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到止。所以,有許多人覺得自己悟了這個理,認爲對了。老實講,你檢查一下看,你的思想沒有停止過,都在散亂中,你必須要把第六意識這一“知”,拴在一個緣上,自己假立這個緣,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假如你觀想阿彌陀佛,或者觀音菩薩,任選一尊,如果觀不起來,可觀想佛印堂前面這一點亮光,或者頂上一個圓光,或胸口的卐字,先抓住一點,這是假立。
我們修持怎麼修呢?叁個步驟。
第一,照靜坐的姿勢,把身體坐好。
第二,訓練自己把自己的意識,所有的思想習慣都排除了,排除得一幹二淨。(這句話講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排除了也好,排除不了也好。
第叁,意識構想一個東西,當然最好是想佛像,想光明點,想象一個東西擺在前面或者上頭,永遠不動。
比如你觀想一個球在前面,忘記了身體,意識上只有這一緣。假如想到這個佛象時,哎呀!佛對我笑了,或者佛摸我的頭了,那是第二個念頭了。你只要想一個佛,或者觀想一個日輪,或觀想一個星光,只有這一緣,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才叫作得止,得定。沒有經過這樣的修持,你佛法講得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也是沒有用的。抵不住生死,也脫不了輪回,不能超凡入聖。
觀想下方也有道理的。你說觀想下面不恭敬,十方叁世都有佛,下方也有佛,怎麼叫不恭敬?
笑禅錄裏有一則笑話:一個小孩尿急了,跑進大殿,當著佛,把褲子一拉,撒尿。和尚氣得罵,他卻一本正經地說:十方叁世都有佛,你叫我向哪裏屙?這笑話裏頭含有真理,可也不是笑話。
我當年學道時,有一個年輕的和尚朋友,教我一個外道法子——頑空修法。一邊念佛號,一邊觀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沈,一直向下沈。這個雖然是外道法,但這個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壓的人,以及神經快要爆炸的人。我們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壓反而弄高了,因爲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這個法子對治。
我當年什麼都去學,不管有道無道,都要向他們摸索一下。另外有一個方法,對于高血壓、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處。上座,心裏頭什麼都不想,只念一個“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經都放松了,腦子也放松了,有人就用這個法子治好了緊張的毛病。
總之,不管走那個路子,先要建立所緣。唯識叫“作意”,天臺宗叫“假觀”。換句話說,你真把假觀修成功了,同楞伽經的意生身有關。學禅宗的人悟道後,如果不懂意生身,是沒有用的。悟了那個空的境界,不知道功夫修持,不證意生身,你那個悟到的空性,一點用也沒有。所以必須要找個所緣。
現在一般人學禅,盤起腿來,坐上半個鍾頭也好,一個鍾頭也好,都在內守幽閑,也就是大慧杲罵的默照邪禅;再不然就是空心靜坐,連頑空都不如。所以修持要有成就,必須要有所緣。這個有所緣,就是知覺部分,就是把第六意識知覺部分,緣在一點上面。假定有大根器、大氣魄的人,就這麼一路下去就成了。因爲這一所緣當中,就包括了叁止叁觀。
先是這一念無中生有,觀起來是假觀,就是作意。把它觀成了以後,身心忘了以後,再把自己造作的所緣空掉,就是“空觀”。那個空就不是我們現在意識所想象的空,因爲我們現在意識想象的空,離不開腦子心理所造作的空。到空觀現前,放下萬緣的空,才是真正的空。然後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再把它翻過來,空有雙融。在學理上叫做“中觀”;在道理上叫作能真空,能妙有;在修證上就是法、報、化叁身成就,變化無量。總之,非經過這個修持不可。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那個同學說:初步這一知,是第六意識造成的,非究竟。我們也可以換句話說,知道這一知,而不執著這一知,就是究竟。講這一知非究竟是對小乘而言;講這一知是究竟,是對大乘菩薩而言。講這一知即是無明,是對凡夫而言;講知與不知都無所謂在,是對大覺、大正菩提而言。理論到此爲止。
現在再回頭來講,我們修止,必須要修所緣,意識假造一個東西。比如緣呼吸,爲什麼要心息相依呢?就是把呼吸變成一個所緣的對象。
但是,不管你緣在哪裏,馬上有個現實問題會來,就是你的知覺始終被一個東西拉住,也就是感受,被那個受陰所發起的感覺拉住了。我們盤起腿來,都在搞身體的感覺,腰發酸,腿發麻;再高明一點,覺得這時清清淨淨;這清淨也是感覺上發出來的。我們多半被感覺拉著走,再加上看過道書,學過密宗,唔,要同夾脊了;嗯,命門這關通了;都是第六意識後天加進來的知識配合,在那裏製造境界。打坐坐在那裏忙得很,開道家的研究會,開密宗氣脈的研究會,然後自己還要加上注解,加上自己的幻想,把自己的幻想又加上注解,而且把這個當成功夫。真講修持,要嚴格檢查自己的這種心念,大家要注意。
你必須堅定于所緣,不被氣脈的感覺牽走,身上有一點感覺反應,要統統不理,這個地方就要靠智慧解脫了。真達到不受感受的牽製,真能不理這個感受時,真氣脈就來了。這時候,道家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道理,同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一樣,凡夫有凡夫的四加行,聲聞有聲聞的四加行,緣覺菩薩有緣覺菩薩的四加行。
所以道家有個名稱叫“九轉還丹”,等于化學提煉一樣,要經過九次的提煉。“九”並非是呆板的數字,根據易經的觀念,九就是最高數,提煉了又提煉,精煉了又精煉的意思。一次又一次的反反複複,這是說明了這個再叁精煉的道理。我們生理上的感覺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人們因爲這些書看多了,思想上受這些觀念影響,因此,想專一于意識境界的所緣境,都做不到。
比如很多人坐著,一念求空,靜靜坐下去,靜坐在那裏這一知,知道自己妄念來了,知道自己散亂,知道自己昏沈。散亂、昏沈來了就知道;沒有散亂,沒有昏沈也需要知道,永遠保持這個,就是我們的所緣境界,但是我們做不到。
坐在那裏走空心靜坐的路子,往往知也知道,清淨呢?好像也清淨,昏沈也在昏沈,頭昏昏的,裏頭的妄想也在打,雖沒有大妄想,小小的妄想來來去去,永遠斷不了。所以你在那裏坐一萬年,不是在修行修道,只能算是凡夫修養定的一種靜坐法而已,不算修持,這點要注意。
我們對于打坐無所成的人,有個結論,就是他們第六意識作意的所緣境界,始終沒有達到專一,所以初步都不能成功,初禅都達不到。
不要以爲能靜坐幾個鍾頭,氣脈也有一點反應,就算是什麼成功,沒有用的,靠不住的,到了生死關頭時,你一定會後悔,因爲這個靠不住,靠生理來的不是道,生理機能一衰敗就沒有了。如果這個道是靠生理而來,它就是唯物,可是,道是絕對唯心的,這個問題很嚴重。
上面說過,在修持做功夫時,必須要專一于所緣境界,也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況要有個假想。不過,這個假想也很麻煩,所以我多半勸人不用假想,上座就保持自己靈明覺知。因爲用假想容易發生毛病,(千萬不要注意下丹田,女人注意下丹田容易引起血崩,男人容易遺精。)假想往往會配合生理上的變化,産生很多幻境。幻境就是魔境,看到什麼光,聽到什麼聲音,聞到什麼味道等等都來了。這許多幻境哪裏來的?學佛的人要注意,不能不研究教理,理不通沒有不走錯路的。實際上,任何一個幻境,都是我們阿賴耶識下意識裏存在的觀念所造成,我們並不知道。幻境每個人不同,因爲各人所帶來的阿賴耶識種子不同的緣故。
有些人看到魔,有些人看到鬼,有些則是從聲音發生幻境,實際上都是我們下意識裏的鬼名堂,自己很難檢查得出來。普通心理學所講的下意識,即唯識學第六意識的一部分,第七識及第八識不能用下意識代表。真有般若智慧的人,一有了幻境就檢查得出,知道是自己下意識裏頭出來的,沒有其他。所以龍樹菩薩的“中論”不能不看: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爲無生。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幻境,這個幻境本身沒有根,它自己不會生;也並不是有個鬼,有個魔,有個菩薩,故意變出來給你看的。不共生,不是自他共同構成出來一個東西;也不是無因而生。
共生就是講因緣,佛法處處講因緣,楞嚴經上說: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諸法不自生,就是非由一股自然力而來;也不是另外有個主宰。佛法的最高原理就是:無主宰、非自然。這些都屬于見地方面,也同修持有關系。
對于一般人修道家或修密宗的有爲法,我都不大贊成,因爲在這個時代,腦子已經夠複雜了,現在人的煩惱同古代太平盛世不同,在這五濁惡世中,有爲法容易引起生理、心理五濁的因素,很容易入魔障,所以不如守一個靈明清淨,比較穩當。
靈明清淨很容易,只要上座的第一下保持著就行,但這也是所緣,要永遠保持這一念,中間不落于昏沈雜念思想中,就保持這一知。不過有了這一知,心心念念知道清淨,心心念念保持那一知,那一知就成了妄念。
第一刹那那一知,就是了。如果還一直念著,我要保持這一知,那就又過頭了。所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我們知道這一知清淨,清淨以後就不理了,就過去了,不就對了嗎?如果還一直念著清淨這一知,就又不對了。
這樣保持以後,生理是必然起變化的,老實講,四禅八定一步步的修持功夫,都離不開這個身體。講到生理,前面已講過學道、學密有些什麼毛病,學禅有些什麼毛病,反過來講,也都不是毛病。懂了理以後,氣脈之道是必然來的。但是你要求定,第一個要做到不漏。
不漏的範圍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我們一天到晚都在漏,眼睛看,耳朵聽,六根都在漏。五濁惡世中,現代人的“命濁”最糟糕。老子講的一句話很有道理,“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生在這個聲色時代,音響高明,燈光特別多彩,電視特別好。結果,耳朵聾的多了,眼睛近視的多了,反倒不如當年只有一根燈草的青油燈…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