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P5

  ..續本文上一頁願品”正可以作爲它的具體表征,行得普賢行便能做到“無垢、無破、無穿漏”的境界,心中沒有一個垢穢的念頭,並且一切心行“無破、無穿漏”。譬如煩惱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遺憾。孔子的門生子夏說:“大德不逾閑,小德出人可也?”這是子夏論爲人處事的方便談法,還是有滲漏之處。“大德不逾閑”,根本性的倫理道德不要越軌超過範圍,至于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諒一點沒關系,一般人道中的標准也只能如此。其實要做到“大德不逾閑”也頗不容易。而“無垢、無破、無穿漏”的漏盡通境界,在生命修養的層次而言,乃是臻于沒有一點空隙,極嚴密莊嚴的地步,一點小小的戒行都自然而然合于本份,沒有絲毫不如法的差錯。以此標准而言,要修得了無漏果,才能算是真正守戒,也才算是真正出家。

  我們若能隨時安住佛製的道德淨戒中,則可真實體會出寒山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那種心行如明月般無垢、無破、無穿漏,晝夜恒常清淨無瑕的現量境界。如現在你們修准提法,心觀月輪上唵字,二六時中,刹刹那那毫不丟失,在綿密的觀照中,一點念頭來就化開,任何雜想無隙可乘。月輪上唵字之觀想,如果有一時不在,便屬滲漏,如果掉了半天,才再想到提起觀回,這便早就漏光了!問問你們自己,像現在修法,一天漏了多少呢?好像是隨時都在漏丹中,對不對?唉!要努力啊!要真正“無垢、無破、無穿漏”,才是常隨佛學的出家行。再把這一偈全心全意念一道,下面再唱下一偈:

  “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同學們如法唱誦)

  上面一偈講出家行,現在則講人世行。“天龍夜叉鸠槃荼”,天是忉利以上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龍是指龍神,夜叉則屬修羅道之一,介于天道與人道之間,勉強可說是一種勇健怒目能飛騰空中的大力鬼,但並非鬼道衆生,另外,鸠槃荼爲一種啖人精氣之鬼,以上四者加上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總稱天龍八部,這些佛學的普通常識大家應該曉得,在此不贅。那麼談到入世行,則叁界六道中,各類衆生的語言都要通達。這是最初步,而我們呢?人道中各國語言都學不好,怎麼還談得上其他,更談不到爲了宣揚佛道而“悉以諸音而說法”了。

  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並非不可能,只要大家能把“陀羅尼”學好、修好,就能通達一切衆生的語言。比如“佛祖曆代通載”,或“高僧傳”中,印度有好幾位高僧大德來到中國,他們原不懂得中國文字,爲了翻譯經典,就那麼一入定,一發願,或念個咒子,馬上便能寫出中國字來,雖是不可思議,若修行能到相當的證量,不難了解其中奧秘。你們做不到,即是信心、念力、定力、行願等等的修持不夠。“悉以諸音而說法”,當然也包括在魔道中說法,有時是在定中說法。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等都要與他們作朋友,這包括在修學菩薩道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事之中。要度衆生先得與衆生交往,透過他們的語言,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以推心置腹之心,或作種種布施,或予關懷安慰,乃至同心協力共事,以種種方便幫助對方,如此方好度化。並且不只是以各類衆生的音聲言語而說佛法,像我要你們多讀英文聖經,並且請人開多少世間法的課程,都對佛法的弘布有相當幫助的作用。如果你們將來要到歐美弘法,便要學會英語等外語,而且人家的聖經文化也要懂。對歐美人士講說佛法,光用我們這一套佛學名詞,行不通的。布教師一開口便是般若菩提,不深入了解他們的文化內涵與思想觀念,從中因勢利導,則說也差不多等于白說,印度佛法初傳我國的那一段寶貴經驗足供大家仔細回味參考。至于說,講法有人幫著翻譯即可,然而翻譯工作不只是懂得外文便行,如果講者的中文譯者也沒真聽懂,這豈不成了以盲引盲嗎?

  所以你們至少也要趕緊學好“人”的語言,否則這些年的米飯錢是十方的供養,來之不易,將來這個帳怎麼還呢?“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千真萬確,能不謹慎惕勵?

  現在大家繼續唱誦接下來的偈子,唱誦時要以我前幾次所提示“心氣合一”的方式,則功效必大,唱吧!(有關“心氣合一”法門,載于“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一文附後。)

  “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剛才要大家好好修學,爲什麼呢?因爲你們沒有“勤修清淨波羅蜜”,你們外表確是規規矩矩坐在禅堂裏持咒,而內心離精誠專一尚有一段距離。你們心不清淨,所以影響到聲音不夠清越空靈,精神的透發力不足,根本的問題出在菩提心的發起不是很真切。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的說就是求道這一念心,普度一切衆生這一念心。只要有這麼一念心,精神就來了。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證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懇切真誠,恒不忘失,隨時隨地“善護念”,有一點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慚愧心、忏悔心,因爲即使暫時或忘,些許懈怠,都是很嚴重的。假如真能晝夜二六時中道心不忘,則是“勤修清淨波羅蜜”。清淨波羅蜜是括盡一切到彼岸的法門,只要是能使大家達到清淨境界的就是。這種向道濟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茲在茲,即是清淨波羅蜜,所謂“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辦。

  我觀察你們,七七四十九天的專修,剛開始那兩天真是好精進,大家問問自己,那時候一堂修畢下座,鍾鼓咒聲是不是都還在?(同學答:是),現在還有沒有呢?(同學們答:沒有)。爲何沒有再這樣的感應呢?這要慚愧啊!然而你們更不知道另外的感應還是有的,只是非你們的境界所能懂得罷了。“初發心即成正等正黨”,只要保持剛開始那種心境來修,一路下來,絕不白搞的,自然能夠“滅除障垢無有余”。無有余是一切業障都沒了,罪業一切消除淨盡,不再有任何的阻礙,如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夫複何難?!

  像你們連這念誦法的竅門都沒有把握好,其他百千萬億之妙行,不可勝數,何時才成就啊?!--驢年嗎?現在修准提法,念念要在這裏頭祈求,在這中間用心,身心全部都投進去。大家把這一偈再念一道,並唱下一偈子,這段還在十大願的常隨佛學中。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同學們如法唱誦)

  照上面的理論與實際跟佛陀學,隨著普賢菩薩的廣大願行學又如何呢?所謂願是心願,真是這麼想,便這麼作,可以消災除垢,轉識成智,生起無量大乘妙行,而“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惑業即見思二惑,乃叁界煩惱的通稱,凡夫生死流轉之因,包括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妄執及貪瞋癡慢疑等迷情。這些煩惱乃至魔境其實也沒什麼不對,沒有什麼好怕的,只要你能當下解脫,不爲所轉便是。不轉時是凡夫、魔道,一轉則是佛、菩薩。而佛法就在世間,你說要到那裏去找呢?一定要到山中才能求清淨嗎?山中本來就很清淨,何必再求清淨呢?就在不清淨的地方你能清淨,才是佛道。所以這段特別點出“世間道中得解脫”,在萬法紛壇中成就大自在,一切不離世間道,做爲一個人,如果不出家,只要他規規矩矩謀生,爲人處事合乎人道,一樣也可以解脫。

  我們學佛學道者,往往爲了去掉見思惑業的糾葛及魔境阻難,反而將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神經兮兮的。要知道諸法無常,見思二惑無常,魔境也無常,無常連佛都不能轉,魔能夠嗎?並且我們修行人容易有個毛病,所謂“出了一個家,又入了一個家”,抛開世間法的得失,卻計較起出世法的種種來,將世俗貪瞋癡那一套帶入佛門,處處分別誰高誰低,誰是誰非,反而扯出一大堆煩惱禍根,實在可笑。淨土宗蓮池大師悟道偈雲:“焚香擲戟渾閑事,魔佛空爭是與非。”到了最後魔佛都是一樣。佛法的精神在于蓮華出于汙泥而不染,煩惱中能現菩提,惡境中能得清淨,“猶如蓮華不著水”,卻生于泥水。下一個比喻更好,“亦如日月不住空”,看太陽月亮天天上升,天天下沈,今天接著明天,明天接看後天,活活潑潑自然輪轉不已,不住于一個固定的空間。而我們修行人若守住一個空,以爲空的境界才是道,那已錯了,等于著了魔,學佛若執一法爲是,那著的是人天魔、羅漢魔,乃至佛魔。真空無所住,灑脫自在,活潑自然,不但如日月不住空,也如飛鳥翩翩掠過,空中不留絲毫痕迹,這是無著解脫。佛法講空,其實就是講妙有,你們修准提法念到專一的時候,心心都在佛境界,一字一聲的念,念念“猶如蓮華不著水”,是有蓮華,不著水而已!是清清淨淨的有,非呆板死寂的無;念念“亦如日月不住空”,並不是沒有日月,不固持某一個位置而已,念念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以此理解的心情開開心心修去,怎麼不成?再唱下面四句: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于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常隨佛學的重點結論就是“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也是佛法的真精神所在。大家學佛氣派要大一點,不要那麼小裏小氣,小裏小氣者,小乘路都不能走,何況大乘?而佛之所以能夠成佛,這是關鍵,大乘道是入世的,“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煩惱即菩提,處處無家處處家,即空即有,中觀之道,最須求證。不是道理說得好便了不得,那只是思想而已,思想不等于佛法,若以爲是,那佛法也變成了魔法。學佛是要將所有的身心都投進普賢行願海中去求證體會,如此則能成佛而“悉除一切惡道苦”。換句話說,不但不受下叁道之苦,卻能享受天人境界之樂。天人境界之樂粗分爲叁:樂--欲界之樂,明--色界之樂,無念--無色界之樂。于此叁者佛能受用而不住,“猶如蓮華不著…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修證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