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即《四阿含》等經,這種論調,在十七世紀歐洲一些學者,及日本學者,都稱之爲原始佛教、真正的佛教,而對其他一切大乘經典一概否認,說它們是後來的人,假托上的。他們以佛出家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說四谛、十二因緣等法爲佛法中心,“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爲修行旨要,並以證得大阿羅漢的涅槃爲究竟,以爲涅槃後就不再來,沒有菩薩道這回事。
而大乘道之顯教、密教都說: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先說《華嚴經》,不過不是爲這個世界上衆生說的。在菩提樹下初成正等正黨,升天宮說法,爲天人開啓華嚴大教,在人道中,則先說四谛法門。原來,佛在悟後,首先示現並不准備說法,而是馬上要入涅槃,因感動了帝釋天人來請法,求佛不要入涅槃,因佛多生累劫的大願大行在于利衆度生,現在成道了,何不大大豎法幢,普利人天呢?而佛則有:“止!止!我法妙難思”之歎,這個世界上的衆生智慧不夠啊!後來佛慈悲答應帝釋天人的請法,乃開示了許多方便門,以一乘法敷演叁乘、五乘等教法,說法四十九年。現在我們講要跟佛學,供養十方叁世一切佛,那麼在這娑婆世界上,佛是已經示現了涅槃,但真涅槃了嗎?沒有。“華嚴經”的贊頌中就有:“一切十方無邊佛”、“湛然不動無往返”等句,佛是無去亦無來,沒有涅槃的,他的叁身在十方一切刹土裏,一切世界裏都在。
真正講起來,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也只不過是佛在這世界上一位化身的示範而已,所以華嚴境界與大乘戒之“梵網經”上說:釋迦牟尼佛乃千佛中化身之一,其報身爲盧舍那佛,法身就是毗盧遮那佛。因此,以前大陸上的寺廟,大殿上大都塑了叁尊一樣的佛像,即是代表佛之法、報、化叁身。後來道家也仿造,名之爲“叁清”--上清、玉清、太清。而所謂的“叁門”是一、二、叁的叁,不是山門,代表戒定慧叁門。在大乘佛教而言,佛具叁身,並沒有入涅槃,法報化佛身遍滿一切刹土,他還在說法,永遠在度生,釋迹牟尼佛並沒有離開這個世界,以不來相而來,以不去相而去,無去亦無來。十方所有一切刹土中,皆是佛“廣大清淨妙莊嚴”的不思議道場。莊嚴清淨就是佛境界,所以你心中的莊嚴清淨也就是佛境界。我們跟著佛學,成佛以後,亦無來去,衆生有盡,我願無窮,每位佛都沒有涅槃,都是再來人。
“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在十方一切清淨莊嚴刹上,清淨妙莊嚴之佛境界,每位佛與釋迦佛一樣的說法,一樣的“衆會圍繞諸如來”,佛在說法,其他佛也派代表來聽法,“悉在菩提樹王下”。我們現在跟隨佛學,對于佛的教化、佛的願力行爲都要懂得,而爲何要這樣做呢?答案即在下文,我們還是再把它念一遍,再唱下一節:
“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前面提過,你們出家學佛是爲了證得菩提,悟道成佛,不是爲了混飯吃,也不是爲了吃素、念念經而已。這是要發狠心,突破根深蒂固的貪、瞋、癡惡習,開啓本具的智慧光明,濟世利生。所以說修行人學佛悟道成就時,事情反而更忙。佛是爲衆生擔負一切煩惱苦難的,成佛後,乃是利益衆生更進一步的開始。佛是世界上的大忙人,是無事忙的忙人,愛管閑事的忙人。老實說,衆生的苦惱與佛何幹呢?只是佛大慈大悲之故,他偏要救,這就是佛的精神。修行人要如此,才是真學佛。
然而你們學佛是這樣的嗎?若以爲到山裏去住茅蓬就好了,這是學自私,是偷懶、是造業,難免貪圖供養之嫌,一粒米、一滴水都是別人供養你的,你不勞而獲,那裏是學佛的精神呢?學佛的精神就在這裏,注意啊!學佛要修福德智慧,濟度衆生,會更忙。更辛苦,不是逃避現實。看看現在好些人悄悄的跑開,說是找個茅蓬清修去,當然閉關清修在學佛的過程中,于某個時候某種情況是有其必要性,然而動不動就要避世隱遁,是否另有隱情呢?至于真正的清修是什麼,一個人怎麼清修,都還是個問題。學佛仍是要供養一切衆生,那有反受衆生平日的供養呢?你有這功德受人供養嗎?無德無能則不足爲衆生之福田,除非有“佛陀”這種普利人天的精神,才能接受供養。
我們請佛住世說法弘法目的何在?“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不只人才有痛苦,一個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說是痛苦。我們如果從佛法“苦谛”的角度來下個哲學定義:什麼是生命的存在呢?痛苦的延續、煩惱無盡的糾纏就叫生命。十方世界所有生命都在憂患痛苦煩惱中,但衆生都看不清現實,不知也不願離開憂患痛苦--離苦得樂。我也常說:世界上講哲學都有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要人離苦得樂平安快樂而活。而世界上是求不到平安快樂的,只有證得菩提才能解脫這些苦惱。生命真正的安樂是要“獲得甚深正法利”,正法就是佛法,佛法包括一切法。千萬不要說到佛法就只直接想到大殿上的佛像之佛,認爲除此以外,其它都不是。世間上一切法皆是佛法,證得般若悟了菩提,則一切法無邪也無正,未證則說正法也是邪法。難道你說你的正,我的就歪了嗎?這是甚深般若的道理,一般衆生難以理解。
要獲得甚深之正法利,才能“滅除煩惱盡無余”,證得無余依涅槃。涅槃有兩種:一者有余依涅槃--羅漢境界,一者無余依涅槃--大乘佛道。無余依涅槃若以唯識法相而言,包含叁種涵意:虛空無爲,擇滅無爲與非擇滅無爲(非功用之用)。所謂無爲即是無余,無爲只是法相宗以中國古有名詞翻譯的另一種用法。學佛要真正達到涅槃,才能真正滅除煩惱。未證得菩提、涅槃之前,煩惱的糾纏終是難免,就是菩薩也有煩惱,除非圓滿成就佛果。
大小乘佛法,都講苦、集、滅、道,要滅除一切煩惱,除非得道。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只要得了道,煩惱自然滅除。那麼成了道的佛,爲何又那麼辛苦的說法呢?像本師釋迦牟尼佛,自己證得涅槃以後,四十九年東西奔波,來來往往的說法,不辭勞苦,就是爲了要度衆生離苦得樂。這種毫無保留的利他精神,我們應該學習。所以,學佛不是逃避現實,不是獨善其身。像你們平常只願自己打坐清靜,爲了點小事便與人大鬧意見,給人眼色看,說別人的是非,這是學佛人的本色嗎?凡是使衆生起煩惱,陷衆生于憂患痛苦,就是在造惡業,甚至造的是地獄種子的業。所以了解普賢行的人,應常使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離苦得樂,這才是學佛的精神,也才合乎常隨佛學的道理。
這些文字你們看來都懂,但由于缺少好學深思,故懂是懂,始終無法細膩深切地體會經中的奧義。學人要深入經藏,非得切實發求證心仔細參究,並將所讀經文徹底回歸于自己內心不可。一切經論到頭來都超越他人的注解。要直接閱讀原典,以完完全全懇切樸實之心,徹底投人,才可親嘗法味,獲益無窮,現在再唱下一偈:
“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同學們如法唱誦)
佛陀身爲太子,他以儲君的身份出家,抛開令人羨慕的宮廷富貴,最爲殊勝難得。他是真能放得下貪欲等諸煩惱的偉大聖者。“我爲菩提修行時”,譬如大家不論出家、在家修行,所爲就在求得菩提。可是這一生能否證得菩提,還是個未知數。希望你們這一生便能成就。而這一生證得菩提,也還不算成佛,即使大徹大悟,乃至叁身成就也不算圓滿成佛,真正完全成佛則同釋迦牟尼佛與未來的彌勒佛一樣,在無窮的劫數中,要登上教主的寶座。其實也沒有什麼寶座不寶座,它意味著在一期的法運中,出世教化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宣揚正法于久遠劫,成一代宗師,圓滿無量功德。要這樣才是修行最究竟果位的完成。
所以,我們現在還只是在這修行的道路過程中而已,爲了證得無上菩提而努力,發願與釋迦牟尼佛修行時一樣,生生世世在六道輪回中上求下化,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果在六道輪回中來來往往時,不敢作牛、作馬,你還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乘行者嗎?何況說不定來生你便要變豬、變狗啊!千萬要如此學佛發願,“一切趣中”,六道五趣包括天人、阿修羅等一切趣中,都有佛菩薩轉生示現的教化。佛菩薩所濟度的不只我們人而已,所以我們要趕快發願修菩薩行,轉到“一切趣中成宿命”,這樣最後才能圓滿佛果。
談到宿命,宿命之根和種子,是不會掉失的,就像你們起初學佛,不管是真是假,生生世世下來,最後總是會發心出家精進修行的。這就是阿賴耶藏識中,有這學佛的宿命種子存在,沒有這種宿命的善根,你要他信佛,他是死也不幹的,不可能走上這條成佛之路。那麼學佛又爲何要在六趣中輪轉呢?因爲在六道中輪轉、精進,能夠面對種種苦難,磨煉菩薩百忍不隳的心態,長養解脫煩惱的智慧,或就重重濟世利生的殊勝功德,轉得愈深,墮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但這種墮落是菩薩的墮落,乃秉承普賢大行的慈悲願力而來,與一般凡夫貪求五欲,作業造罪的墮落不可同等而喻。所以所謂“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就我們發無上菩提心,在無余趣中修道行道而言。學佛要修到在六道任何一道中,都曉得出家修持淨戒。出家不一定當和尚,和尚只對人道的出家而說,一切趣中都有發心出家的有情。狗道也有狗出家的,像一位同學家中,有條狗生了一場大病,他求大悲咒水治好了它,病愈後,便不再吃葷,這也是一種出家,是心出家,企求跳離畜牲道之苦的初步發心。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
那麼,既然出家講求的是心,爲何我們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家呢?這是爲了在某個修道過程,免除情愛欲的拖累,專心進修;同時也爲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現正式的名份角色來住持傳續。出家修持淨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薩、叁昧耶等顯密戒律,而其終極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們現在講的“普賢行…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