒有看過的。從各宗教的立場就可以看得出來,外國的神、外國的天堂,都是外國樣子;中國的神,是中國的樣子。每個地區文化思想不同,天堂都跟著變。從這方面來研究真是有趣,我們的玉皇大帝就是我們人格化的神,而且還可以指揮地下。還有城隍,同我們的行政組織一樣,西方的上帝是西方的人格化,天堂同西方的組織也是一樣的。最後歸結到書中的偈子:色蘊等空性,叁世所系法。
我們的思想和學問,都跳不出物理世界的範圍,那要怎麼跳出叁界外呢?
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的修法,叁十七道品,七覺支等這些菩提分,都是行蘊、想蘊的對治法門。
不要說我們離不開思想,就算你離得了思想,那個行蘊,生命的功能,就更難講了。比如我們睡著時,思想可以不想,但我們的血液循環,只要我們活著,它都在流動,一切的生命細胞,也是在新陳代謝,這就是蘊的功能。行蘊就是第七識與第八識之間的東西。所以大家有時候談空,你空掉了什麼?行蘊都空不了,即使你做到呼吸停止還不算數,連身體內也要達到氣住脈停。所以你修持能達到要心髒、脈搏停掉就停掉,要活動就活動,那你才對行蘊有把握。能對行蘊有把握,才可以勉強跟著業力走,這才叫修行。
不做到這樣,免談功夫了。你說你丹田發燙,鼻子會冒白煙,那都是想蘊可以做得到的事,只要多練習就可以做得到,那是妄念問題,不是這個功夫。
第二十四講
內容提要
往生兜率天
第一義
四正斷
未生令不生的不善
菩薩道的加行
頓根菩薩
四十六種魔
六度菩薩行
四種魔境
有位同學在筆記中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他說聽了課後,覺得學佛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他因爲多看佛經,知道了一個方法,他自己成爲“偷懶法”。怎麼偷懶呢?他也不想往生西方,路太遠了,也不想往生東方藥師如來世界,那也是不容易,幹脆上生兜率天,到彌勒菩薩的國土去。兜率天是欲界天的中心,一切准佛們,在下生成佛以前,即十地菩薩,等、妙二覺最後身,都是在兜率天爲天主。兜率天還屬欲界,有飲食男女之欲,同人世間一樣,只是境界不同。
但兜率天有彌勒內院,彌勒內院裏絕對清淨的,我們剛聽過的“瑜伽師地論”,就是彌勒菩薩在彌勒內院所講的經典,是無著菩薩以定力上升到那裏,夜裏聽課,白天再下來記錄,據說這部書是如此完成的。現代一般學者,尤其是歐美學者,都不相信這類事,認爲這本書是無著菩薩的。這問題我們不去討論。
很多大菩薩們,都發願往生彌勒菩薩兜率天,等到下一劫開始時,再跟彌勒菩薩下生,到這個人世間度人。
這位同學看到了這本經論,不錯,是有這條捷路。往生西方淨土,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生兜率天只要你信願堅定,只要你做善事,發願往生就行了。發願往生,跟隨彌勒菩薩,將來一塊再下生到這個世界,就像阿難和舍利弗跟著釋迦牟尼佛一樣。古代如無著菩薩,近代如太虛法師,還有幾年前在汐止肉身不壞的慈航法師,乃至過去大陸上的許多在家、出家人,都是發願往生兜率天,下生跟著彌勒菩薩聽課學道。
這個方法很對,而且這位同學能發現大正藏裏頭佛說:觀彌勒菩薩上升兜率天經,可見他蠻用功的。禅宗祖師有兩名話:“螞蝗叮上鹭鹚腳,你上天來我上天”。等彌勒菩薩下來度人的時候,跟著他下來,做他的弟子,這個辦法很對。
現在繼續上次的現觀莊嚴論,一切智品第四:
于佛等境起微細實執系縛,修禮拜等,雖是福德資糧之因,而能對治不信等,然是菩薩道之所治品,以是彼歧誤處故。
這就是說我們修持的人,對于佛境界不能執著,起一點微細的執著,就會障道了。
拜佛很重要,尤其學密宗,第一個條件要先拜佛,先叩十萬個大頭再來。我當年學佛,說信就信,說拜就拜,地上什麼也不鋪,早晚必定叩一百個頭,規規矩矩,如孔子說“祭神如神在”。拜佛時,覺得佛就在前面一樣,如果說還發不起這個心,連拜佛都懷疑,這是你罪業深重傲慢。學佛的人不能不拜佛,“君子有叁畏:畏大人,畏天命,畏聖賢之言。”人要找一個怕的,如果沒有一個東西在心中令你起恭敬心,就是敬心生不起來,心也當然不會專一。
尤其是學佛學道,自己檢查自己,如果恭敬心沒有發起,想上路是很難的。所以學大乘佛法,先要學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一一要去做,敬“他”就是敬自己,這些理由很深。不過修到最後,要一切放下,佛的境界也不能執著。
說勝義谛難通達者,以唯是究竟內智所證,遮遣見色等之名言量所能知故。又勝義谛說爲不可思議,以名言量不能了知從色等,乃至佛不共法,是世俗法性,其究竟實性唯是聖根本智所見故。
勝義谛就是第一義谛,也就是形而上的那個本體。這個道很難了解,不是言語表達得出來的,只能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內在智慧脫離了物理世界,更在名詞學理的範圍以外,將這些都破除以後,才是第一義谛,所以禅宗不立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爲什麼佛說不可思議?這一句話是對那個見道的本體而講,因爲那個本身是無言語文字可以形容的,也不是從物質世界的知識可以了解的,這個是佛說的不共法,超過了一切事實的法性。如果你見到了這個本體實性,你就是聖人了,有成聖人的根本智。但對于凡夫來講,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形而下的東西則是可以思議的。
“謂諸有漏緣起,皆非實有,唯由執著習氣所變現故,譬如夢事。”
世間一切的事情,都是有漏的因緣和合,有漏之因的緣起法都是假的,如夢如幻,都是由于第八阿賴耶識的習氣所變現出來的。比如大家打坐,所有的境界,不管你感覺到空也好,光明也好,清淨也好,乃至千奇百怪的現象也好,都是阿賴耶識種子所生。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相都要空完,爲什麼呢?因爲任何一種現象,都是阿賴耶識執著的種子習氣所變,都是假相,不是真實。
許多人問打坐的各種現象,實際上是多余的,若把教理研究通了,曉得這些都是過程,哪怕成了大阿羅漢,六種神通都發起了,也只是阿賴耶識習氣種子的發現而已,不是究竟,也不是道。這個道理要搞通。若搞通了,有許多境界過程,用不著懷疑,並且曉得下一步又要變化了,都會變去的。
上次有同學問,打坐一閉起眼睛來,前面有許多幻境,這些幻境哪裏來?是阿賴耶識的種子引發的。本來是眼神經疲勞所變化出來的,再配合下意識,就以爲這個是鬼神,那個是魔。其實哪裏有魔!魔也是你自己造的,都是自己習氣所變化,這個道理要認清楚。
圓滿一切相現觀品第五之一:
此中分叁,隨順聲聞弟子所有一切智相,隨順菩薩所有道相智相,一切相智不共相。初者謂以慧觀察有漏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之別相,及觀察無常苦空我皆真實空之共相,安住正念,即四念住,其自性謂緣身受心法四事,各修別共二相。念慧隨一之入道現觀,爲入四谛之取舍而修也。不善已生令斷,未生令不生;善已生令增長,未生令生之四正斷。
這段告訴我們修行初步,第一要觀空,觀無常、苦、空、無我。先從小乘的四谛上修,但是任何修行皆離不開四念住(見叁十七道品)。
這裏最重要的地方在這一段最後:不善已生令斷,未生令不生。不善就是惡業,我們要仔細檢查自己,假如平常思想習氣裏有壞的念頭,必須自己能截得斷,這是修行的初步,這也就是行願。還沒有生起的壞念頭,要防止它生出來,這句話要注意,真是修行人,看到這句話都會發抖,爲什麼?你覺得自己平常沒有壞心眼,那是因爲它還沒有發出來。即使最善、最好的人,在好極了的時候,也會起很壞的壞心眼,自己都檢查不出來,這是非常、非常嚴重的事情。看過去宋、明理學家的資料,在做善事的時候,同時也做了很大的壞事,自己做了都不知道。所以行善培養功德,要最高的般若智慧,不是那麼簡單。有時你覺得自己很嚴肅、很端正,實際上天天在做壞事。行願就有這樣難!任何人一點主觀的知識,一點點學問,自認爲是對的,但以根本智一照,往往有最大的壞念。所以,不善已生令斷,未生令不生,是最難的。
善已生令增長,未生令生。我們以心理學的立場檢查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自己的心行中,有哪一個念頭是真正的善?假如是一個真正嚴格檢查自己心性的修行人,可以查查看,在一天之中,又有哪一個念頭是真正的至善,多數不過是糊裏糊塗過日子而已。不要說行爲中有善事,連至善的念頭都沒有起來過。你說,我在念佛啊!那是無心念,一邊念佛,一邊六根還到處亂動。即使你能念佛念到專一,那只能說是修持法門而已,並沒有真正升起善的福德資糧,有這樣嚴格。所以大家隨便講禅宗,什麼宗,一分功德沒有升起,你想進步一分,做不到的,不可能!如果心理上轉了一分,升起一分善境界,智慧就會跳進一步,這是很呆板的。所以一些老年朋友,用功用了這麼多年,都不上路,你不要光想以打坐修定求進步,善根沒有起來,善功德根本沒有培養過,如何進步呢?所以善已生令增長,自己檢查出來自己真有某一點善業,已經生根發芽了,要使它增長;至于還沒有生起的,未生令生。上面所說的這些是四正斷,叁十七道品中稱四正勤,也就是我們必須努力去修持的行爲。
這一段通通講叁十七道品,來不及多講,自己要仔細研究。
初聚立于資糧道,次四聚立于暖等四加行位,聖道支立爲見道,菩提分立爲修道。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要修行,顯教所講叁十七菩提道品缺一不可。這就是行門,自己要隨時嚴格地檢查自己,反省…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